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流体质量守恒定律和层流模型对侧壁鞘液入口呈对称分布的流动室结构进行理论分析,推导了样本流聚焦直径的理论公式,并且使用Ansys Fluent对流式细胞仪中的关键部件流动室进行了流体仿真模拟。结合数值仿真结果探讨了鞘液流速、样本流入口直径、鞘液入口直径、检测区直径对聚焦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分析了各个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的程度,为建立流式细胞仪流动室预测模型及优化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志超  董明利  刘超 《工具技术》2017,51(6):126-129
流式细胞仪的微流体聚焦是利用鞘液流将样品流限制在微通道的中心位置,聚焦的稳定性和灵敏性直接影响仪器检测结果精度。针对高流速下微流体无法维持稳定聚焦的问题,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 Fluent建立微通道流场特性模型,分析微通道的几何结构与双鞘液进样收缩角对微通道内形成良好聚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双鞘液式微通道结构内,相比其他进样方式,鞘液0°进样时的聚焦过程距离缩短,层流宽度减小,且收缩角为60°时聚焦后混合流内部物质流的稳定性利于层流检测。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流式细胞仪样品液聚焦效果不良的现状,提出鞘液入口错位结构以改善聚焦效果,并提出利用截面密度的变化来确定样品液的聚焦直径。分别对鞘液入口速度和错开程度两个影响聚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改进的坐标轮换法对仪器流动室2个重要参数进行联合仿真优化。最后利用流量守恒计算出鞘液的流速与仿真模型得到的流速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适用及可靠性。优化结果表明:鞘液入口流速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样品液聚焦直径逐渐减小;鞘液入口错开程度在(0~2.043)mm之间增加时,聚焦直径随之逐渐减小,超过2.043mm后,聚焦直径明显增大。经优化改进后的流动室对样品液的聚焦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其聚焦直径减小了64.14%,明显提高了细胞检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液流系统两条主液路输出压力的平稳性、准确性是流式细胞仪功能实现的基础。针对传统液路输出压力同步性和准确性低的问题,提出通过模糊自适应PID算法对控制环中参数进行自整定的主从控制结构。根据气动控制元件动态模型与模糊控制器原理,构建主从闭环反馈控制系统,并利用Simulink对系统进行了建模,得到了不同控制信号及控制参数下系统的响应曲线。对响应曲线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流式细胞仪液流系统工作压力范围内,模糊PID控制的双液路主从系统的输出压力超调量降低8%,响应调整时间缩短1/2,同步误差小于1%,与传统PID控制的单液路相比,提高了系统压力输出的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方文强  叶庆泰 《机械》2005,32(3):8-10
对峄流速仪标定系统中的空气运动进行分析,引进特征线方法,建立了峰流速仪标定系统的数学模型,编制了计算机仿真程序,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该模型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型对待标定的峰流速仪进行了标定。  相似文献   

6.
根据迪恩涡流理论,设计了一个利用平面微加工工艺可以制作的流式三维聚焦芯片,并用FLUENT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在弯管结构中,迪恩涡流的变化过程,以及样品被聚焦的过程。分析了不同的样品流速、鞘液流速对聚焦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验证了流式三维聚焦芯片的功能,并为三维聚焦系统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程振  杨斌  徐友春 《仪器仪表学报》2017,38(6):1547-1553
介绍了一种利用超声驻波对颗粒进行二维聚焦的方案,其可用于流式细胞仪中微量(少于82μL)细胞样品的上样,无需鞘液即可实现颗粒在管道中央的逐个排列,并能以高至0.5 m L/min的速度依次通过检测区。该方案避免了颗粒在管道中的随机分布现象,提高了流式细胞检测的准确性,分析后的样品还能被无稀释地回收再利用。从驻波形成、声阻抗匹配、颗粒在声场中的受力分析等理论出发,着重仿真分析了驻波场中颗粒在不同参数下的运动路径。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搭建了1.462 MHz频率驱动的方形毛细管实验平台,利用10和20μm直径的聚苯乙烯微球验证了超声聚焦颗粒的可行性,实验表明低流速、高声场强度时聚焦更紧密,大颗粒比小颗粒更易聚焦。该结论与仿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流式细胞技术对荧光素着色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性状进行定性或定量大群体快速检测,以往的细胞驱动方式是鞘液包裹带动式,近年来诞生了一种毛细管进样的无鞘液驱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可以对微量细胞进行绝对计数、CD3/CD4,CD 8淋巴细胞计数艾滋病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等蛋白表达分析、细胞凋亡早期Nexin,线粒体膜电位分析、凋亡中期多种caspase分析和凋亡晚期TUNEL分析、细胞周期、细胞毒性、细胞增值和细胞示踪分析,是一种灵活易用的、低消耗的、便于实验人员自己常规操作的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9.
进行换热管内液轮机转子内流体运动分析,根据动量矩定理求得液流给液轮机的转动力矩及液轮机所受阻力矩,在定态流动时液轮机恒速转动,转动力矩与阻力矩应平衡,由此推导出液轮机的转速计算式。进行15种不同参数液轮机的转速特性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表达式比较一致。理论分析及试验结果均表明,影响换热管内液轮机转速的主要因素是流体轴向流速及叶片螺距。流体轴向流速越大,液轮机转速越高,两者呈线性关系;叶片螺距越大,液轮机转速越低。提出表征换热管内液轮机特征的无因次准数,无因次准数关联了液轮机转速及影响转速的两个主要参数——流体轴向流速和叶片螺距。  相似文献   

10.
流速仪检定系统是衡量流速仪测量流速精度的检定装置。针对我国东部水文仪器检测中心的流速仪检定系统运行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对其低速调速系统、核心控制板抗干扰等部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改进设计方案,以期达到长期稳定可靠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流式细胞分析属于一种现代分析技术,它是通过流式细胞仪对液相中的微粒或悬浮细胞进行测量。它是不同科技领域和学术背景的结合,由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综合运用而来。本文主要论述流式细胞仪的发展历史及原理,并分析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电弧放电加工过程利用高速冲液流场对电弧进行有效控制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套用于实现高速内冲液功能的旋转冲液夹具。旋转冲液夹具的动态特性对电弧放电加工的加工性能具有明显影响,因此,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冲液夹具进行模态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冲液夹具在工作时会出现沿某些方向的剧烈振动,导致弹性部件发生较大的变形。分析仿真结果可知,通过改进材料属性和几何模型,可以减小弹性部件的振动变形,最终实现旋转冲液夹具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3.
新型管路液流脉动衰减器的数值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载流管路中的液流压力脉动是造成管路系统振动的主要原因,因此消减液流脉动对管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声学滤波器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实用的液流脉动衰减器,通过数值仿真软件FLUENT建立了该衰减器的二维非稳定流动模型,并推导了管路中柱塞泵输送液流的入口条件,分析了不同频率下衰减器的液流脉动衰减性能。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制作了脉动衰减器的实物模型,设计并搭建了柱塞泵管路实验平台,对脉动衰减器的相关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该液流脉动衰减器具有作用频带宽、液流脉动衰减效果好的特点。此外,该衰减器结构紧凑、安装维护简单,便于工程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富  赵继  曹志强  庄艳 《机械制造》2007,45(4):31-33
提出了一种液流悬浮研抛加工的新工艺方法,开发了基于三坐标数控铣床的液流悬浮研抛试验系统.通过分析研抛过程的影响因素,确定了以研抛液介质、磨料(SiC)浓度、研抛头转速和研抛时间作为试验考察对象,并对光学玻璃K9进行研抛加工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了利用液流悬浮纳米磨料的方法可以实现光学晶体材料的亚微米去除和超光滑表面加工,并给出了各影响因素的优选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一种高精度的液流量智能测控技术,它不仅能以很高的精度对液流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检测,还能按供液需求进行控制.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流量范围的液体测量,对低流速或小口径液流量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16.
光束整形技术是流式细胞仪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这一难点,提出了一种以弥散圆半径作为优化函数的基于ZEMAX的流式细胞仪光束整形系统研究方法,分析并计算了光束整形系统的相关参数,推导了非球面整形技术成像理论,并针对双柱透镜光束整形系统进行了仿真和优化设计,设计了实物模型,搭建了实验系统,对此设计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可在保证激光光斑成形的前提下,简单、快速、全面直观地实现光束整形系统的优化设计,减小了细胞偏移中心线带来的误差,从而提高了光强的利用率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17.
对气液增压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为了改进气液增压式系统的动态性能,对电磁换向阀进行了数学建模,并采用建模分析软件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气隙长度、驱动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气源压力等关键参数对电磁阀工作性能的影响。根据仿真分析的结果,对现有气液增压系统的关键部件提出了改进方案,实验结果证明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基于气动微流控芯片的新型智能痕量灌溉系统,利用气动微流控芯片片上膜阀作为控水元件,阐述了新型智能痕量灌溉系统和片上膜阀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建立了新型智能痕量灌溉系统和片上膜阀的物理模型。对单个片上膜阀不同气体驱动压力、不同液流驱动压力下的出口流量,以及片上膜阀不同组合时的动态流量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给出了不同情况下智能痕量灌溉系统出口流量和出口截面流速、压力分布等特性的分析结果。利用PDMS材料和软刻蚀技术对痕量灌溉系统控水元件进行封装,并对其流量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了在液流驱动压力为10 kPa、不同气体驱动压力时和气体驱动压力为0、不同液流驱动压力时,影响痕量灌溉系统流量的几种因素,并对实验现象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刺激剂储罐结构设计时的排液性能问题。结合增压排液的特点,利用伯努利方程对储罐排液流场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并采用VOF模型耦合双方程模型的方法建立储罐内流道增压排液数值模型,在Fluent软件平台上分析了储罐排液过程中流场参数分布及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对比得出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分析表明:该储罐结构及参数的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排液稳定性,且满足预定的技术参数要求,为进一步优化喷射器结构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新型无阀控自配流液压冲击器,分析了它的结构原理及特点。分别建立了冲击器回程和冲程时的数学模型;运用AMESim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动态仿真,根据仿真曲线详细分析了系统供液流量及氮气腔初始充气压力对冲击器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气腔初始充气压力一定时,供液流量必须达到一定值才能启动冲击器,在一定范围内,会出现使冲击性能最佳的流量值;当供液流量一定时,氮气腔初始充气压力较低时,冲击能和冲击效率较低;充气压力过高时,冲击器无法开启。该冲击系统在供液流量为75L/min、氮气腔初始充气压力为2.0MPa时,冲击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