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青君  许伟 《化学试剂》2014,(12):1113-1116
采用室温溶液法合成标题配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表征。标题配合物中对苯二甲酸连接两个Cu(phen)2单元形成双核阳离子[Cu2(phen)4(pta)]2+,抗衡阴离子对甲醛苯甲酸根与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游离[(fba)2·8H2O]2-单元,两者通过O—H…O氢键沿a方向延伸为一维链结构。相邻两个双核铜单元借助phen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2.
以2,3’,4,5’-联苯四羧酸(2,3’,4,5’-biphenyltetracarboxylic acid,H4bptc)、邻菲罗啉(1,10-phenanthroline,phen)为有机配体,与Cu(Ⅱ)盐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Cu(H2bptc2-)(phen)]H2O}n。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1空间群,2个H2bptc2-配体分别桥连2个Cu(Ⅱ)离子形成了零维的超分子结构,phen为双齿螯合配位的终端配体。超分子结构通过弱的π-π作用扩展为一维链,又经羧基和水分子间氢键作用扩展为3D超分子化合物。对配合物1的超分子自组装体系进行了拓扑分析,并进行了元素、红外光谱、粉末衍射(PXRD)和热失重表征。  相似文献   

3.
周林霞 《化学试剂》2014,(8):696-700,754
采用室温溶液法合成标题配合物[Cu(phen)(nap)2]·H2O(phen=1,10-邻菲罗啉,Hnap=萘普生)。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差热分析等表征,并测试其磁性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发现:该物质属于四方晶系,P21212空间群,晶胞参数a=2.923 6(6)nm,b=0.582 3(1)nm,c=0.991 0(2)nm,β=90°。结构分析表明:金属原子Cu(Ⅱ)处于变形的CuN2O2四面体配位环境,离散的配合分子间通过O—H…O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链,继而通过C—H…O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层,最后通过C—H…O氢键将层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在2~300 K温度范围内,配合物遵循居里-韦斯定律,居里常数C=0.41 cm3·K/mol,韦斯常数θ=-0.11 K。由χmT-T曲线可知,在室温到18 K间,[Cu(phen)L2]·H2O中Cu2+离子间存在弱铁磁作用;在18~2 K间为弱反铁磁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液法合成了分子式为[Cu2(phen)2(OH)2(H2O)2][Cu2(phen)2(OH)2Cl2]Cl2.6H2O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此外,还对该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研究表明,配合物中有两组双核配位单元,分别为[Cu2(phen)2(OH)2(H2O)2]2+和[Cu2(phen)2(OH)2Cl2];两个配位单元的中心原子铜均为五配位的,具有扭曲的四方锥结构,配合物通过氢键作用形成超分子结构。此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dαdT=Aφ.exp-E()R T3/2[(1-α)43(1-α)-13-]1-1,活化能E=151.8kJ/mol,指前因子lgA=16.9435;第二步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dαdT=Aφ.exp-E()R T32[(1-α)43(1-α)-13-]1-1,活化能E=201.5kJ/mol,指前因子lgA=7.5447。  相似文献   

5.
欧阳淼  张运良  吴小红 《广东化工》2014,41(19):26-27,31
以止血环酸和2-吡啶甲醛为反应底物,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新颖的配位聚合物[Cu(C6H4NO2)(μ-Cl)]n(C6H4NO2H=2-吡啶甲酸)。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位聚合物为四方晶系,空间群为P 42/n,晶胞参数:a=9.774(4)?,b=9.774(4)?,c=15.029(6)?,V=1435.7(11)?3,Z=16。在配位聚合物中,每个Cu2+离子与来自两个2-吡啶甲酸的3个O原子和1个N原子及2个Cl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构型。此外,每2个Cu2+通过2个Cl原子桥联形成二维网格状结构,层与层之间又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把二维网格状结构进一步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结构,从而更加稳定了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氯化铜、邻菲罗啉和2-羟基膦酰基乙酸为原料,采用水热法一锅合成了Cu(Ⅰ)和Cu(Ⅱ)两个配合物,即[(CuCl)2(phen)]n(phen,邻菲罗啉)和[Cu(OX)(phen)]n(OX,草酸根),并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CuCl)2(phen)]n和[Cu(OX)(phen)]n均为一维链状结构,其中[(CuCl)2(phen)]n中的Cu(Ⅰ)和[Cu(OX)(phen)]n中的配体草酸根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原位"产生。  相似文献   

7.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的Cu(Ⅱ)配合物[Cu(nap)2],配合物的分子结构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认,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Cu(nap)2]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5.735 9(9),b=5.471 5(8),c=25.954(4),β=95.300(2)°,V=811.06(2)3,Z=2。中心Cu(Ⅱ)离子与4个氧原子采取平面正方配位构型,而且分子内所有原子均在同一个平面内,晶体中相邻两层平面的分子之间存在着边对边π…π相互作用,并以此组装成折叠层状三维超分子结构。另外,以有害稻疫真菌为对象,研究了在相同浓度下配体、金属盐及铜配合物对稻疫真菌的离体抗菌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Cu(nap)2]比配体nap和Cu(OAc)2·H_2O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以4,4’-氧化二苯四羧酸二酐和1,10-邻菲啰啉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标题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1.190(2)(A),b=12.587(2) (A),c=13.097(3)(A),α=102.688(3)°,β=105.751(2)°,γ =92.615(2)°,V =1721.1(6)A3,Z=2.配合物为单核结构,相邻的单核分子通过氢键的识别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双链.π…π堆积作用和C-H…π之间弱相互作用将邻近超分子双链的进一步扩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水溶剂中,采用回流法合成了两个二羟基苯二磺酸单核Mn(Ⅱ)含氮配体配合物Na[Mn(3,5-(SO3)2HCat)(phen)2H2O](1)和[Mn(3,5-(SO3)2H2Cat)(phen)2H2O]·H2O(2)(H2Cat=1,2-二羟基苯,phen=1,10-邻菲罗啉)。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果表明:两个配合物晶体均属于单斜晶系,晶族分别为P2(1)/c和P2(1)/n。两个配合物的配位方式相似,锰离子均与两个1,10-邻菲罗啉、一个水分子以及磺酸基配位。锰离子是六配位的。  相似文献   

10.
于玲 《河北化工》2012,(10):42-44
利用Cu(I)前体[Cu(CH3CN)4]BF4与配体2-巯基吡啶、邻菲罗啉进行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铜(I)配合物:{[Cu3(py2tH)6](BF4)3.H2O}n。运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同时,利用现代波谱方法对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进行研究。发射光谱显示在632nm处的发射峰属于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跃迁,即MLCT。  相似文献   

11.
戴沛霞  葛红光 《硅酸盐通报》2016,35(4):1028-1033
用硝酸镉与1-萘甲酸、邻菲罗啉水热合成了配合物[Cd(na)2(phen)2]·[Cd(na)2(phen)2]·3H2O (Hna=1-萘甲酸,phen=1,10-邻菲罗啉),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热重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27123(16) nm,b=1.6369(4) nm,c=1.9656(2)nm,α=75.613(2)°,β=84.363(2)°,γ=71.5380(10)°,Z=2,V=3.7572(8) nm3.配合物包含两个离散的单核[Cd(na)2(phen)2]子单元和三个结晶水分子,并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在335 nm的紫外光激发下,配合物发射出源于Na-之间电子跃迁的荧光.  相似文献   

12.
以2,2'-联吡啶为配体,用水热法与Co~(2+)合成了一个新颖金属配合物[Co(2,2'-bpy)_2CO_3](2,2'-bpy=2,2'-联吡啶)。并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的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配合物[Co(2,2'-bpy)_2CO_3]是单核小分子,不存在分子间氢键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为配体,与Cu SO4·5H2O金属盐进行反应,使用溶液法得到分子式为{[Cu2(L)2(H2O)6]·6H2O}n(L=间苯二甲酸-5-磺酸阴离子)的配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红外光谱对该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晶胞参数a=1.229(6)nm,b=1.749(6)nm,c=1.397(6)nm,β=109.72°。结构分析表明,该羧酸配合物的中心Cu(Ⅱ)离子与两个配体上的2个氧原子和3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形成五配位结构。配位原子在中心Cu(Ⅱ)离子周围形成四方锥的空间构型,分子结构为一维Z字形结构,通过大量的氢键作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堆积成空间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朱圣加  陈飞  张柔  付玉  许伟  罗云杰 《化学试剂》2022,44(6):846-849
在溶剂热条件下,利用CdI2分别与邻菲啰啉(phen)、2,2′-联吡啶(bpy)反应得两个新的Cd配合物Cd(phen)2I2和Cd(bpy)2I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其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Cd(Ⅱ)离子与两个phen或bpy配体上4个N原子以及2个I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配位,借助π-π堆积和C—H…I氢键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构筑。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Cd(phen)2I2对不同金属阳离子的荧光传感性能,结果表明Fe3+具有较高选择性和明显的荧光猝灭响应。  相似文献   

15.
以发光的三价铕离子为中心体,N-(2-羟苄基)-DL-丙氨酸(H2sala)和1,10-邻菲咯啉(phen)为配体,在混合溶剂中合成了二元铕配合物[Eu(sala)(H2O)4].Cl和三元铕配合物[Eu(sala)(phen)2].Cl。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手段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荧光光谱数据表明,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高于二元配合物。  相似文献   

16.
以4-[(8-羟基-5-喹啉)偶氮]苯磺酸与氯化锌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通过原位反应合成标题配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粉末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标题配合物中两个5-硝基-8-羟基喹啉与Zn离子配位形成离散结构,通过两种C—H…O氢键将标题配合物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相邻层之间借助喹啉环间的两种π…π堆积相互作用将二维超分子层状结构沿c轴连接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荧光光谱表明,标题配合物为配体到配体的跃迁,跃迁过程中伴随有分子内电荷转移。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水热法,以3-(3-羟基)-5-(吡啶-2-基)-1,2,4-三唑和硝酸铜为原料,合成一个结构新颖的3D超分子配位聚合物[Cu(OPT)2]n(1)。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检测及热稳定性分析等结构测定和表征。结果表明,该配位聚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中心Cu(Ⅱ)离子与四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四配位的平面正方形结构,其中两个氮原子来自两个配体的三唑环,另两个氮原子来自两个配体的吡啶环。配合物中存在分子内三中心氢键,并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表征一个以苯并三氮唑为端基的半刚性配体——1,4-二(苯并三氮唑-1-亚甲基)苯,将其与三氟乙酸银在溶液条件下组装得到了一个新的Ag(Ⅰ)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及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配合物的中心原子Ag(Ⅰ)与两个配体苯并三氮唑端基3位上的N原子配位形成一维无限链,一维无限链之间通过苯并三氮唑基团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网络。对这个Ag(Ⅰ)配合物固体荧光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配合物和配体显示相似的荧光性质,可以归属为配体内的π-π*跃迁。  相似文献   

19.
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合成出一例新型镍配位聚合物(CPs),[Ni2(phen)2(BTC)(H2O)6]·2H2O(化合物1,phen=1,10-菲罗啉,BTC=1,2,4,5-均苯四甲酸)。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ɑ=7.3604(5),b=10.9871(7),c=12.1984(8),α=66.787(6)°,β=76.531(6)°,γ=70.716(6)°,Z=2。结构分析显示化合物1是一个二聚物,并且通过配位水分子和均苯四甲酸配体上的配位原子形成的氢键进一步形成3D的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液法在室温水-乙醇溶液中,以CuCl2·2H2O、一水合邻菲啰啉(Phen·H2O)和对氰基苯甲酸(p-CNC6H4COOH,HCBA)为原料合成了标题配合物[Cu(Phen)(H2O)(CBA)Cl]·H2O。通过X-射线衍射法测定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中心Cu(Ⅱ)离子配位数为5,构成CuN2O2Cl四方锥配位模式。通过O—H…O氢键形成一维超分子带,超分子带又经带间C—H…O氢键作用形成超分子层,并经C—H…N氢键作用堆积组装形成三维超分子构造。并对其进行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等表征。对配合物磁性做了进一步测试,在2~300 K区间遵循韦斯定理χm(T+0.10)=0.44 cm3·K·mol-1。并采用Van Vleck方程对配合物进行了拟合,最佳拟合结果为g=2.156(1),zJ'=-0.138(4),一致性因子为R=3.607×10-8。磁性测试结果表明Cu(Ⅱ)离子之间存在较弱的反铁磁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