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以天然淀粉为原料,氢氧化钠为催化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淀粉,以制备得到的交联淀粉为原料、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醚化剂,采用微波辅助半干法制备交联醚化淀粉,在此基础上,以交联醚化淀粉为原料,二硫化碳为酯化剂,在碱性条件下制备阳离子交联淀粉黄原酸酯。实验结果表明,制备阳离子交联淀粉黄原酸酯的最佳工艺参数为:Na OH的加入量为24 m L,二硫化碳用量7 m L,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2.5 h。  相似文献   

2.
以天然淀粉为原料,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淀粉,在此基础上,以GTA为醚化剂、二硫化碳为酯化剂,制备了阳离子交联淀粉黄原酸酯。实验结果表明:交联淀粉的操作工艺条件影响因素顺序为:氢氧化钠用量环氧氯丙烷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阳离子交联淀粉黄原酸酯的操作工艺条件影响因素顺序为:二硫化碳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氢氧化钠用量,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加入量20 m L,反应温度40℃,二硫化碳加入量5 m L,反应时间2h。含6.0μg/m L Cr6+的模拟废水经阳离子交联淀粉黄原酸酯处理后,其最小吸光度为0.1892,此时Cr6+最大清除率可达62%以上。  相似文献   

3.
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二硫化碳为酯化剂,制备了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研究了氢氧化钠用量、二硫化碳用量、硫酸镁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硫含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最佳制备条件为:二硫化碳用量31.5%,NaOH用量20%,反应时间2.5h,反应温度35℃,硫酸镁用量20%,在此条件下,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硫含量为6.34%。  相似文献   

4.
环氧氯丙烷交联淀粉的制备及其体外消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土豆交联淀粉。用正交实验考察环氧氯丙烷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四个因素对交联度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对体外消化条件进行优化,对不同交联度淀粉的消化速度进行研究。体外淀粉消化条件的优化实验显示,消化产物测定的最佳条件为:波长485nm,显色温度100℃,显色时间30min,葡萄糖浓度范围0~80μg/mL,其回归方程为y=0.0044x-0.005,R2=0.9988,且样品溶液在2h内显色稳定。各因素对交联淀粉制备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环氧氯丙烷用量、氢氧化钠用量、温度及反应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以50g土豆淀粉计,环氧氯丙烷用量为1.00mL,氢氧化钠用量为0.75g,温度50℃,时间6h,土豆交联淀粉和交联前相比,消化性降低了13.7%~34.5%,且与交联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淀粉黄原酸酯的合成及捕集重金属离子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然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荆制备交联淀粉,然后与CS2在碱性条件下发生黄原酸化反应制备改性淀粉黄原酸酯捕集荆,考察环氧氯丙烷用量、氢氧化钾用量、CS2浓度及反应温度、时间等诸因素对反应过程及产物捕集Cu2+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合成捕集荆的最佳工艺务件为:环氧氯丙烷的用量为1.6 ml,KOH的用量为1.6 g.CS2用量11 ml,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1.5 h.产物的舍硫量可达9.02%,Cu2+去除率可达96.95%.  相似文献   

6.
以芭蕉芋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合成芭蕉芋交联淀粉的最优工艺,并通过FTIR、SEM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芭蕉芋交联淀粉制备的最佳条件为芭蕉芋淀粉10 g、 ECH用量为0.9 mL、Na OH用量为4.4 mL、温度39℃、时间4 h。FTIR表明芭蕉芋淀粉分子之间成功交联。SEM表明交联反应使原淀粉的颗粒形态发生变化,呈现一定的交联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李波  刘欣  李睿 《西部皮革》2015,(4):18-22
以红薯淀粉为原料,氢氧化钠为催化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淀粉。以产物交联度为指标,考察了温度、时间、NaOH加入量、交联剂用量对红薯淀粉交联过程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备交联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NaOH加入量为16mL、环氧氯丙烷用量1.8mL、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50℃。  相似文献   

8.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用乙醇作溶剂,用环氧氯丙烷作交联剂,氯乙酸作羧甲基化试剂,合成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研究了氢氧化钠、氧乙酸、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乙醇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以取代度为目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甘薯淀粉合成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h,配料比m(淀粉):m(氯乙酸):m(氢氧化钠):1:0.48:0.52,在该优化条件下,交联甘薯羧甲基淀粉取代度(DS)达0.75.  相似文献   

9.
小麦交联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制备小麦交联淀粉。探讨了环氧氯丙烷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交联度的影响并利用design-expert6.0.3软件响应面中心组合实验优化得出制备不同交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分析了双因素间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0.
交联-羧甲基红薯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薯淀粉为原料,用环氧氯丙烷作交联剂,氯乙酸作羧甲基化试剂,合成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确定了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红薯淀粉合成工艺的最佳条件——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4 h,配料比m(淀粉)∶m(氯乙酸):m(NaOH)=1∶0.48∶0.44。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红薯淀粉的粘度增大,糊化温度降低、糊化时间缩短、糊透明度得到改善。红外光谱分析证实在淀粉中引入了羧甲基。  相似文献   

11.
以糯玉米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高交联淀粉,分别考察环氧氯丙烷用量、氢氧化钠和硫酸钠总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的最佳条件是:环氧氯丙烷用量为0.7mL、反应时间5h、氢氧化钠和硫酸钠总量15.6g、反应温度45℃。其透明度随着交联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高温及酸碱环境中不易糊化,有良好的抗膨胀性。  相似文献   

12.
不溶性氧化淀粉黄原酸酯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二硫化碳为酯化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制备了不溶性氧化淀粉黄原酸酯(IOSX)。研究了pH、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IOSX羧基含量和硫含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酯化反应条件为:二硫化碳用量31.5%,氢氧化钠用量20%,反应时间2.5 h,反应温度35℃;单因素试验得出氧化反应条件为:pH 9,氧化剂用量14%,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35℃。在较佳反应条件下,IOSX羧基含量为0.345%,硫含量为6.34%。  相似文献   

13.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研究环氧氯丙烷用量、二硫化碳用量、反应时间、硫酸镁用量等因素对淀粉黄原酸酯吸附银离子能力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对木薯淀粉黄原酸酯吸附性能影响能力大小依次为:环氧氯丙烷>反应时间>二硫化碳>硫酸镁;且最优制备工艺制得木薯淀粉黄原酸酯对银离子吸附率可达97.9%。  相似文献   

14.
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用环氧氯丙烷作交联剂,辛烯基琥珀酸酐作酯化剂,采用湿法工艺合成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探讨了淀粉乳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和沉降积对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取代度的影响,确定制备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淀粉乳浓度35%,酯化pH 8.0,酯化温度35℃,酯化时间3 h.交联淀粉的沉降积对酯化取代度影响较小,在生产中可根据最终产品的用途选用合适沉降积的交联淀粉进行酯化复合变性.复合变性淀粉符合食品行业标准,可以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扫描电镜对其结构进行观察显示淀粉中受侵蚀颗粒增多,颗粒表面的小凹痕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复合交联玉米淀粉的制备工艺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环氧氯丙烷、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轻度交联复合交联玉米淀粉.探讨了三偏磷酸钠的用量,反应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交联度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三偏磷酸钠用量为淀粉质量的1.75%,反应时间l h,反应pH 10,反应温度45℃.所制备的复合交联玉米淀粉较玉米原淀粉、单一交联淀粉在糊液黏度的稳定性、抗老化性、抗酸性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选用环氧氯丙烷作交联剂,丙烯腈为接枝单体反应合成双变性淀粉离子吸附剂。用接枝率和接枝效率衡量接枝效果。接枝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交联淀粉10g,丙烯腈浓度0.7595mol/L,硝酸铈铵浓度0.004mol/L,接枝温度40℃,料液比1:10,接枝时间2h。接枝淀粉皂化的最佳条件为:NaOH浓度1mol/L,皂化时间1h。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行星式球磨机对玉米淀粉进行机械活化,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辛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采用湿法工艺制备机械活化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探索了机械活化时间、淀粉乳质量分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值对机械活化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取代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机械活化10h、淀粉乳质量分数为14.7%、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33.9℃、pH8.5,在此条件下制得复合改性淀粉的平均取代度为0.019 8。机械活化、交联、辛烯基琥珀酸三者复合改性得到的淀粉抗凝沉性优于单独改性或二者复合改性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苦荞麦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和性能。方法:正交实验法优化交联淀粉微球的最佳工艺,红外、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对其进行表征。结果:制备苦荞麦淀粉微球的最佳条件为:5%苦荞麦淀粉、0.9gSpan60、3mL环氧氯丙烷、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为4h。在该条件下制备的淀粉微球近似球状,球体表面粗糙,结构呈多孔立体网络结构,平均粒径为32μm;其对次甲基蓝的吸附量为3.78mg/g。结论:苦荞麦淀粉微球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缓释性能,可应用于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9.
交联木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与交联剂三偏磷酸钠作用,制备交联淀粉。再利用五因素一次回归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交联木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制备的工艺条件并得出回归方程,确定制备交联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交联淀粉乳浓度40%,pH值8.5,温度40℃,反应时间4h。同时时产品凝沉性、冻融稳定性、黏度等性质进行了研究。与木薯原淀粉相比,交联酯化复合变性淀粉黏度较高.抗老化性、凝沉性及冻融稳定性得到改善,在食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谭义秋 《食品与机械》2013,29(1):9-12,41
用搅拌球磨机活化木薯淀粉,将经活化60 min的木薯淀粉用环氧氯丙烷进行适度交联,再将交联淀粉与一氯乙酸钠通过干法工艺制备交联羧甲基复合淀粉.以取代度为评价指标,探讨交联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一氯乙酸钠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和含水量等因素对淀粉羧甲基化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条件.结果表明,使用中等交联度的交联淀粉在反应时间150 min、反应温度55℃、淀粉与一氯乙酸钠的摩尔比0.55、淀粉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0.50,体系含水量24%的条件下制得的复合淀粉取代度为0.8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