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税梦瑶 《包装工程》2019,40(22):198-202
目的旨在研究与改良设计学龄前儿童益智教育玩具。方法研究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总结该阶段儿童心理和生理存在的相关规律和特殊性。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梳理出益智玩具的种类与特征,分析目前市场上学龄前儿童益智玩具存在的不足之处:有效互动性不强、形式单一、传统益智形式再设计不灵活,并针对不足之处对益智玩具产品设计寻找改良切入点。结论益智教育玩具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和各方面能力启蒙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运用从体验引导提高玩具有效互动、感知方式促进玩具形式、综合体验促进传统益智形式再设计3种方法进行玩具改良设计,通过设计方案归纳出部分设计方法,促进学龄前儿童益智玩具设计和该行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永当  付钰 《包装工程》2020,41(20):131-138
目的 针对现有儿童益智玩具中存在的缺乏“益智”性及未完全贴合儿童认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结合TRIZ获得儿童益智玩具的创新设计研究模型。方法 运用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四个运算阶段思维发展特征,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于益智玩具的需求,通过建立各阶段益智玩具的理想功能模型,结合理想化水平公式进行解析;然后应用TRIZ的创新设计理念分析儿童益智玩具设计中存在的冲突,通过工具系统中的冲突矩阵找出相对应的发明原理并分析可行性。结果 为针对7~9岁儿童的科学设计益智玩具提出了一种具有互动体验且较为创新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思路。结论 通过将认知发展理论融入儿童益智玩具设计原则与原理,在设计参数间产生出了许多潜在冲突;并由TRIZ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冲突,进而通过解决冲突生成了可行、有效的概念设计方案,对益智玩具行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儿童益智玩具设计原则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军 《包装工程》2007,28(12):241-243
阐述了儿童益智玩具是以启发智慧、刺激大脑活动、开发智力为主要功能的玩具,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数理性和竞技娱乐性.与其他类别的儿童玩具在功能、设计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同时,论述了儿童益智玩具的设计应该遵循科学的原理,非暴力性设计、安全性、突出功能和创新性等设计原则.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发展儿童益智玩具产业,培育良好的儿童益智玩具市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催动了儿童玩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儿童益智玩具以其独特的功能与实用优势成为玩具市场的新宠。儿童玩具包装的视觉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玩具市场拓展与文化、地域内涵的构建,有助于使儿童益智玩具获得长足的市场优势与发展。包装的视觉表现能够在第一时间与消费者建立感官联系,通过对儿童益智玩具包装视觉表现重要意义的深入发掘,探究儿童对其文字、色彩等的心理认知特征,从实例出发探讨了儿童益智玩具包装在文化引入、色彩与文字设计等方面的视觉表现策略。中国作为玩具制造大国,正努力向创新型、设计型制造模式转型,以儿童益智玩具包装的视觉表现研究为切入点,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儿童益智玩具设计质量,立足民族文化传承创造优质儿童益智玩具设计理念,为同质同类产品的发展提供极大助益。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儿童益智玩具的产品功能特性以及产品功能特性在儿童益智玩具包装设计中的表达方式的案例,深入探析当今儿童益智玩具包装设计的现状、当代商品包装设计的目的,旨在探索出基于产品功能特性的儿童益智玩具包装设计的表达方式——引导方式、感知方式、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针对乡村留守儿童的早教问题,研究学龄前留守儿童益智玩具的设计策略。方法 基于“德、智、体、美、劳”的“五育”理念,系统分析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现有益智玩具的现状,并构建学龄前乡村留守儿童益智玩具设计的“五育”益智框架以及具体的设计原则,最后结合贫困乡村地区广西融水县的实地调研,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益智玩具设计的“五育”益智设计原则进行相关设计实践。结论 从学龄前乡村留守儿童“五育”教育问题出发,提出关怀性、创造性、合作性、自然性、乐观性5个对应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该设计原则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乡村留守儿童益智产品的开发提供设计理论参考,进一步推动我国设计扶贫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益智玩具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工具,对儿童益智玩具设计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设计原则上,必须确立以促进适合年龄特征的认知发展为核心原则;在设计原理上,必须遵循四阶段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设计策略上,可以采用特定需求策略、体验互动策略、综合组合策略和功能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天洁 《包装工程》2015,36(22):34-37
目的设计出针对听力障碍儿童的益智玩具。方法分析听力障碍儿童的现状及其康复训练方法,听力障碍儿童应坚持每天训练前用林氏六音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听力障碍儿童的益智玩具设计思路,并进行听力障碍儿童益智玩具的设计实践。结论通过益智玩具帮助听力障碍儿童进行言语训练,有利于听力障碍儿童的言语康复,使他们尽可能达到正常儿童的言语发展水平,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9.
唐黎  王安霞 《包装工程》2021,42(4):195-201
目的 以传统益智类玩具包装的情感体验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包装融入情感体验的设计方式及重要意义.方法 通过解读"情感体验",以及传统益智类玩具包装设计的概念与特征,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分析、归纳与总结,从用户心理认知消费需求的演变,研究传统益智类玩具包装情感体验设计架构.结论 基于情感体验的传统益智类玩具包装设计,需要充分利用包装设计中情感体验的三个层次,从包装的非物质文化特征,文化内涵、文字、图形、色彩、结构、材料等情感构成要素,建立起用户、产品与包装三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提升文化意识与审美水平,在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传播的同时,带动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龄前儿童益智游戏中的情感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艺  汤宏伟 《包装工程》2018,39(10):106-110
目的设计更符合学龄前儿童特点的建构玩具,使得学龄前儿童在投入积木建构游戏中得到更好的情感体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个别测查法,邀请了61名4~6岁幼儿参加积木建构游戏测试。全程录像15 min,记录幼儿的情绪体验评分、情绪变化的原因、情绪平均值、搭建技能水平、游戏时间、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情绪体验编码绘制曲线图,将幼儿游戏情绪分为3种典型类型,采用统计分析法发现专注型幼儿搭建技能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将游戏中儿童主观情绪变化的原因进行编码及提炼,归纳出建构类益智游戏情感体验的6个设计原则及其影响的有效性,并通过正在进行的概念智能积木玩具设计案例进行验证。结论从设计心理学视域对学龄前儿童游戏中的情感体验进行量化分析与设计研究,提炼出3种典型的游戏情感体验类型,并考察游戏搭建水平与情感体验类型的关联性,最终提出儿童建构类益智游戏的情感体验设计原则,将符合儿童情感体验机制的玩具注入到游戏的设计中,加速儿童的沉浸式游戏体验。  相似文献   

11.
基于感官体验的儿童玩具设计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纯  田飞 《包装学报》2012,4(3):83-87
基于感官体验视角,儿童玩具经历了从简单的单感官体验设计,到深层感官互动体验设计,再到多感官互动体验设计3个发展阶段。单感官体验儿童玩具设计大多围绕儿童的感官需求进行单个感官的开发设计,主要有触觉体验、视觉体验、听觉体验、嗅觉体验、味觉体验等5种感官体验,如基于视觉体验的芭比娃娃;深层感官体验玩具设计是在原有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对单个感官进行多方面刺激的开发设计,如QQ虚拟宠物;多感官体验玩具设计是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多重感官体验的开发设计,如长毛电子机器狗。多感官、深层次体验的儿童玩具设计将成为儿童玩具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面向健康成长需求的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雯 《包装工程》2016,37(24):242-247
目的从关爱儿童健康成长角度,提出适合儿童的玩具产品设计方法与应用。方法采用文献查阅、用户调研、实地观察等方法,基于儿童身心成长特点,分析中国玩具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实证案例分析。结论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标,具有安全性、功能性、时效性、趣味性、色彩性等特征的、适合儿童需要的玩具产品为儿童玩具设计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面向用户需求的儿童玩具可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产品可用性,解决儿童产品可用性及产品评价问题,提出一种面向用户需求的产品可用性评价方法。方法将儿童产品用户需求分为外观需求、操作需求和感知需求,构建以感性意象词汇为基础的产品可用性多维层次指标模型,考虑儿童的认知心理、情感方式以及行为方式,通过层次判断矩阵求解并计算各个可用性感性指标重要度和优先次序。以此为依据开展儿童玩具的设计实践,通过目标用户群对设计案例进行可用性评价,了解儿童玩具产品的可用性情况,为儿童玩具产品的设计与改进提供指导。结论本方法能对产品可用性进行有效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周祺  丁柳 《包装工程》2019,40(12):212-217
目的 探究Q-sort方法在传统提线玩偶产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方法 从现代化的游戏形式和现代玩具设计的发展趋势入手,通过Q-sort方法提取提线玩偶的隐性特征,将这些隐性特征与现代趣味性电子玩具的设计方法及现代益智类游戏的游戏形式相结合,设定该提线玩偶游戏玩具的游戏规则和总体功能,并分析其关键技术与实现手段。结论 传统提线玩偶文化产物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不仅在设计上创新突破,达到增强产品趣味性与刺激性的目的,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也能满足儿童在心智方面发展的需求,使儿童从寓教于乐之中受益。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巧的提线玩偶游戏玩具构建了现代游戏玩具设计的新风格,对于提升传统提线玩偶的内在价值,传播文化信息,弘扬民族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宗登  谭汝捷 《包装工程》2019,40(8):163-168
目的亲子玩具是满足儿童情感诉求的产物。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围绕亲子间爱与陪伴进行亲子玩具设计,旨在创新玩具产品及对现有的优秀亲子玩具产品进行分析评价的同时,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方法对亲子玩具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儿童与家长对亲子玩具的心理需求,运用情感化设计理念重点研究亲子玩具的材料、形态、色彩与交互,从中归纳出设计原则提出设计思路对现有的优秀的亲子玩具产品进行案例分析与设计实践。结论从材料、形态、颜色、交互4方面分析评价亲子互动玩具情感化设计方法,深化亲子玩具的感性功能。通过儿童与玩具、家长与玩具、家长与儿童3方相互影响,满足孩子与父母情感需求,促进双方的交流与互动。有助于家庭的和谐与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亲子玩具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亚运  吴凤林  毕飞芳 《包装工程》2016,37(22):173-176
目的设计出一款符合学龄前儿童生长规律的亲子玩具。方法通过分析亲子玩具的现状,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初步总结亲子玩具的设计原则,提出亲子玩具的设计思路并进行亲子玩具的设计实践。结论将父母这个重要因素引入到亲子玩具的设计中,通过儿童—玩具—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创新育儿模式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頔 《包装工程》2017,38(12):223-227
目的研究不同材质的儿童玩具书籍的互动体验设计。方法对儿童玩具书籍进行归纳,从材料的质感、色彩、声音、造型、气味和味道、光影等角度出发,阐述了由材质营造的玩具书籍互动体验设计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和作用。结论总结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当代新型材料,提出开发儿童玩具书籍互动体验设计对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知世界和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18.
体验设计下儿童电子产品设计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祎雪  曹巨江 《包装工程》2012,33(2):86-88,115
以体验设计对儿童电子产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源,分析了体验设计下儿童电子产品的设计因素,并结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喜好,论证了体验设计应用于儿童电子产品的价值,进而分析了儿童电子产品利用体验感受进行设计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验设计应用于儿童电子产品的设计关注点。  相似文献   

19.
应放天  柳丹璇  王辰琛 《包装工程》2023,44(22):149-157
目的 基于AHP-DEMATEL法对自然缺失症儿童玩具进行创新性研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体系,使设计方案更科学、全面。方法 通过文献整理、用户研究和专家评估,获取自然缺失症儿童玩具设计的各项指标要素,构建评价指标模型。运用AHP法和DEMATEL法分别对各项指标的初始权重和各指标之间影响权重进行评估。利用初始权重和影响权重求得综合权重,再以此为依据筛选关键指标因素,进行设计创新。结果 在自然缺失症儿童玩具设计当中,“自然体验”“人机尺寸”“教育性”等指标是关键评判标准,设计工作应重点围绕这些指标进行。结论 AHP-DEMATEL法的使用对设计流程的客观性显现具有显著意义,同时也能帮助研究者获取更客观合理的设计要素权重,在儿童玩具设计领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