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酸性离子液体中苯甲醇催化氧化合成苯甲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没有任何有机溶剂和卤素的条件下,以30%H2O2为氧化剂,Na2WO4·2H2O为催化剂,在酸性离子液体[(CH2)4SO3HMIm]TSO中,研究了苯甲醇选择性氧化合成苯甲醛。在n(苯甲醇)∶n(H2O2)∶n(离子液体)∶n(Na2WO4·2H2O)=40∶48∶1∶1、90 ℃和3 h条件下,催化效果最好,此时苯甲醇转化率为90.1%,苯甲醛选择性为92.1%。反应结束后,产物和离子液体分层,通过简单的倾倒即可分离产物。分离后的离子液体经真空干燥脱水后重复使用4次,催化活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2.
KNaHC4H4O6·4H2O/Al2O3固体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酒石酸钾钠(KNaHC4H4O6·4H2O)和Al2O3制备了负载型KNaHC4H4O6·4H2O/Al2O3固体碱催化剂,将其应用于菜籽油和甲醇的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并以生物柴油的转化率作为评价其催化活性的指标。分别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和酯交换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为菜籽油质量的3.5%、醇油物质的量比为9∶1、反应温度65 ℃和反应时间3 h时,转酯化反应的转化率达96.3%。  相似文献   

3.
Pd/Na2O/K2O/γ-Al2O3三元催化活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浸渍法制备了活性γ-Al2O3涂层及Pd/Na2O/K2O/γ-Al2O3三元催化剂。考察了γ-Al2O3涂层比表面积随高温老化时间变化的规律。在实验室模拟尾气配气系统上,对Pd/Na2O/K2O/γ-Al2O3三元催化剂的起燃温度、抗高温老化及抗SO2中毒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本文的γ-Al2O3涂层能经受1050℃的高温老化。Pd/Na2O/K2O/γ-Al2O3三元催化剂经900℃高温老化两次共13h后,其最大催化活性几乎不变,其老化样经600℃硫中毒1h后对CO和HC的催化转化率仍在75%以上。Pd/Na2O/K2O/γ-Al2O3新鲜样的起燃温度为280℃,二次老化样的起燃温度为320~350℃,具有很高三元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胡庆华  张蔚萍 《工业催化》2006,14(11):64-65
以ZrOCl2·8H2O和SnCl4·5H2O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和正丁醇共沸蒸馏处理方法,合成具有纳米尺寸的ZrO2/SnO2复合催化剂。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及场发射扫描电镜的测定,结果表明,合成得到的复合催化剂晶粒为10~20 nm,具有四面体相和三斜相两相。  相似文献   

5.
NiMo/ZrO2-Al2O3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ZrOCl2·8H2O和Al2O3为原料,采用包覆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ZrO2含量的ZrO2-Al2O3复合载体,并用等体积浸渍法负载活性金属,制备了相应的NiMo/ZrO2-Al2O3加氢脱硫催化剂,以柴油为原料考察了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利用XRD、N2吸附和UV-Vis DRS等技术对催化剂及载体的基本物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催化剂载体中引入适量的ZrO2,保持了Al2O3载体的孔道结构,降低了活性金属和载体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柴油加氢脱硫活性,当载体中ZrO2质量分数为10%时,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脱硫率达99.25%,产品中硫低于10 μg·g-1,满足柴油欧-Ⅳ的硫含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柠檬酸与正丁醇在Ce(SO4)2·4H2O/ NH2SO3H复配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制备柠檬酸三丁酯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Ce(SO4)2·4H2O/ NH2SO3H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醇酸摩尔比为4.0∶1,催化剂用量为1.5%(以柠檬酸质量计),m[Ce(SO4)2·4H2O]∶m(NH2SO3H)=2∶1,反应温度为150 ℃,反应时间为7 h,酯化率>98.5%,精制后产品纯度>99.5%。  相似文献   

7.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1Zr1Ce9Oδ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气体中各组分对Cu1Zr1Ce9Oδ催化剂上选择性氧化CO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温的过程中Cu1Zr1Ce9Oδ催化剂的活性滞后。H2的存在有利于CO的脱附,促进了低温下选择性氧化CO的反应;而温度较高时,H2氧化副反应的发生降低了CO的转化率,反应气中H2O和CO2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最佳反应温度为(160~200) ℃,O2的进入量取3为宜。  相似文献   

8.
新型层状粘土结构F-T合成催化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FeCl3·6H2O和Na2SiO3水玻璃共沉淀法制备蒙脱土结构的新型F-T合成催化剂。用XRD、SEM和N2低温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物相结构进行测定,确认催化剂具有层状结构并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催化剂经过预处理,F-T合成在浆态床反应器中进行,反应条件:270 ℃,0.5 MPa,气流量34.5 mL·min-1,n(H2)∶n(CO)=2∶1,反应时间6 h。产物分析得知,C9~C25烃类的选择性达到90%以上,使ASF分布规律发生正偏移。  相似文献   

9.
用H2O2/液体酸AE催化氧化处理直馏柴油,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将反应中生成的极性有机硫化合物除去。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剂催化效果明显。当V(柴油)∶V(AE)∶V(H2O2)=100∶8∶12,60 ℃反应10 min,可将直馏柴油硫含量从2 329 μg·g-1降至147 μg·g-1,脱硫率达94%。  相似文献   

10.
H2SO4-SiO2催化7-羟基-4-甲基香豆素的无溶剂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制备了4种H2SO4-SiO2。以H2SO4-SiO2为催化剂,乙酰乙酸乙酯和间苯二酚为原料,通过Pechmann反应,在无溶剂条件下,催化合成了7-羟基-4-甲基香豆素。以4种不同H2SO4-SiO2、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原料的物质的量比设计了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到负载硫酸催化反应的最佳条件:n(H2SO4)∶n(Si)=0.75∶1,n(间苯二酚)∶n(乙酰乙酸乙酯)=1∶1,催化剂用量0.35 g(间苯二酚0.04 mol),反应时间95 min,反应温度105 ℃,最佳条件下产品收率为72.4%。  相似文献   

11.
离子液体[Hnhm]H2PO4 催化合成油酸甲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并表征了离子液体[Hnhm]H2PO4 ,同时考察了该离子液体的溶解性及吸水性。以油酸甲酯的合成为探针反应,考察合成的离子液体对反应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Hnhm]H2PO4 加入量为油酸质量的8%、n(甲醇)∶n(油酸)=3.5∶l、反应温度90 ℃和反应时间9 h条件下,油酸酯化率达63%以上,且[Hnhm]H2PO4离子液体与原料及产物的分离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12.
赵昕  沈健 《工业催化》2007,15(8):59-61
在强酸性和水热条件下以硅酸钠(Na2SiO3·9H2O)为硅源合成表面含磺酸基的介孔分子筛催化剂SBA-15-SO3H。XRD结果表明,该分子筛具有规则的六方立柱形介孔结构。SBA-15-SO3H用于叔丁醇和乙醇合成乙基叔丁基醚(ETBE)的醚化反应研究,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醚化反应的影响。最佳操作条件为:温度120 ℃,n(乙醇)∶n(叔丁醇)=2∶1,反应时间5 h,m(催化剂) ∶m(原料)=1∶10。在此条件下,叔丁醇的转化率为62.83%。  相似文献   

13.
手性磷酸锌钠的低热固相合成及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合成多孔功能材料手性磷酸锌钠的新方法进行了研究,以聚乙二醇-400 (PEG-400)为表面活性剂,Na3PO4·12H2O和无机锌盐为原料,用低热固相反应一步法成功合成得到P6122空间群的手性NaZnPO4·H2O。实验考察了不同的锌盐、磷酸盐,以及不同pH值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pH值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调控着产物的结构;锌盐的种类不影响产物的结构;磷酸盐的种类则通过pH值的调控作用对产物产生影响。当pH在11、7~9、5、3左右时,得到的产物分别为(1) P6122空间群的手性NaZnPO4·H2O与非手性的NaZnPO4(OH)的混合物;(2)P6122空间群的手性的 NaZnPO4·H2O;(3)非手性的NaH(ZnPO4)2;(4)非手性的Zn3(PO4)2·4H2O。以PEG-400为表面活性剂,Na3PO4·12H2O及无机锌盐为原料,在P/Zn=1.18(摩尔比),pH=7~9,反应混合物于50℃陈化6 h的条件下,合成产物为手性NaZnPO4·H2O。  相似文献   

14.
以高比表面积和规整性强的蜂窝陶瓷(2MgO2·Al2O3·SiO2)为载体,涂敷TiO2后,用水热合成法分别负载铁、钴和镍盐,500 ℃焙烧及硼氢化钾(KBH4)浸渍后,合成了负载型金属催化剂。负载不同金属盐的催化剂析氢性能比较结果为钴>铁>镍。实验研究表明,负载硝酸铁[Fe(NO3)3·9H2O]和氯化钴(CoCl2·6H2O)的催化剂经KHB4浸渍后析氢性能均明显改善。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催化剂的表征结果证实,负载硝酸铁催化剂表面真正起催化析氢性能的活性组分为单质铁,负载氯化钴催化剂表面生成了CoTiO3,且该催化剂具有优良的催化碱性KBH4溶液水解析氢性能,常温下该催化剂0.34 g于NaOH质量分数约为18%,KBH4质量分数约为10%的溶液中催化析氢速率可达160 mL·min-1。  相似文献   

15.
纳米SO42-/SnO2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以SnCl4·5H2O为原料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采用模板法合成纳米SO42-/Sn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用XRD和TG-DTA进行了表征,以环己酮和1,2-丙二醇的缩合反应为探针反应,探讨了SO42-/SnO2固体超强酸的催化活性,较系统地研究了焙烧温度、反应时间、酮醇物质的量比、带水剂的用量和催化剂的用量等对反应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SO42-/Sn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具有纳米大小,在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的合成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最佳条件下,缩酮的产率可达97.2%,纯度(质量分数)为99.2%。  相似文献   

16.
李芳  李其明 《工业催化》2006,14(3):52-55
为降低排放物中的芳烃含量(主要是苯、甲苯和二甲苯),开发出一种低温催化氧化工艺,该工艺以 O3为氧化剂,以自行制备的NiO/γ-Al2O3为催化剂,将芳烃转化为无毒的CO2和H2O,达到无污染排放。研究了不同负载金属、氧化镍含量、催化剂焙烧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芳烃氧化行为的影响。在反应温度60 ℃、负载氧化镍质量分数为15%、焙烧温度550 ℃和反应时间50 min时,芳烃的氧化效率可达到84%左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γ-Al2O3载体和不同Ce添加量的CeO2-Al2O3载体,然后用浸渍法制备Ni负载质量分数10%的Ni/γ-Al2O3和Ni/CeO2-Al2O3催化剂。在固定床微反装置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气配比和CH4空速等工艺条件对Ni/γ-Al2O3和Ni/Ce30Al70Oδ催化剂在甲烷自热重整制氢反应中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Ce的催化剂催化性能有较大提高,在Ni/Ce30Al70Oδ催化剂上,反应温度750 ℃时, CH4转化率94.3%,与Ni/Al2O3催化剂相比,提高20%。Ni/γ-Al2O3和Ni/CeO2-Al2O3催化剂的CH4转化率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原料气中n(O2)∶n(CH4)和n(H2O)∶n(CH4)的增加均能提高各催化剂的CH4转化率。但n(O2)∶n(CH4)和n(H2O)∶n(CH4)的变化对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影响不同。随着n(O2)∶n(CH4)的增大,产物中n(H2)∶n(CO)降低,n(CO2)∶n(CO+CO2)升高;而n(H2O)∶n(CH4)增大时,产物中n(H2)∶n(CO)和n(CO2)∶n(CO+CO2)均升高。随着CH4空速的增加,Ni/Al2O3催化剂上CH4转化率、n(H2)∶n(CO)和n(CO2)∶n(CO+CO2)均较大程度下降;而在Ni/Ce30Al70Oδ催化剂上,随着CH4空速的增加,CH4转化率、n(H2)∶n(CO)和n(CO2)∶n(CO+CO2)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8.
酸功能化聚醚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乙酸松油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和表征了酸功能化聚醚离子液体1-(3-磺酸)丙基-3-聚氧乙烯醚基咪唑磷酸二氢盐-[HSO3-(CH2)3-im-(CH2CH2O)nH]H2PO4,并用于催化合成乙酸松油酯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在n(松油醇)∶n(乙酸酐)=1∶1.5,松油醇5.1 g、离子液体1.5 g、反应温度40 ℃和反应时间8 h条件下,松油醇转化率超过99.5%,乙酸松油酯的选择性为87.8%;并对离子液体的重复使用性能进行了考察,表明离子液体不经处理直接重复使用6次后,松油醇的转化率为99.4%,乙酸松油酯的选择性为88.3%,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9.
UV/Fe3+/H2O2催化-混凝联合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UV/Fe3+/H2O2 催化-混凝联合工艺对难处理垃圾渗滤液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Fe3+和H2O2初始浓度、初始pH、温度、反应时间及混凝液pH和混凝剂质量浓度对处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初始pH=8、温度40 ℃、 H2O2的初始浓度为0.12 mL·L-1、Fe3+的初始浓度为4×10-4 mol·L-1、反应时间90 min、混凝液pH=8及混凝剂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条件下,废水的COD去除率为96.33%,处理水完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20.
H2和含硫化合物在MoS2边缘表面的吸附活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畅  祁兴国  马守波 《工业催化》2005,13(12):21-26
对H2和含硫化合物在MoS2边缘表面的吸附活化及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了概述。重点描述了H2在MoS2表面的吸附、解离、硫覆盖度对H2吸附解离的影响以及含硫化合物在MoS2表面的吸附和反应。在原子水平上揭示了硫化钼催化剂上H2的吸附解离机理和加氢脱硫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