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前言水提醇沉法从甜叶菊提取甜叶菊甙的工艺是热水浸提,沉淀剂去杂脱色,减压浓缩至约45~50%的溶液,加入95%的酒精使液中的乙醇含量达70%以上,进一步沉淀去杂脱色,所得酒精溶液经活性炭脱色后,减压蒸馏至干得淡黄色的粉状粗甜叶菊甙。改进方法是热水浸提,选用无毒害,去杂脱色能力强,且对甜叶菊甙吸附极小的沉淀剂反复进行去杂脱色,可得淡黄色的甜味水溶液,经减压蒸馏至干得淡黄色粉状粗甜叶菊甙。改进方法不使用乙醇和活性炭,可概括为水提沉淀剂去杂脱色法。此法所得淡黄色粉状粗甜叶菊甙,苦涩味、吸湿味、吸湿性有了明显地降低,且具有一定的咖啡香味,质量基本接近水提醇沉法所得成品。  相似文献   

2.
超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能在低温下进行澄清、浓缩,和杀菌,应用于果汁等热敏性物质,有助于保留原有的风味、外观,和营养成分。国外已有成功的经验,我国的膜分离设备亦已上市,但如何应用于食品工业尚缺乏认识。 橘汁如应用蒸发浓缩,构成其风味成分的醇类、酯类、醛类大部分随蒸发的水分损失。虽可采用捕香装置(如适宜的冷凝器,或用精馏塔从蒸发的水中回收香气成分)捕集风味成分,但不可能回收全部挥发性成分。而且高温蒸发将使脂类氧化,氨基酸和糖产生美拉德反应而褐变。蒸发浓缩耗用的能量均为反渗透浓缩的9~10倍。1 利用超滤和反渗透制造浓缩橘汁的工艺 如图1所示,从果汁提取器取得的原始果汁被分  相似文献   

3.
作者研究了甜菊甙分离过程中的提取液和大孔径吸附树脂解吸液的絮凝工艺。对Ca(OH)_2调节的各种pH值条件下去杂效果及机理作了探讨,发现pH在7—8间各种非糖甙杂质除去率较高。在比较了各种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及脱色率后,发现聚氯化铝的絮凝效果及脱色最佳。  相似文献   

4.
甜菊甙是从甜菊叶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甜料,在食品工业,药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本文报道了甜菊甙的提取工艺,精制方法,试验表明,水法提取工艺简单、成本低,甜菊甙收率80%(以叶中甜菊甙含量计)按甜度换算,甜菊甙甜度为蔗糖的130~150倍,生产成本为蔗糖价格的40%左右。  相似文献   

5.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果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应用于果汁加工中的膜分离过程(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电渗析、膜蒸馏)及其分离性能。由渗透通量和截留率表征,在果汁加工中,膜分离技术可用于果汁的澄清、浓缩、脱气、脱苦、脱酸、脱色等。  相似文献   

6.
研究低聚木糖水解液分别经过酸析脱色和活性炭脱色,旋转蒸发仪浓缩纯化处理,得到纯度较高的低聚木糖产品。通过对酸析和改性活性炭脱色条件优化,得到的优化脱色条件是:酸析脱色pH3.0,脱色温度50℃;活性炭用量是10%(w/v,活性炭/溶液),初始pH值是3.0,脱色温度是80℃,脱色时间是100min,此时的脱色了为55.06%。两种方法结合脱色率是68.96%。用旋转蒸发仪将经过脱色处理的低聚木糖水解液进行浓缩,并辅以乙醇继续浓缩得到浓缩糖浆,其中的低聚木糖含量达到32.08%(w/w,低聚木糖对固形物)。  相似文献   

7.
茶汁蒸发浓缩和膜分离浓缩工艺对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bstract 《饮料工业》2000,3(6):27-29
对茶汁蒸发浓缩和膜分离浓缩工艺对品质影响进行了比较。对两种工艺制取的茶汁成分进行了分析。取得的数据可用于指导茶饮料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蒸发浓缩和膜分离浓缩所生产茶汁中化学成分研究, 结果表明膜分离浓缩所生产茶汁品质显著高于传统蒸发热浓缩工艺生产茶汁。  相似文献   

9.
《食品科学》1999,20(11):41-43
通过对蒸发浓缩和膜分离浓缩所生产茶汁中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膜分离浓缩所生产茶汁品质显著高于传统蒸发热浓缩工艺生产茶汁。  相似文献   

10.
应用膜分离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首先用微滤膜和超滤膜两级膜对甜菊糖水提液进行除杂,除掉果胶等大分子杂质、色素和水溶性蛋白等杂质,最后用纳滤膜进行脱盐浓缩.结果表明,进过膜处理后的液体浓缩了15倍,纯度达到87%左右.  相似文献   

11.
甜菊甙及A3甙对食品发酵菌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主要研究了甜菊总甙与A3甙这两种甜味剂对嗜热链球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的影响,受试菌选择以食品常用发酵菌为研究对象,在MRS和YPD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量的甜菊甙和A3甙,测定各受试菌在甜菊甙和A3甙不同浓度下的生长曲线,同时做对照试验.受试菌的生长曲线测定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波长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为600nm,酿酒酵母为560nm.结果表明甜菊甙及A3甙对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的生长影响作用不明显,对嗜热链球菌表现为双重影响,在低浓度0.01%~0.1%的甜菊甙和A3甙添加组对该菌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在甜菊甙和A3甙浓度0.5%~1%时则表现抑制生长作用,甜菊甙和A3甙之间对嗜热链球菌生长曲线影响无显著差异.通过研究,初步探究了发酵食品中添加这两种甜味剂对三种发酵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创建了一种用膜分离技术从罗汉果中提取甜甙的新方法。其方法采用多种不同的膜件与传统的工艺技术有机结合,从罗汉果中提取甜甙,用多种不同的膜对罗汉果浸出液进行分离、提取和浓缩。分离、提取和浓缩一次完成,产品收率高,无污染,设备简单,投资少。  相似文献   

13.
国外甜叶菊毒性研究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甜叶菊(Stevia Rebauiana Ba-rtoni)原产南美巴拉圭,系菊科甜菊亚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甜菊属共有154个种,仅甜叶菊因其干叶中含有6~12%的甜菊甙(Stevioside)而具有甜味。甜菊甙分  相似文献   

14.
<正>甜菊甙是由甜叶菊叶片中提取的一种低卡无毒的甜味成分。它的甜度约为蔗糖的300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优良甜味剂。我们用粗提甜菊甙(甜菊晶)与名贵中药黄芪配制成甜菊黄芪茶,以求成为具有健身作用的饮料。本文对服用甜菊晶和甜菊黄芪茶的健康人以及用其喂养的大白鼠的几种生理功能进行了观察,以求对服用这些饮料后的人体生理功能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采用膜分离技术对乳酸钙溶液的分离、纯化及浓缩进行了16批次的小试和中试,探索了该实验的工艺流程。操作步骤及各项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经膜分离纯化后,终端排放液中的乳酸钙平均含量仅0.075%.大大低于0.4%的工艺指标;浓缩倍数可达2倍以上;经浓缩后的乳酸钙含量可达18%±1%.完全满足16%的工艺要求,乳酸钙溶液的累计截留率可达99.8%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近红外(NIR)透射光谱法的甜菊糖有效成分快速测定新方法.方法:采用NIRS分析技术,对不同批次的甜菊糖苷水溶液采集透射光谱,选取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和波段范围对光谱数据进行有效的信息提取与分析,确定最佳的回归因子数以及用于定量分析的最优波段范围.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甜菊糖苷水溶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甜菊糖溶液中甜菊双糖甙(steviolbioside,SX)、杜克甙A(dulcoside A,DA)、甜菊糖甙(stevioside,STV)、瑞鲍迪甙C(rebaidioside C,RC)、甜菊糖A3甙(Rebaudioside A,A3)和甜菊糖总苷(steviosides,STS)的PLS模型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271、0.9355、0.9759、0.9706、0.9500、0.9870.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0004、0.0015、0.0150、0.0043、0.0170、0.0199.结论:所建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无损,具有较好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性能,可用于甜菊糖苷溶液中各有效成分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用均匀设计方法对甜菊甙提取工艺中影响浸提效果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进行了优化,取得了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利用廉价的畜禽骨,开发蛋白资源,寻求适宜的工艺条件和方法,提取食用及饲用骨质蛋白粉。采用清理、蒸煮、撇油、脱色、脱臭、过滤、浓缩、干燥及粉碎等工艺过程,研究了干鲜骨适宜的蒸煮压力、时间、加水量及适宜的脱色剂、脱臭剂种类,添加量及作用时间等有关参数。试验可得含粗蛋白在95%以上,蛋白得率分别为10.55%(干骨)和8.51%(鲜骨)的食用或饲用骨质蛋白粉。研究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如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可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乳酸菌粉为发酵剂,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甜菊甙A3,使发酵液中甜菊甙A3含量为5%、10%、15%,进行酸菜发酵,同时做对照试验.分阶段测定腌制过程中酸菜主要微生物指标(乳酸菌、霉菌和酵母菌、大肠杆菌)和感官评定进行评价,探讨添加甜菊甙A3对酸菜腌制过程的微生物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甜菊甙A3对乳酸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同时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酵母菌、霉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变化,也未见影响,说明甜菊甙A3对酸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长无显著影响,并可以赋予了酸菜新的口感,酸甜适口.  相似文献   

20.
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采用80%的乙醇溶液萃取脱脂豆粕,将浸取液蒸发浓缩后,用正己烷萃取脂溶性物质,用盐酸除去蛋白,经分离后用大孔树脂进行纯化,最后用丙酮萃取提纯,大豆异黄酮纯度可达到70.56%,其中大豆甙元占44.66%,染料木黄酮糖甙为55.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