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研究了超临界CO2脱除茶叶中咖啡碱的工艺条件优化,着重讨论了影响咖啡碱脱除率的因素及茶叶风味的保存因素,结合产品质量分析,得到了预脱茶香和脱咖啡碱的两级萃取、茶香吸附和咖啡碱解析的两路分离、加稀乙醇作夹带剂的最佳工艺路线及参数,达到既保持了茶叶特别香味,又能有效脱除茶叶中咖啡碱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离子沉淀——絮凝综合脱咖啡碱的茶多酚生产新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一种非溶剂法脱咖啡碱,生产低咖啡碱含量茶多酚的新工艺。实验研究了乙醇水溶液环境中离子沉淀法分离茶多酚、絮凝法进一步脱除沉淀酸转溶液中咖啡碱的新工艺过程。结果表明,新工艺具有产品的咖啡碱含量低、茶多酚收率高、工艺简单等特点,并且避免了传统工艺使用有毒的有机溶剂氯仿进行萃取,提高了生产及产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咖啡碱可能会引发相关疾病的发生,本实验采用物理吸附方式对茶汤中咖啡碱进行吸附脱除,选取活性炭、蒙脱土和石英砂三种吸附剂对绿茶茶汤进行咖啡碱的吸附实验,选出最佳吸附剂蒙脱土,在响应曲面优化下得到最佳吸附条件:吸附时间1.6 h,茶汤pH在2.07附近,蒙脱土用量为4%,最终体系中咖啡碱含量为0.991%,生物活性物质损失不超过6%,表明在三种吸附剂中蒙脱土是可行和实用的脱除绿茶中咖啡碱的吸附剂,为制备低咖啡碱绿茶速溶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首次采用茶多酚水溶液浸提法脱除鲜茶叶与干茶叶中的咖啡碱,并保留其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茶多酚。鲜茶叶最佳浸提条件为:温度100℃,料液比1:10(g/mL),茶多酚水溶液质量体积分数5%,时间5min。此条件下咖啡碱脱除率达80.61%,比传统热水浸提法提高31.25%,且茶多酚无损失。干茶叶最佳浸提条件为:温度100℃,料液比1:20(g/mL),茶多酚水溶液质量体积分数15%,时间7min。此条件下咖啡碱脱除率达81.61%,且处理后的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提高90.02%。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鲜茶叶和干茶叶原料,茶多酚水溶液浸提法均能有效脱除其咖啡碱,并有效保留或提高茶叶中的茶多酚,比传统热水浸提法有明显优势,是一种生产低咖啡碱茶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尔朝娟  王洪新  金循  娄在祥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7):223-226,230
根据咖啡碱升华的理化性质,本文采用真空升华法脱除炒青绿茶中的咖啡碱,并研究了其最佳工艺参数及此工艺对炒青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样中的咖啡碱处于结合态,不易升华,所以直接对茶样进行真空升华处理,茶样中咖啡碱的脱除率未超过15%。研究不同预处理对咖啡碱脱除效果的影响,发现水浸润预处理结合超声-微波协同萃取仪预处理,对咖啡碱的脱除最为有效。真空升华最佳工艺为:将茶样用2倍于其质量的水浸润后,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萃取仪在微波功率300W、超声功率50W条件下处理60s后在90℃条件下真空升华处理4h,所得茶样咖啡碱脱除率为62.24%,主要有效成分茶多酚损失率低于10%,且非酯型儿茶素的损失量大于酯型儿茶素。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萃取是脱除茶叶中的咖啡碱的一种方法。但是与此同时,它也会脱去茶叶中的一些香气物质。通过SDE香气萃取法和GC-MS香气分析的方法测定脱咖啡碱前后绿茶样品和萃取物的香气,结果表明脱咖啡碱前绿茶茶样的香气物质含量为21.44μg/g,主要香气物质有(E,E)-2,4-庚二烯醛、β-紫罗兰酮、橙花叔醇、正己醛、α-紫罗兰酮、青叶醛和芳樟醇等。脱咖啡碱后绿茶茶样的香气物质含量为9.27μg/g,主要香气物质有(E,E)-2,4-庚二烯醛、芳樟醇、正己醛、间二甲苯、青叶醛和β-紫罗兰酮等。萃取物的香气物质含量高达31.80μg/g,主要香气物质有(E,E)-2,4-庚二烯醛、二氢猕猴桃内酯、β-紫罗兰酮、正戊酸和苯乙醛等。香气物质总的损失率为56.76%,其中苯甲醛、甲基庚烯酮、反-2-辛烯醛、香叶醇和(E,E)-2,4-癸二烯醛损失严重。因此超临界CO2萃取脱除咖啡碱的过程中香气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7.
用于茶叶脱除咖啡碱的超临界萃取装置的改进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作原理、超临界流体脱除茶叶咖啡碱的工艺流程及其特点作了简要的介绍。分析了目前通用超临界萃取装置用于茶叶脱除咖啡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设计意见。  相似文献   

8.
茶叶中有效成分应用及其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茶叶中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茶多酚、咖啡碱及茶多糖的应用研究情况;介绍了近年来茶叶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进展;探讨了今后茶叶中有效成分应用及提取工艺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火锅底料制作工艺基础上,将茶叶添加到火锅底料配方中制得茶香火锅底料,增加了火锅的营养保健功能。试验选择影响茶香风味的主要因素茶叶品种、茶叶添加量、豆瓣酱添加量及香辛料添加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豆瓣酱100 g,茶叶15 g,品种茉莉花茶,香辛料为八角5 g、肉桂3 g、丁香0.5 g、陈皮10 g、茴香2 g、花椒1 g,成品茉莉花茶味清香宜人,火锅底料感官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10.
把高GABA富集工艺技术和脱咖啡因工艺技术相结合,找到了最适合的GABA保健荼加工方案.通过一定时间的真空充氮嫌气处理,能使适制品种原料制成品GABA含量达到1.5 mg/g以上;其中福云6号在经过嫌气处理后,GABA含量较高,风味接受性较强,是最适合加工GABA茶的品种;同时利用水潦杀青脱咖啡碱工艺,可有效降低GABA茶的咖啡碱含量(咖啡碱平均脱除丰达40%),同时把γ-氨基丁酸、茶多酚等有益成分的损失率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并能有效改善其不良风味.加工GABA荼的最佳工艺方案为,室内萎凋,水潦杀青,N2嫌气处理11h,中间摊晾1h,最后采用烘干的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分离并鉴定能够转化咖啡碱为茶碱的有效菌株,研究其在液态发酵与固态发酵中转化咖啡碱为茶碱的能力,为高茶碱茶叶的开发提供菌种。方法:采用咖啡碱琼脂固态筛选培养基,从普洱茶渥堆发酵中筛选出2株潜在菌株,通过18SrDNA序列测定结合菌落特征、分生孢子结构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不同浓度的咖啡碱液态培养基、茶汤液态发酵和茶叶固态发酵探究潜在菌株咖啡碱转化为茶碱的能力。结果:潜在菌株分别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NCBT110A)和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经富含咖啡碱的液态培养发现,黑曲霉对咖啡碱的利用有限;聚多曲霉能促使咖啡转化为茶碱。在一定咖啡碱浓度下,聚多曲霉对咖啡碱的降解率在90%以上,促使一半以上的咖啡碱转化为茶碱。聚多曲霉接种的茶汤液态发酵、茶叶固态发酵表明,聚多曲霉发酵过程中咖啡碱显著性下降(p<0.05),茶碱急剧增加;在发酵结束时,咖啡碱的降解率分别为85.43%和87.37%,茶碱含量分别为(501.2±13.55) mg/L和3.3293%±0.2463%(w/w)。在咖啡碱存在情况下,聚多曲霉能将咖啡碱大幅度转化为茶碱。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具备将咖啡碱转化茶碱的特性,为高茶碱茶叶或茶饮料的开发提供了优异菌种。  相似文献   

12.
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梦君  罗理勇  李双  曾亮 《食品科学》2014,35(13):15-19
采用茶多酚和咖啡碱模拟构建茶乳酪成因体系,通过分析溶液的透光率、粒径、沉淀量、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综合评价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茶多酚和咖啡碱质量浓度的增加,其聚合后溶液的透光率从95.5%降为24.7%;粒径从198 nm增加到475 nm;沉淀量由8 mg/L增加到244 mg/L;当固定咖啡碱或茶多酚中任一物质的质量浓度,随另一物质质量浓度的增加,上述变化趋势增强。通过分析检测咖啡碱和儿茶素各单体在模拟反应体系中的变化,表明咖啡碱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是模拟体系中茶乳酪形成的关键组分。因此,尽量选用咖啡碱含量低于200 mg/L、茶多酚含量低于1 200 mg/L的绿茶原料,可避免茶乳酪的大量生成,增强绿茶饮料透亮的感官效果。  相似文献   

13.
咖啡碱对速溶绿茶冷溶性和浊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CHCl3萃取绿茶茶汤,以部分脱除咖啡碱,萃取后的茶汤经浓缩、喷雾干燥,制成含不同咖啡碱的速溶茶,并按相同固形物要求配制成不同咖啡碱含量的茶汤,分别在25℃和4℃条件下存放,每隔8 h测定一次浊度,观察其浊度的变化,同时审评不同咖啡碱含量速溶茶的冷溶性。结果表明,当速溶绿茶中咖啡碱含量<8.81%时,具有冷溶性。不同咖啡碱含量的茶汤,其浊度随存放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咖啡碱含量越低,浊度值上升越少。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利用微波辅助萃取技术高选择性脱除茶叶中咖啡因的新方法,在料液比1∶50,微波功率160W,微波时间6min的条件下,以沸水为溶剂,咖啡因脱除率高达80.56%,茶多酚损失率为40.16%。优化工艺以茶叶萃取液为溶剂,采用循环萃取的方式,则可以控制茶多酚损失率降至12%。进一步探索性尝试4℃冷藏静置12h的方法进行萃取液循环利用,促使咖啡因以络合物的形式沉淀、脱除。在最优条件下,连续生产茶叶9批次后仍可保持47.02%的脱除率,并且茶多酚的损失率小于11.74%。  相似文献   

15.
微波对茶叶主要活性成分咖啡碱、茶多糖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中,低档绿茶为原料,称取一定量的茶叶末,用一定量的水,在解冻档微波处理3min,结合水浴浸提3次,经分离,纯化所得茶多糖,咖啡碱制品,采用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微波对绿茶主要活性成分-咖啡碱和茶多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对咖啡碱和茶多糖制品的化学结构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比较福鼎大白茶树鲜叶加工制成的3种茶类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 以福鼎大白茶树鲜叶为原料, 按不同工艺制成绿茶、白茶、红茶, 测定其活性成分(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含量。结果 绿茶中茶多酚及儿茶素总量最高, 红茶较低。绿茶中儿茶素总量约为红茶的10倍, 白茶中儿茶素总量约为红茶的8倍; 氨基酸含量: 白茶高于绿茶及红茶, 红茶中氨基酸最低; 咖啡碱在白茶和绿茶中的含量差别不大, 显著性高于红茶, 但不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茶多酚及儿茶素类物质含量影响较大, 而对咖啡碱含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余锐  王娟  黄惠华 《食品科学》2012,33(12):102-107
研究超临界CO2萃取茶树花工艺并分析其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考察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和夹带剂(95%乙醇)添加量4因素对茶树花萃取物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萃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影响因素和得率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8℃、夹带剂用量(质量分数)43%条件下,萃取物得率最大,理论得率2.882%,实际得率(2.785±0.068)%。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萃取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出67种萃取物组分,鉴定出其中的49种,占总萃取物的78.11%,其中主要成分是棕榈酸、苯乙酮、α-苯乙醇,相对含量分别为17.81%、2.19%、2.76%。  相似文献   

18.
咖啡碱含量对速溶茶浊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速溶茶茶液浊度与咖啡碱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咖啡碱及用超临界CO2脱除咖啡碱,速溶茶茶液的浊度与咖啡碱含量成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近红外光谱法对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贵州省各地茶叶为研究对象,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检测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为目的,将茶叶制成粉末进行光谱扫描并用化学法测定其咖啡碱含量,将偏最小二乘法与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相结合,建立茶叶中咖啡碱含量的模型.通过多元散射校正(MSC)处理光谱,光谱范围选择4493.33cm-1~4354.48cm-1,5800.83cm-1~5696.69cm-1,主因子数为10,得到模型的内部交互验证相关系数(P)为0.991,交互验证均方差(RMSECV)为0.205;模型的预测值与化学测定值的相关系数为0.999,预测标准偏差(RMSEP)为0.242.通过稳定性试验得到的RSD都在0.30%以下.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效果很好,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较好的稳定性,且方法简捷,能满足茶叶中咖啡碱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20.
The metabolic behavior of green tea (Camellia sinensis) during tea ferment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1H NMR spectroscopy coupled with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changes in metabolites induced by tea fermentation. Fourteen tea metabolites of epicatechin (EC), epigallocatechin (EGC), epicatechin-3-gallate (ECG),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 theanine, alanine, acetate, quinate, glutamate, caffeine, sucrose, glucose, and gallate, as identified by 1H NMR spectroscopy, were responsible for metabol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green tea and fermented tea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uring tea fermentation, levels of EC, EGC, ECG, EGCG, quinate, caffeine, and sucrose were decreased, whereas gallate and glucose levels were increased. In particular, unique changes in caffeine and gallate levels were observed during tea fermentation, which caffeine and gallate levels have been shown to vary after tea fermentation among many reports to date.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at metabolomics with global profiling and a highly reliable and reproducible 1H NMR spectroscopic data set can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unique changes in tea metabolites during tea ferm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