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以物质标准生成焓为基础的酸岩反应热计算方法,并根据该方法得出了考虑温度和压力影响的酸岩反应热计算公式.分析了温度和压力对反应热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酸岩反应热的影响总是很大;低于40MPa时压力对酸岩反应热影响也很大;计算反应热时应考虑地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将标准反应热转化为地层裂缝条件下的实际反应热.实例模拟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时,酸岩反应热会对裂缝温度场和酸液穿透距离产生很大影响,因而酸压设计时必须将酸岩反应热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催化裂化及MGG工艺裂化反应热的计算方法及理论分析。在研究开发MGG工艺过程中,推导出了计算反应热的有关参数。用分子膨胀法及燃烧热法计算反应热,结果与工业标定数据相近。同时,本文以工业数据说明MGG工艺裂化反应热对反应-再生系统热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主设计的绝热反应量热仪测定了N-甲基二乙醇胺(MDEA)、哌嗪(PZ)以及2-氨基-2-甲基-1-丙醇(AMP)在不同条件下吸收CO2的反应热,考察了CO2负载量、总胺质量分数、温度、压力及混合溶液的配比等对吸收反应热的影响。结果表明:MDEA溶液的反应热明显低于PZ和AMP,其反应热范围为50~55 kJ/(mol CO2),而PZ和AMP的反应热范围为65~70 kJ/(mol CO2);各影响因素对反应热变化规律影响程度不同,其中醇胺种类影响最大,其次为CO2负载量。在MDEA溶液中添加PZ或AMP构成的二元复配胺液,其反应热相比于MDEA溶液分别提高了5~10、10~12 kJ/(mol CO2)。在二元复配胺液38%MDEA+2%PZ基础上,分别加入AMP、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以及三乙胺(TEA)构成的三元复配胺液中,加入MEA和DEA后反应热升高较为明显,分别达到了78和73 kJ/(mol CO2),加入TEA后反应热有所降低,而加入AMP后反应热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现有催化裂化反应热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典型反应计算催化裂化反应热的方法(简称典型反应法)。该方法把流化催化裂化装置(FCCU)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划分为裂解、脱氢、氢转移、异构化、H2S生成和缩合生焦6类典型化学反应,利用每类典型反应的热效应数据和反应数量来计算催化裂化的反应热。用该方法计算了6套大型工业FCCU的反应热数据,并与分子膨胀法、催化焦法和反应-再生系统热平衡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典型反应法因考虑了氢转移和异构化等二次反应放热,计算得到的反应热平均比分子膨胀法和催化焦法低45.8%和31.8%,比反应-再生系统热平衡法高77.8%,但低于基于碳差法催化剂循环量的反应系统热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5.
对灵活多效催化裂化工艺汽油提升管的反应热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催化碳法和分子膨胀法计算得出,在低温下以降低汽油烯烃为目标时,反应热为20~30kJ/kg;在高温下以多产丙烯和降低汽油烯烃为目标时,反应热为180~200kJ/kg。  相似文献   

6.
Chevron模型是研究石油馏分窄集总加氢裂化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模型,但它假设反应热恒定,即不管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如何,反应过程每消耗1kg新氢,都将释放21MJ反应热。无疑与实际不符。本文在反应过程氢、碳元素守恒的基础上,基于热力学状态函数法,提出了用反应物和反应产物集总标准燃烧热严格计算反应热的方法,取代恒反应热假设,改进了Chevron模型;同时基于反应温度误差和产品分布误差同时最小,用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II)拟合模型参数,较之基于反应温度和产品分布总误差最小的传统GA拟合方法,大大提高了模型参数的精度。某20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装置反应器计算表明,新模型及NSGA-II参数拟合方法更能仿真实际操作,其产品分布预测精度比现有模型加GA拟合提高了14.0%。  相似文献   

7.
MGG工艺的裂化反应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FCC及MGG工艺催化反应热的计算方法及理论分析。在研究开发MGG工艺过程中,推导出了计算反应的有关参数。用分子膨胀法及燃烧热法计算反应热,结果与工业标定数据相近,同时,本文以工业数据说明MGG工艺裂化反应热对反应-再生系统热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环氧乙烷(EO)工艺流程中,反应热一般通过水浴的方式产生蒸汽来撤热。发生的蒸汽通过减压阀降压到下级蒸汽系统管网供装置内用户使用,本文论说了此种反应热利用的低效,提出了一种应用蒸汽喷射器的改进的反应热利用方案。通过前后两种方案的分析、蒸汽能耗分析以及经济性分析,可知蒸汽喷射器在环氧乙烷装置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机理模型的应用:反应控制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催化裂化装置支柱机理模型及其仿真软件平台,对反应温度和反应热两种反应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比较。在反应压力控制回路片地开环的情况下,反应温度控制时系统不稳定,而采用反应热控制时系统则是稳定的。反应压力闭环控制后,从控制器给定值改变后各变量的动态响应来看,反应温度控制时系统动态变化时间较长,各变量变化幅度较大,而采用反应热控制时系统动态变化时间短,各变量变化幅度也较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DCP(过氧化异丙苯)为引发剂,A171(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与A151(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在LDPE、HDPE、LLDPE上的接枝反应.通过研究加入过氧化物量的变化对A171接枝反应热的影响,可知在过氧化物未达到一定量前(这个数值取决于所加入的硅烷的量),当过氧化物增加时,反应热是随之增加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甲醇制烯烃装置(MTO)反应产物余热和凝结水的余热没有得到利用的现象,采用火用分析方法对原料甲醇-反应产物换热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两个优化措施,一是采用MHE高效换热器回收反应系统余热,二是采用SER蒸汽能量回收技术回收凝结水余热。针对一套30万t/a的MTO装置优化后,烯烃用汽量降低0.3t/t,烯烃生产成本降低45元/t,经济效益1362万元/a。  相似文献   

12.
针对精细化学品开发中的工程特点,推荐了一种强放热反应热效应的简易测定方法,并在已知或未知反应动力学的情况下,介绍了强放热间歇反应器的放大方法。文章还讨论了精细化学品的连续化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热管技术及其在加氢反应炉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热管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并介绍了热管技术在高压加氢装置加氢反应炉上的使用情况。加氢反应炉空气预热系统改用热管预热器后,炉子热效率提高了约3%。  相似文献   

14.
NaNO2与NH4Cl反应动力学及其在油田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通过对亚硝酸钠(NaNO2)与氯化铵(NH4Cl)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得到其动力学方程,阐述了NaNO2与NH4Cl放热反应所产生的"热峰"位置的计算方法,介绍了利用NaNO2水溶液与NH4Cl水溶液在井下发生放热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和氮气来处理井下沉积石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The use of oxy-fuel combustion of crude oil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ajor options for heat and power generation, due to its high density. In this work, we developed a kinetic model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heat generation from crude oil combustion in a combustor. Particular emphasis was placed on the influence of excess oxygen ratio (EOR) and reaction time on releas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action time is a key parameter on reaction temperature due to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reaction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EOR improves the char conversion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16.
烃类催化裂解反应是强吸热过程,而金属氧化物和烃类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在反应器中使两类反应同时进行,通过热量的耦合,提供部分催化裂解反应所需的热量。采用脉冲反应和固定床绝热反应装置对这种耦合反应进行了研究。脉冲反应结果表明,金属氧化物和烃类发生氧化反应(放热反应)存在热量耦合的作用。固定床绝热反应结果表明,与纯催化裂解催化剂(低碳烯烃(乙烯+丙烯)的收率为25.79%)相比,含有金属氧化物(CuO和M n2O3)的耦合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金属氧化物被还原,同时生成H2O和COx,催化剂的床层温度随反应的进行温降幅度减小,低碳烯烃(乙烯+丙烯)的收率增加幅度不大(26.16%),说明该反应存在热量耦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