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从钱学森先生提出“山水城市”设想以来,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在各种不同场合发表过文章或谈话,大多是从自己工作经验体会中对“山水城市”的理解。较多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者、建筑师、园林工作者多把“山水城市”理解为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的方向目标。...  相似文献   

2.
孟兆祯先生的《把建设中国特色城市落实到山水城市》一文,对于解答很多地方出现的“如何把握当前城市建设路向”的疑惑,很有价值。怎样理解中央“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十分崇尚自然山水,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给人的感觉是赏心悦目的,因此人们希望把这种山水名胜景物化到一种可居处的特定环境中,置身其中,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并且认为“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望可行,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巴渝之地江河纵横,雄川峻岭,或温婉,或雄奇,均自然天成,为典型的山地形态,有较好的自然山水环境基础,自古以来其城市建设就与山水环境息息相关,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自然环境,而这一地区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加速阶段”,城市居…  相似文献   

4.
广州—“山水城市”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已引起有识之士特别关注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高瞻远瞩 ,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科学构想。钱老提出城市建设要全面考虑 ,要有整体规划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 ,并要把城市与园林结合起来。山水是代表自然美好形象的名词 ,风水理论在城市建设的长期实践中 ,将自然山水与城市紧密融合的过程中 ,又将自然山水与人造的城市 ,在感性、理性上联为一体。将“山水”这种自然环境与城市的人工环境进行叠加组合 ,必然会出现多彩的空间形态 ,出现从宏观到微观不同空间形象和美学特色 ,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广州…  相似文献   

5.
郑光复 《新建筑》2008,(3):58-61
近来以“山水城市论”作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普遍方向的论断再次强调。而实践证明,此论正负两面作用都非凡。“山水城市论”的独创是以“人造的山水”营造有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的城市景观。从该论失误的起点“认定城市是艺术”出发,以民间和皇家两类园苑为证,指出园苑与艺术本质不同。视苑囿、园林,以至整个建筑为艺术,恶果严重。尤其“山水城市论”主张“人造的山水”,违背自然规律,在当今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是逆水行舟。通过对“山水城市论”近十几年来获得一片赞美之声的现象背后原因的思考认为,唯有学术讨论人人平等,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推动创新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品位、有特色,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的山水城市,打造广东的“后花园”,这是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对梧州城市建设提出的要求。作为城市管理的职能部门,梧州市政管理局把扩大城市规模,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作为目标,重点从改善民生,深化“城乡清洁工程”,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入手,全力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现代城市综合症”及目前“城市园林化”和“山水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地上、地下协调发展,以便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特色的思想;并略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一些主要方面和典型模式。现代城市综合症地下空间开发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8.
王铎 《南方建筑》1997,(2):39-42
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己广为国内学者赞赏。城市学家鲍世行先生著文,认为“山水城市”是中国未来城市建设的模式。“山水城市”的文化要义是:城市生态上要使城市与自然结合;城市文态上要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山水园林文化;城市物态上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中西合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城市要有特色”,这是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号召,学界呼吁,众心所望的趋势,也是济源人民的众望所归。那么,济源的城市特色是什么?未来的城市形象又如何?根据“山水城市”理论,结合现状实际,…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彬 《华中建筑》2000,18(4):34-35
文章以中国历史为“经线”,以儒、道、释多元文化为“纬线”,联系宗教、哲学、美学等领域,论述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思想轨迹,探讨了中国山水城市建设的发展盛衰,揭示了山水城市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关杰灵 《华中建筑》2009,27(1):11-12
该文简要介绍了“山水城市”的定义及其袁述公式,并在阐述中山市具备创建“山水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中山在创建“山水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这些不足提出了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城和创立本土艺术品牌,构建艺术城市的两点设想,为中山建设“山水城市”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 0 0年上半年 ,广州林树森市长提出广州要“启动山水城市的建设”,并且指出 :“广州有山有水 ,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个大城市 ,明确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新思路 ,这在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 ,有着重大的意义 ,也是对钱学森院士多年来提倡的“山水城市”理论的积极回应。本文先就山水与山水城市问题 ,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山水是一个概念性的词语 ,它没有构成具有具象的特性。明末的陈文忠曾引用少陵诗句 :“天下何曾有山水 ,老夫不出长蓬蒿”。榜于门外。虽然他是另有所指 ,但是却能够清晰地说明 ,天然的形态要结合人为的意识 ,…  相似文献   

12.
张帆  江慧 《中州建设》2005,(9):56-56
山水城市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90年提出来的。他曾谈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钱学森主张的“山水城市”并不是园林城市,他不同意以修园林的方式来替代“山水城市”的提法,而是提倡将自然、建筑和城市协调、自然地结合起来。钱学森的“山水城市”概念体现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是对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山水城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山水”何意?“山水”是自然的最高代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襁褓;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温室;永远是人类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生存伴侣。①古代中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把“山水”作为至尊至敬的自然之“神”。秦始皇、汉武帝祭五岳(《尔雅·释山》、《周礼》有记)、敬四渎(为江、河、淮、济四水,《尔雅·释水》有记),表明“山水”为祖国壮丽山河的象征,是  相似文献   

14.
地下空间开发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大明 《地下空间》1996,16(3):139-142,148
本文针对“现代城市综合征”及目前“城市园林化”和“山水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地上、地下协调发展,以便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特色的思想;并略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一些主要方面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5.
根据科学界元老钱学森先生的建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规划学会,中国建设文协环境艺术委员会于1993年2月27日在京联合召开高层次专家座谈会“山水城市讨论会——展望21世纪的中国城市”。建设部以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社会人文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和领导同志,聚会北京,共同探讨21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钱学森同志对中国城市的发展一直十分关心和支持。特别是1991年以后,钱老先后致信吴良镛、鲍世行、梅保华、吴翼、顾孟潮等同志,进一步阐明了他对建立城市学和创立“山水城市”的一系列看法,并倡议建设中国的“山水城市”和召开山水城市讨论会。钱老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设山水城市”为题的书面发言。他指出: “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建设应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物质空间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主旨出发,构建山水生态城市、山水公园城市、山水人文城市,形成山水文化视域下的“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17.
“山水文化”是古代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之一,也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厦门东南海岸环岛路的规划建设现状成为厦门城市建设重要的景观带,从多角度、多层次发掘山水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多种表现形式,将传统的“山水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意义,倡导建设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完美结合的厦门城市景观新形象。  相似文献   

18.
该文论述了隋唐洛阳城“象天法地”、“天人合一”、“跨河建城”、“城苑一体”、“园居一体”的“山水城市”建设历史经验,以及加强都城保护,防止都城风貌的缺失,构建和谐城市、艺术城市、园林城市和山水城市的历史文化源流。  相似文献   

19.
日前,在广州山水城市建设论坛会上,100多位城市规划、建筑、环境、生态园林专家发表了精辟见解。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山水城市”是21世纪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该县“以建设山水城市 为目标,以深化城市建设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重点加快旧城改造”的方针,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