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供冷轧用热轧低碳钢SPHC,2016年底冷轧时出现大量边部裂纹。通过对SPHC试验样的连续冷却转变试验以及现场试验,发现产生边部开裂的原因是因SPHC钢带边部在热轧精轧时温度低于相变温度,产生了先共析铁素体,严重时出现纤维状组织。根据原因优化了除鳞工艺及温度参数,减少粗轧与精轧除鳞道次,终轧温度从878℃提高到888℃以上,卷取温度从620℃提高到660℃,最终边部组织由纤维状组织改善为粗晶组织,有效解决了边部裂纹缺陷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边裂缺陷分析、采用模拟轧制试验的方法研究加热温度对边裂的影响、以及连铸坯晶粒粗化试验等三方面对00Cr17Ti Mo铁素体不锈钢热轧边裂的原因进行逐渐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当加热温度达到1 150℃时,晶粒开始长大,当加热温度达到1 200℃时,出现明显混晶现象。混晶导致在轧制过程中出现不均匀变形,经过精轧后出现边部层状结构以及边裂等缺陷。  相似文献   

3.
针对超低碳钢冷轧边部缺陷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确定了中间坯温降、边部温降以及压下率、精轧立辊轧制力等工艺参数是边部缺陷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安装粗轧机入、出口气喷和立辊挡水板装置,调整压下率和导尺开口度等热轧工艺参数,解决了超低碳边部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4.
汽车用超高强度双相钢CR550/980DP冷轧边裂问题,严重影响热轧/冷轧工序界面生产顺行,易造成冷轧机架间及连退炉内断带事故,成为超高强度双相钢生产的难题。基于高温热塑性曲线和热轧动态CCT曲线,采用对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裂纹扩展分析等手段明确冷轧边裂产生原因。试验结果分别指出,精轧阶段带钢横向温度分布不均匀、边部温降大,导致在第Ⅲ脆性区轧制;同时,受Nb作用再结晶温度提高,边部低温区为未再结晶区轧制;当应变量超过塑性极限、轧制力超过边部热强度时,形成热轧卷边裂。边部形成细小弥散的铁素体(F)和马氏体(M)两相组织,不协调应变将导致F/M相界面产生应力集中而形成裂纹;裂纹以微孔聚集方式进行扩展,形成热轧卷无边裂-冷轧边裂现象。通过投用边部加热器和优化初轧定宽量、精轧入口温度、精轧机架间冷却水、终轧温度、卷取温度等措施,实现热轧卷边部质量改善、解决边裂问题。  相似文献   

5.
汽车用超高强度双相钢CR550/980DP冷轧边裂问题,严重影响热轧/冷轧工序界面生产顺行,易造成冷轧机架间及连退炉内断带事故,成为超高强度双相钢生产的难题。基于高温热塑性曲线和热轧动态CCT曲线,采用对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裂纹扩展分析等手段明确冷轧边裂产生原因。试验结果分别指出,精轧阶段带钢横向温度分布不均匀、边部温降大,导致在第Ⅲ脆性区轧制;同时,受Nb作用再结晶温度提高,边部低温区为未再结晶区轧制;当应变量超过塑性极限、轧制力超过边部热强度时,形成热轧卷边裂。边部形成细小弥散的铁素体(F)和马氏体(M)两相组织,不协调应变将导致F/M相界面产生应力集中而形成裂纹;裂纹以微孔聚集方式进行扩展,形成热轧卷无边裂-冷轧边裂现象。通过投用边部加热器和优化初轧定宽量、精轧入口温度、精轧机架间冷却水、终轧温度、卷取温度等措施,实现热轧卷边部质量改善、解决边裂问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高强钢DP980冷轧边裂缺陷的特征,并分析了边裂产生的原因及机理。结果表明:DP980钢在层流冷却尤其是卷取后,边部冷速过快造成晶粒细小,大量马氏体及马奥岛等硬相组织形成,从而导致其在冷轧过程中因边部塑性低而产生边裂。通过增设边部加热器、加装保温罩,优化冷轧轧机张力与压下率分配,有效地降低了边裂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从化学成分、炼轧工艺、公辅能源等方面对低成本化冷轧基料烂边缺陷进行统计分析,并同高等院校合作研究,初步弄清冷轧基料出现烂边缺陷的原因,并对此采取优化轧制计划,控制加热温度,调整化学成分,设备精度化管理等一系列控制措施,最终改善效果明显,SPHC烂边缺陷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SPHC钢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以及建筑等行业,对表面质量要求较高.某钢厂在生产SPHC钢过程中,经常出现麻点、红锈以及酸洗黑边缺陷.本文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缺陷部位的检测结果,研究和分析了SPHC表面和酸洗黑边缺陷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麻点缺陷的形成是由于粗轧后除鳞不彻底,残留的氧化铁皮在精轧...  相似文献   

9.
冷轧镀锌板对边部质量和宽度尺寸有较高的要求。我厂采用的工艺流程为:原料→酸洗→圆盘剪切→冷轧成镀锌原料板→镀锌。在实际生产中,经冷轧后的镀锌原料板,常出现锯齿状裂边。裂边严重时会造成轧制中的断带现象,影响镀锌板的质量与产量。本文对产生裂边的原因和改进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波涛 《山东冶金》2010,32(4):31-33
利用金相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SPHC钢出现边裂的板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铸坯的加热不当造成铸坯过热、过烧,使边部晶粒异常长大,并且局部晶界产生缩孔是导致边裂的主要原因,铸坯近表层的夹杂物富集,促进了轧制过程中裂纹的扩展,造成严重边裂。建议轧制过程中加强对坯料加热制度的管理,避免铸坯过热、过烧。  相似文献   

11.
李烈军 《钢铁》2005,40(4):66-68
分析了珠钢EAF-CSP工艺生产的热轧带钢冷弯裂纹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碳、锰含量高的钢中容易形成带状组织,钢中较高的铜含量和带状组织是形成冷弯裂纹的重要原因;生产厚规格带钢时,薄板坯表面微裂纹在轧制过程中难以消除;通过对化学成分和生产工艺的合理控制可以显著提高带钢的冷弯合格率。  相似文献   

12.
对取向硅钢冷轧过程出现的断带缺陷进行了跟踪,明确了从起皮到形成孔洞,再到断带的演变过程,采用扫描电镜对翘皮缺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翘皮缺陷中主要元素是Fe、Si、Al,与基体一致,另外还有微量的Ca、Mg、K、Na等元素。冷轧起皮、断带主要是由于热轧边裂缺陷遗传而成。热轧过程部分边部掉肉飞溅至热轧板表面被压入,在冷轧过程由于伸长率与基体不一致而起皮剥落。通过降低铸坯加热温度、缩短高温段在炉时间、优化轧制模型,有效抑制了热轧板边裂的产生,从而解决了冷轧断带问题。  相似文献   

13.
SPHC作为冷轧冲压用钢的原料,要求良好的冲压成型性,拉伸和弯曲性能以及较低的屈服强度,主要通过控制AlN在热轧过程中的固溶和析出,在随后的退火再结晶过程中促进γ纤维织构(<111>∥ND)的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冲压性能。退火工艺不同,热轧工艺也有所不同,对罩式退火,采用"三高一低"温度制度,对于连续退火,则采取低温加热、高温终轧以及高温卷取的工艺制度。  相似文献   

14.
开发了唐钢160 t LD- 160 t LF-FTSR(Flexible Thin Slab Rolling) 流程生产冷轧用SPHC 钢(≤ 0.07%C,≤0.05%Si) 硼微合金化工艺,通过在精炼过程控制钢中Al含量(平均0.038%)和 Si含量(平均 0.038%),使LF 精炼后钢中的硼含量为0.0030%~0.0040%(平均含量0.0035%),硼的收得率达64%。  相似文献   

15.
客运专线用100m 60kg/m重轨在焊轨厂拼焊后,当四面矫直时发生断裂现象.采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钢轨矫直时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钢轨断裂是由于距钢轨端部约100mm轨底边缘处存在凸台缺陷,此凸台在钢轨拼焊后进行除瘤时除瘤刀将其铲平,致使钢轨产生冷裂纹,进而在矫直时断裂.通过控制万能...  相似文献   

16.
某厂在生产超薄规格镀锡基板时带钢边部出现局部浪形,在使用时出现重影、卡机现象,严重影响客户使用。通过对热轧板轮廓、硬度和组织的分析,产生局部浪形主要是由于带钢横向组织存在较大差异,在冷轧过程中由于延伸不均导致带钢边部局部浪形的产生。通过提高热轧终轧温度弥补带钢横向温度差异导致组织的变化,另外结合冷连轧辊形优化,UCM轧机中间辊采用单侧锥度辊形,减小带钢边部压下,使得带钢延伸更均匀,使带钢边部局部浪形由10IU降低至-2IU。  相似文献   

17.
针对热轧双相钢带钢边部形成褶皱缺陷的问题,结合金相检测和生产工艺分析,对热轧双相钢边部褶皱缺陷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边部组织差异是导致热轧双相钢边部产生褶皱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定宽压力机板坯侧压量、终轧温度、过程温降等与褶皱缺陷的关系,指出减小板坯侧压量和提高终轧温度,可以基本上消除边部褶皱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进行SEM扫描、能谱分析及金相检测等方法对镀锌板线状缺陷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认为,其形成过程为上浮不充分的簇状Al2O3夹杂物在铸坯中成为裂纹源,并在均热之前导致裂纹形成,然后在轧制过程中簇状Al2O3夹杂物再被压碎,形成长条链线状缺陷,这些线状缺陷在镀锌过程中被覆盖,从而形成镀锌板线状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