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李勇  郑定成  朱素芳 《广东化工》2012,39(9):131-132
系统的分析了Fenton试剂、光助-Fenton、电-Fenton、超声-Fenton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概述了Fenton氧化以及Fenton氧化与其它处理方法组合使用的技术在印染废水中的处理的运用,Fenton法对印染废水的色度和COD能够进行有效的去除,总结了Fenton氧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提出了Fenton氧化技术将沿着类Fenton以及和其他方法组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Fenton及改进Fenton氧化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前景的Fenton氧化技术,重点探讨了Fenton、超声-Fenton、电-Fenton、光-Fenton、超声-光-Fenton、光-电-Fenton、非均相纳米催化-Fenton氧化技术的机理、特点及其主要应用研究现状。此外,展望了Fenton及改进Fenton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唐艳红 《广州化工》2012,40(15):48-51
Fenton试剂氧化法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废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本文论述了Fenton法、混凝-Fenton、光-Fenton法以及其它Fenton合成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技术的原理、主要影响因素,为该技术在工程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莫灼均 《广东化工》2016,(14):158-159
介绍了Fenton氧化法的基本反应原理,综述了传统Fenton氧化工艺、微电解-Fenton氧化工艺、Fenton流化床氧化工艺、UV-Fenton氧化工艺、电Fenton氧化工艺的主要工艺形式及其在难降解工业废水中的应用,并总结各种Fenton氧化工艺的特点及工艺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5.
非均相光-Fenton技术是基于传统Fenton试剂法,通过引入光照和新型催化剂实现光催化氧化和Fenton反应的协同作用,促进活性自由基(如·OH)的生成和有机物高效降解的新型高级氧化技术。综述了非均相光-Fenton体系的技术特征、关键影响因素和氧化原理,详细阐述了铁物种与二氧化钛、石墨相氮化碳、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钒酸铋以及三氧化钨不同类型半导体结合的非均相光-Fenton材料的光催化氧化原理和有机物降解机制。  相似文献   

6.
马梓涵 《广东化工》2013,40(12):75-76
垃圾渗滤液尤其是长龄渗滤液很难通过单一的生化法实现有效处理,研究显示,Fenton氧化技术是一种应用和研究最多、处理效果最好的物化方法。为了进一步克服该法的缺陷并充分发挥其优势,近期的研究多对传统的Fenton氧化技术进行了技术优化和改进,并指出高效的电-Fenton法、光-Fenton法降解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其操作条件的优化将是日后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7.
Fenton氧化技术与其他方法联用在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张丽华 《化工时刊》2012,26(1):54-57,63
综述了近些年Fenton氧化技术与其他方法联用在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吸附-Fenton氧化技术、混凝-Fenton氧化技术、微波-Fenton氧化技术、生物方法 -Fenton氧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研究现状,指出了这些联用技术可改进的地方。此外,展望了联用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Fenton氧化技术与其他方法联用在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河南化工》2011,(23):29-32
综述了近些年Fenton氧化技术与其他方法联用在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吸附-Fenton氧化技术、混凝-Fenton氧化技术、微波-Fenton氧化技术、生物方法-Fenton氧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研究现状,指出了这些联用技术可改进的地方。此外,展望了联用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尤克非  石健  张彦 《广东化工》2014,(1):98-99,105
采用Fenton氧化、超声辐射和超声-Fenton氧化三种方法处理含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的弱酸艳红B染料废水,考察溶液初始pH、H2O2投加量、FeSO4投加量、反应时间和超声功率对废水色度和COD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超声对废水色度和COD的去除没有效果,超声-Fenton氧化法对废水COD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Fenton氧化法。在pH 2.5,温度50℃,H2O2投加量4 mL/L,FeSO4投加量300 mg/L,反应时间90 min及超声功率400 W的条件下,废水色度去除率为98%,COD去除率为72%,比单独Fenton氧化法COD去除率提高25%。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Fenton法与煤渣吸附联合工艺对偶氮染料废水直接黑19进行了处理,通过优化煤渣对偶氮染料废水的吸附条件与Fenton工艺对偶氮染料降解条件,构建两种联合工艺煤渣-Fenton/Fenton-煤渣对偶氮染料废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先进行煤渣吸附后进行Fenton氧化的联合工艺煤渣-Fenton可有效降解偶氮染料废水,脱色率可达99.6%,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去除率可达72.7%。  相似文献   

11.
我国微生物法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基本研究方法,综述了4种絮凝机理,对其絮凝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微生物絮凝剂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情况,指出了微生物絮凝剂在生产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和解决措施,微生物絮凝剂具有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成本低等优点,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海泡石的结构特点,及其改性方法,总结了海泡石对废水中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吸附效果,分析了改性方法、pH、温度、污染物性质与浓度、海泡石用量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探讨了海泡石的吸附机理与等温式,展望了海泡石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瓜中吡虫啉和嘧霉胺残留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蓉  赵人琤  肖杭 《现代农药》2004,3(6):21-23
本文报道了黄瓜中吡虫啉和嘧霉胺残留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黄瓜样品在乙腈中匀浆,过滤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提取残留的吡虫啉和嘧霉胺。在同一波长下,用ZORBAX,Eclipse XDB-C18液相色谱柱,以不同比例的乙腈和水进行梯度洗脱,同时分析吡虫啉和嘧霉胺。对吡虫啉和嘧霉胺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2.66%~91.73%和92.76%~104.82%,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4 mg/kg和0.03 mg/kg。  相似文献   

14.
对国内7家橡胶生产厂生产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1502,进行了分子量及分布、微观结构、生胶性能及硫化性能对比分析.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质量尚存在差异,但都满足优等品指标,其数均、重均分子量偏低,分子量分布较宽;结构与组成基本一致;挥发分质量分数、灰分质量分数、有机酸、皂、结合苯乙烯含量结果基本一致;B、F、G厂...  相似文献   

15.
以2,4,5-三硝基咪唑(TNI)为原料,合成了TNI的胍盐(GTNI)、三氨基胍盐(TAGTNI)、脒基脲盐(GUTNI)等3种新化合物,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方法鉴定了结构。测试了GTNI、TAGTNI、GUTNI热安定性、密度与燃烧热,计算了生成焓与爆轰参数。结果表明,TAGTNI的生成焓和能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聚酯薄膜(BOPET)生产线铸片系统的结构及组成,分别分析了模头、静电吸附系统、铸片辊对于铸片系统的影响。结合实际生产经验与理论分析,将模头的结构形式、模唇的表面光洁度和唇口开度与铸片质量整体考虑。分别探讨了几种铸片形式的优劣,给出了提高铸片辊表面精度和表面温度的方法。比较了不同的附片方式的优缺点,并介绍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附片装置的调节方法和需要确定的关键参数。初步确定了模唇精度、静电吸附系统参数及铸片辊精度等数值。  相似文献   

17.
碳纳米管改性方法对其与聚氨酯的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静荣 《合成纤维》2010,39(10):16-19
通过强酸回流、强碱球磨方法分别对碳纳米管进行了改性处理,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探讨了碳纳米管改性方法对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微观形态、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以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氨酯基体中添加经化学改性处理的碳纳米管使复合材料的氢键增多,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导电性能都得到了提高。聚氨酯/强碱球磨处理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中的氢键数目更多,综合性能也更优异,而且碳纳米管在聚氨酯基体中的分散更均匀。  相似文献   

18.
对PVC冲击改性剂——MBS、CPE和ACR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抗冲改性机理及对PVC制品低温冲击强度、耐候性、维卡软化点、韧性的影响。从高分子热力学的角度分析了CPE和ACR在PVC中分散所形成的制品结构。指明了传统ACR和CPE在PVC改性中所存在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理想冲击改性剂ACR应具有的结构特点,并设计和开发了新型冲击改性剂ACRHL-56和HL-58,通过试验对其性能与传统冲击改性剂ACR和CPE进行了比较,发现其性能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9.
王洪敏 《广州化工》2009,37(9):55-57
介绍了化学链燃烧的工艺原理和特点,总结载氧体的选材要求及性能,通过分析镍系、铁系、锰系、铜系和新型载氧体的性能,对以后载氧体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The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ental base materials cured by microwave and conventional heat methods were studied. The commercial dental base poly(methyl metacrylate) (PMMA) powder and liquid were mixed in a 3/1 ratio. They were polymerized by a peroxy catalyst at 65°C, then cured with a boiling water temperature and microwave radiation for periods of 5, 10, 15, 20, 25, 30, and 35 min for heat curing and 1, 2, 3, 5, and 7 min for microwave radiation. The microwave radiation outputs used were 500 and 700 W. The products of 5‐min heat curing and 1‐, 2‐, and 7‐min microwave curing were soluble in chloroform. All the others were partially soluble. The viscosity‐average molecular weights of the soluble samples were about 1 × 106.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polymer samples were studi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For the samples that were not cured completely, broad exothermic peaks at around 125°C were obtained in the DSC thermograms. The glass‐transition temperatures for completely cured samples were 110–120°C.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from tensile and three‐point bending tests. The elastic modulus was highest for samples obtained by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with a 30‐min curing period. However, the bending modulus was highest for 7‐min cured samples in a 700‐W microwave. The mechanical strengths of the 700‐W outpu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at 500 W. © 2003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90: 251–256, 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