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技能大赛引领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超 《机电技术》2011,34(5):158-160
职业技能大赛是各类学校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宽口径特性,使与其相关的技能大赛项目从数控机床维修、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机器人装调、智能楼宇到光伏系统装调等。以技能赛项的要求为目标,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深入讨论大赛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发展智能制造行业亟需的人才培养重点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工业机器人集成设计、编程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智能制造行业更新快、问题多元化、知识点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对企业的调研分析,根据接智能制造行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特征,该文重点梳理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知识点、技能点,梯度递进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微型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等4个学期项目,深度改革现有课程,创新运用学期项目贯穿式的教学模式,着重解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眼高手低和实践能力弱、用人需求与企业实际岗位不匹配等问题。实践表明,新课程体系实施,学生能有效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项目实践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学生毕业即上岗的培养目标,缩短了智能制造行业人才的培养周期和减少培养成本,得到了合作企业的高度认可,在同行业中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邱思维 《装备制造技术》2023,(3):228-230+251
在全球制造业重大调整背景以及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良好发展势头下,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加快制造业升级已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战略。在此背景下,智能制造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也对智能制造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符合智能制造整体素质要求,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智能制造背景下也需要承担起培养更多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技能技术智能制造人才。对于机械类专业而言,需要深入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法,加快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满足智能制造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养智能制造人才,从而加快科技强国以及创新大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基于此,该文在分析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特征的基础上,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阐述机械类专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智能制造的推进,企业的岗位设置正发生着变化,装备制造业对机电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本文结合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分析了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提出了培养高职机电类创新复合型人才新思路,阐述了高职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5.
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为目标,从行业企业的需求出发,基于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组建机电类专业群,合理设置专业培养方向,通过深入开展企校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尽快适应全球“工业4.0”的到来,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及“中国制造2025”对应用型数控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调整培养规划及策略,培养更多符合智能制造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数控应用型技能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控人才培养应抓住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在研究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上,立足数控装备制造领域,对数控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通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渗透交叉学科,强化实践技能,深化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提升育人质量等方面进行合理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控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新一代智能制造人才展开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智能制造新时代人才需求,培养机电一体化新型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新趋势,而能在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院校更是反映出其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成效,"1+X"证书制度的出现更是催化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两相融合,为探索如何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模式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高等职业教育中机电类专业学生基础入门的核心课程,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课程教学要适应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发展需求,同时该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就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基于德国“双元制”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与研究来探讨《机械制图》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职机电教学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而实现中职机电教育的价值。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中职机电教学的理实一体化话教学模式效果并不显著,并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工作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理实一体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的过程难免存在不足和欠缺。对此,文中主要研究了中职机电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制造企业中已广泛开展产品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而高校中相应课程培养却不能适应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的问题,提出有关课程一体化改革教学培养方案,结合高校课程教法改革、师生关系变革、课堂文化更新的要求,设计构架任务驱动式课程教学方法,使学校专业教学紧跟现代技术前沿,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技能人才,为《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从学校教育方面践行践力。  相似文献   

11.
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建设应响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为依据,以企业相关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教学推行"实境教学、证课相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举办及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同时进行"工厂化"实践教学,内化实践技能,加强实训场所建设,校企联动建立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培养出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2.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因此相关的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普通本科院校如何构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成为我校应用型本科转型升级的关键。以智能制造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岗位需求为导向,阐述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体系构建思路。主要是针对闽南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的人才培养及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为契机,以闽南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基地为平台的人才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和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到实处,实践研究证明,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以企业为主导,企业与学校携手制定《数控车削加工技术》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名师工作室下的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有效促进了联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切实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以及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包括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实践证明,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课程和教学内容整合难度大等挑战,建议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制定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等措施,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为使学生走出学校后更快适应就业岗位,满足企业需求,以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为例,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拉近高职学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被社会认可。为更好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病,作者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阐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结合机电行业发展现状和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讨论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切合专业实际,引入先进生产技术,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应结合专业特点,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课程是基于机械、电气及液压等技术的多学科、综合性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容涵盖知识点广、专业性强,且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传统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机电液一体化综合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结合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教学过程进行探讨,提出一种"模块化+项目化+导师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机电专业作为技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产制造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设备正朝着智能化、数据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发生变革的机电行业,职业院校应创新机电人才培养模式,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因此,在阐述"双核培养、工学结合"内涵基础上,提出培养机电高技能人才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郑健 《中国机械》2014,(8):79-80
“工学一体化”的结合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它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分为四部分:注重教学任务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探索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结合并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融”教、学、做、产、赛”一体的教学中,是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完成“工学一体化”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为了解决工业机器人才紧缺的问题,将工业机器人技术嵌入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融入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专业课程,让机电一体化的学生参加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证书的考试并获得证书,既满足教育部提出的“毕业证+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也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能力,满足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满足企业对于机电一体化人才从事更高一级的设备维修与维护和直接面向工业机器人工作对象的需求,使得学生更好的胜任工作岗位,促进机电一体化学生的就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