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在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发展总目标下,信息安全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高校中,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实践教学资源短缺、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信息安全人才缺失。文章从“长治久安”的目标角度出发,针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突出地方专业特色建设,通过构建“3+2+1+1”实践模式和丰富学科竞赛举措等,进行信息安全实践团队教学模式创新,不断探索培养高素质、高水准信息化人才的教学模式,扩充信息安全队伍储备人才,改善高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理念,实现新疆及国家科技繁荣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蔡劲松  陈刚 《移动信息》2024,46(1):89-91
信息安全应用技术专业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一种高新技术人才。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信息安全人才,需要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产业界与教育界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更加贴近实际,培养出更具实用性的人才。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工作环境,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能由此获得更好的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中围绕教学与实践、企业参与、学生综合技术技能、产学研有机结合等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展开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能符合社会工作需要,又能不断的引领经济向前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发展非常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计算机专业拔尖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面对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挑战,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双刨型”人才的培养,意味着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必须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改变.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必须打破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培养专业基础理论又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进入"热潮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问题,对于信息安全行业来说一直是一个急迫的话题,也是一个持续性的话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才缺口数以万计,直接导致了我国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整体上比较落后,信息安全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严重制约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尽快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和培训机构体系化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批复合型、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民办高校在应用型本科建设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文章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结合软件工程专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能力,随后,着重阐述了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模式和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主要内容,我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了综合改革与实践,三年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学生人才培养和教师教学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地方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地方本科高校应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主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和确定专业方向,培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结合区域经济对机电制造业工程人才的要求建立人才培养目标模型,践行校企协同理念,进行了跨专业构建开放型、渐进式、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主要从优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对专业建设发展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针对工程意识培养与创新教育开展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树立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9.
信息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应用型的专业领域,同时也是一种以信息安全教育为目的的实践性教学。高校如果要培养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安全技术人才,就必须搭建一个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安全实验室。文章从实际出发,分析了信息安全的建设背景,提出了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标准,最后探讨了信息安全实验室环境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0.
产业升级转型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催生了“4+0”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此定位下,实践课程是培养“4+0”应用型本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关键环节。 为了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需要对应组建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专业互补、专 兼结合的由高职院、本科校和企业三方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进而从建设优质师资、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营造团队文化和配套相关政策五个方面建设“4+0”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下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团队。实践证明,团队建设效果良 好,“4+0”应用型本科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粮食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粮食行业产业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该文针对粮食行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粮食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从科研方向、学科交叉、平台支撑、研究特色等方面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目的是培养掌握扎实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粮食行业背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国家粮食行业对粮食信息技术领域人才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为顺应高等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从学生的核心诉求出发,探索和实践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贯穿式培养模式,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具体措施,包括改进现有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学研究相融合、建设人才梯队,有效提高了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培养的连贯性,初步形成了本硕博贯穿式人才培养体系,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顺应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结合自身学科定位,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电子信息类创新拔尖人才为总体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包括开放式培养方案、开放式课程设置和开放式教学方式,初步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不同层次间贯通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 的现实需求。当前, 中高职教育在课程体系的衔接、培养方式的衔接和“双创”教育的衔接等方面存在短 板, 制约着职业教育贯通的深入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构建六年“一贯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 施产教深度融合共育人才、推行“双创”教育课程是当前推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措施, 有利 于统筹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层次教育的协调发展, 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的台阶式提升。  相似文献   

15.
根据合作企业用人多维度需求, 发挥骨干合作企业的主导作用, 构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类专业适用于第三 学年的“2311”定制培养方案。借助合作企业师傅的传帮带、依托工程项目实施3岗位顶岗实践, 根据就业 岗位需求自主选择拓展课程包提升知识和技能, 辅助学生完成1份职业生涯规划等举措, 提升了企业在人才 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 实现了人才规格质量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有利对接。  相似文献   

16.
劳动教育在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占有重要作用。现代产业学院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理念,以产业需求主导人才培养方向,将劳动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南通大学通科微电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结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创新,论述了劳动教育在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产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软件工程也成为近几年十分热门的课程。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我校应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将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目标,以双导师作为支撑,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毕业后能够更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学生更加受到就业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8.
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巨大进步,人工智能在社会各个领域获得蓬勃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型人才、智能化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立足人工智能时代,文章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顶层设计,做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全面变革,深化人工智能教育融合”“校企联动,拓宽人才培养实施路径”“强化保障,提升人工智能师资质量”4个方面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主动申报建设海洋信息工程本科新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急需紧缺的海洋建设与开发人才。学校建设海洋信息工程专业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强势的学科优势,实验实践条件完备、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合理,为海洋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