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豆中总醛含量变化与大豆腥味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用水稻芽粉对不同产地的两种大豆进行脱腥处理,并测定其总醛含量,考查总醛与豆腥味的关系.实验发现大豆的豆腥味同醛类有密切关系,豆乳总醛含量最低的工艺为:温度50℃,加酶量2%,pH8.0,加酶反应时间2hr.  相似文献   

2.
酶法脱除大豆乳腥味因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禾本科植物种子芽中的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使豆乳中腥味物质转变为酸,从而有效消除豆乳中的豆腥味。与常规热处理脱腥法相比,该法蛋白质得率高,无豆腥味,豆乳香甜可口。  相似文献   

3.
利用小麦芽中的酶对大豆进行脱腥处理,经正交试验得出最优工艺参数为:处理温度45℃,时间2.5 h,小麦芽粉添加量为大豆质量的2%,该法获得的大豆蛋白,没有明显的豆腥味,豆乳香甜可口。  相似文献   

4.
发酵酸豆乳脱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大豆豆乳制作发酵酸豆乳的研究,在国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生产工艺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较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豆乳的脱腥效果较差,严重影响了发酵酸豆乳的口感与风味,使消费者不易接受。本实验以大豆为基本原料,探讨了影响发酵酸豆乳脱腥的各种因素:大豆浸泡条件、大豆热处理条件、菌种的种类与接种量、豆乳浓度、产酸量、添加物如牛奶、糖等。结论表明:大豆采用微波热处理,经过0.1%总浓度的食盐与碳酸钾10h的浸泡,100%,20分钟的热处理,添加60%的牛奶或6.5%的全脂奶粉,制作的发酵酸豆乳脱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大豆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豆腥味是研究开发新的蛋白食品的主要障碍。在众多的脱腥专利技术中,结合热处理钝化大豆中的脂肪氧化酶是广为采用而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热处理虽则使豆乳风味及口感有明显改善,但也程度不同地降低了大豆蛋白的可溶性,影响了大豆蛋白的得率。本文就几种行之有效的脱腥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豆乳中蛋白质的影响规律作了某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要介绍了无腥豆乳的制法和豆乳发酵工艺。一、豆乳的制备目前大豆脱腥方法主要有溶剂处理法、香味掩盖法和加热处理法等。我们在上述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豆乳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7.
提高豆乳冰淇淋商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理想的大豆脱腥工艺,制备优质的豆乳原料,在产品配方中以豆乳代替牛乳,以植物脂肪代替乳脂肪并在配方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食用甘油。试验重点研究解决豆乳冰淇淋和软质性,经过试验,制出的产品具有理想的软质、可舀性,从而解决了采用传统方法生产的豆乳冰淇淋全硬质、无可舀性、商品性差的缺陷。同时,一试验工艺和配方制出的豆乳冰淇淋还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无胆固醇、无豆腥味等特点,口感极佳,因而大在提高了豆乳冰  相似文献   

8.
豆乳生产关键工艺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岁楼  张一震 《中国乳品工业》1995,23(5):220-221,224
本文提出豆乳生产的关键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去除豆腥味:排除有害因子;提高蛋白质回收率。结论认为,脱腥 增香,对提高豆乳质量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几种大豆脱腥技术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三德  孙鹏 《中国油脂》2003,28(12):56-58
在豆乳或发酵豆乳的加工中,大豆涩味、苦味和青草味成分物质所构成的不良异味,被人们描述为大豆腥味。脱除豆腥味的问题一直是豆乳加工过程中提高产品感官质量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围绕着这个问题,国外特别是日本、美国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并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新的技术方法。我们对这些新技术方法进行了应用比较研究,总结出在大豆豆乳加工中较为实用先进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豆乳去腥味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豆乳是高营养的大豆制品,在其加工过程中,大豆中的脂类物质被脂肪氧化酶催化氧化成特殊豆腥味物质,降低了豆乳的食用品质.实验采用NaHCO3、半胱氨酸(Cys)与柠檬酸溶液浸泡大豆制备豆乳,运用感官分析方法评价去腥效果,通过测定脂肪氧化酶酶活力,考察脂肪氧化酶被抑制或钝化情况,通过GC-MS分析探讨了挥发性醛类化舍物组成特点.实验结果表明,采用0.25%NaHCO3溶液浸泡大豆制得的豆乳具有可接受的食用口感,并且豆腥味明显降低,脂肪氧化酶相对酶活性下降52%,总醛和正己醛相对含量均下降了72%,因此选用0.25%NaHCO3溶液进行大豆的浸泡处理是一种有效去除豆乳豆腥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脱脂豆粉酶解与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营养丰富,发酵处理能提高其营养价值,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脱脂豆粉是大豆经冷压榨提油后磨粉得到的产物,粗蛋白含量高达40%,仍具有良好的食用加工性能。但脱脂豆粉口感较粗,豆腥味浓,难以直接应用到食品生产中。文中对脱脂豆粉的酶解和微生物发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酶解豆粉氨基酸态氮含量较高,达到2.26g/100g,但是,容易产生苦味,有小颗粒感;微生物发酵豆粉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1.82g/100g,口感细腻,稍甜,酸味柔和。  相似文献   

12.
豆粕豆腐复制T艺及品质改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研究了豆粕复制豆腐的工艺设计、技术要求,以及采用复合凝固剂和多种原料的复配组合对豆粕豆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的增稠剂,可以使豆粕豆腐的品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适量添加增稠物质可使豆粕豆腐的品质达到甚至优于纯大豆豆腐。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Soy odor is a major concern in the consumption of soymilk by Western consumer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selected soy odor compounds as affected by soybean materials and direct steam injection and to determine if the steam-injection method affected overall cooked soy aroma of the soymilk and compared to the soymilk cooked by a traditional indirect method. Five varieties of soybeans with or without lipoxygenases were processed by direct-steam injection for up to 20 min at 100 °C. Eight selected odor compounds we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fter extraction using a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method. Hexanal, hexanol, 1-octen-3-ol, 1-octen-3-one, and trans-2-nonenal decreased whereas 2-pentylfuran and trans-2, trans-4-decadienal increased by boiling up to 20 m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ybean variety was a significant factor to affect odor compositions. Direct steam injection cooked soymilk resulted in lower odor contents than a traditional indirect cooking method. The advantage of having a low odor composition in the heated soymilk products made from lipoxygenases-null soybean varieties could be attained by using normal soybean materials with direct steam injection.  相似文献   

14.
着重研究了豆粕复制豆腐的工艺设计、技术要求,以及采用复合凝固剂和多种原料的复配组合对豆粕豆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的增稠剂,可以使豆粕豆腐的品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适量添加增稠物质可使豆粕豆腐的品质达到甚至优于纯大豆豆腐。  相似文献   

15.
大豆组织蛋白在仿生火腿肠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华  张振 《食品科学》2010,31(6):105-108
以大豆组织蛋白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大豆组织蛋白处理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大豆组织蛋白湿热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水浸泡处理温度65℃,处理时间30min,处理4 次。同时,利用处理过的大豆组织蛋白代替肉制成素食仿生火腿肠,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配比:以大豆组织蛋白湿基(含水量65%)为基准,水添加量150%、玉米淀粉12%、复配胶6%、大豆油12%。  相似文献   

16.
17.
18.
近年来, 随着行业和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的认识不断提高, 植物基酸奶产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大豆是最主要的植物基蛋白来源之一, 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 以大豆蛋白等植物基蛋白发酵的植物酸奶具有绿色健康等优点, 但产品容易出现豆腥味或者苦涩味等不良风味问题, 风味不佳是目前大豆酸奶产品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本文介绍了大豆酸奶主要风味来源、风味物质分类及风味改良方法, 其中大豆酸奶的不良风味主要来源于大豆原料自身风味物质及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本文提出了改善大豆酸奶产品风味的关键在于优化发酵原料、改善原料加工工艺及筛选适合大豆蛋白发酵的风味菌株, 为今后的大豆酸奶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VOLATILE COMPOUNDS AND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FRYING FA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xidation-derived volatiles in French fries were evaluated relative to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ies and of the frying oils (low linolenic acid soybean oil, LLA; creamy partially hydrogenated soybean oil, CPH; liquid low linolenic acid hydrogenated soybean oil, LLH; and liquid partially hydrogenated soybean oil, LPH) in which they were fried. Hexanal concentration in French fries increased as oil use time increased for all fats; LLA and CPH produced higher hexanal concentrations in French fries after 10 and 15 days of oil use than did LPH and LLH. Hexanal concentr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verall odor quality of French fries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assy, rancid, painty, and chemical odor. Buttery, sweet, and French fry odor decreased and grassy, rancid, painty, and acrolein odor increased as oil use time increased.  相似文献   

20.
李笑梅 《食品科学》2010,31(16):29-32
以大豆为原料,异黄酮含量、豆腥味及芽体形态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感官评价及化学检测方法,对大豆最佳萌发工艺条件及萌发过程中发芽大豆主要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萌发最佳工艺条件为:萌发温度24℃、萌发相对湿度85%、萌发时间96h,此时发芽大豆(干基)异黄酮含量3.616mg/g、感官评价几乎无豆腥味。在120h 萌发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变化:脂肪、蛋白质、糖类物质、灰分含量下降;VC、氨基酸态氮、异黄酮含量明显增加;游离铁、钙、镁含量增加幅度较小;此外豆腥味随萌发时间的延长始终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