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型低压片状模塑料增稠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低压片状模塑料的3种单一增稠体系,讨论了各种增稠剂用量对不饱和聚酯树脂增稠性能的影响情况。分析对比了各种增稠剂在增稠过程中的优缺点,从而采用联合增稠剂的方法,即将碱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一般用氧化镁)与结晶树脂、端异氰酸酯基化合物与结晶树脂联合增稠不饱和聚酯树脂体系。研究表明,联合增稠剂的增稠效果比单一增稠剂的增稠效果要好,更加符合低压模塑的粘度和工业化生产的低成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了我国目前出现的一些新型增稠剂在以AES为主的液体洗涤剂中的增稠性能。对两种氧化胺和尼纳尔的增稠性能进行了比较,测定了三类高分子增稠剂与尼纳尔的协同增稠性能。  相似文献   

3.
根据合成的工艺和参数合成出了增稠性能优良的缔合型水性聚氨酯增稠剂,将该增稠剂在印花中进行了应用,通过色浆渗透率以及印花织物的花纹清晰度探究出缔合型水性聚氨酯增稠剂应用于印花时最佳的增稠剂含量为1.5%。本课题还对该缔合型水性聚氨酯增稠剂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系统地研究了温度、酸、碱、表面活性剂等外部因素对缔合型水性聚氨酯增稠剂增稠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中优化合成出来的缔合型的水性聚氨酯增稠剂有很好的耐酸性能,且酸可以促进乳液体系的热稳定性;但是该类增稠剂很不耐钠类碱,而氨水碱不会影响增稠剂的粘度;该增稠剂可以选择性地与一些表面活性剂起到很好的协同增稠作用;该类增稠剂的粘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的下降,但是当开始降温时粘度又会回升,说明温度对增稠剂粘度的影响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4.
新型酚醛SMC增稠技术及增稠机理的XP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新型酚醛片状模塑料(P-SMC)的增稠技术及增稠机理。结果表明,对于酚醛片状模塑料,B2O3和ZnO的混合体系是较好的增稠剂;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探讨了B2O和ZnO对酚醛片状模塑料的增稠机理,分析表明B2O3对树脂有较好的增稠作用,而ZnO不但对树硝没有增稠效应,反而延缓B2O3对树脂的增稠。  相似文献   

5.
缔合型水性聚氨酯增稠剂是第三代增稠剂,有着优异的增稠性能。缔合型水性聚氨酯增稠剂分子结构决定了该类增稠剂的增稠性能。为了使改增稠剂的增稠性能和应用性能更上一层楼,对合成中的预聚、扩链、封端三个工艺步骤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合成该缔合型水性聚氨酯增稠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预聚时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使分子量为6000的聚乙二醇与IPDI的配比R值为2进行预聚反应,再以丙酮为溶剂,选择预聚温度65℃、预聚反应时间为1h完成预聚反应;再以单硬脂酸甘油酯为扩链剂,以丙酮为溶剂,扩链的R'值选为2.5,温度选为100℃,反应时间为2h完成扩链反应;再以十六醇为封端剂,封端温度为90℃,封端时间为1.5h完成封端反应,最后再用乙二醇和水对完成封端反应得到的聚合物进行乳化得到含固量为20%的增稠剂乳液。该工艺和参数合成出的增稠剂增稠剂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丙烯酸酯类大单体对丙烯酸和丙烯酸酯水乳增稠剂的增稠效果及其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单体能显著提高聚合物的增稠效果及抗电解质等性能。  相似文献   

7.
低压片状模塑料模压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结晶不饱和树脂增稠聚酯模塑料的中温低压模压成型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差热分析度固化度测试确定了中温模压温度,通过螺旋流动长度试验确定了低压成型压力,通过热模内模塑料粘度测试确定了加压时机,进而利用正交实验方法确定了模压成型的最佳模压温度、加压时机、合模时间度保压时间。结果表明结晶树脂增稠聚酯模塑料不但在热模内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在1.6MPa的低压下成型,且在此工艺条件下模压制品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丙烯酸酯类为主要单体,反应型表面活性剂为功能单体,通过乳液聚合方式,制成了一个缔合型高效乳液增稠剂,其在不同剪切速率下均体现出优良的增稠效果.  相似文献   

9.
影响涂料印花增稠剂增稠及抗渗化性能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反乳液聚合法合成涂料印花增稠剂时,影响聚合产物的抗渗化性能及增稠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提高聚合温度可以提高聚合产物的抗渗化性,但配制高粘度印花浆时对增稠效果不利,而在配制低粘度印花浆时则反之。降低交联单体用量有利于提高聚合产物的抗渗化性,并可提高聚合产物在配制较低粘度印花浆时的增稠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将实验合成的聚醚聚氨酯型缔合性增稠剂应用于有光丙苯乳胶漆中,研究了在中等剪切速率和低剪切速率下涂料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这种增稠剂能使乳胶漆具有高的粘度和低的屈服值。因此缔合性增凋剂有很高的增稠性能,并使涂料有很好的流平性。  相似文献   

11.
不饱和聚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固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不饱和聚酯在有机蒙脱土存在下的固化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不饱和聚酯预聚体双键在980cm^-1处、苯乙烯双键在912cm^-1处的特征吸收峰的谱带积分所得峰面积的计算,得到了不同反应时间不饱和聚酯和苯乙烯中双键的转化率.对相同条件下纯不饱和聚酯固化反应与不饱和聚酯/蒙脱土复合体系固化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由于蒙脱土的存在,使得固化反应在初期产生一定的诱导期.这表明蒙脱土对不饱和聚酯的固化反应有一定的阻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苎麻原麻和碱处理的原麻(碱麻)为增强体,KH550为偶联剂,制备了苎麻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探讨了偶联剂用量和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的断面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原彬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132.6MPa,弯曲强度达364.6MPa;碱彬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迭116.5MPa,弯曲强度达297.7MPa.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低压片状模塑料用结晶不饱和聚酯的合成、贮存及力学性能.研究表明:该聚酯的结晶程度高,同片状模塑料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相容性好,适合作低压片状模塑料用增稠剂。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自由体积理论分析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收缩机理。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用光纤应力传感器测定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由于固化收缩而产生的内部应力,得出收缩应力与固化过程中降温阶段的收缩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报导了用磷酸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经特定的工艺路线合成含磷与氯的具有透明自熄性能的不饱和聚酯的方法,并实验制成了这种含磷与氯的透明阻燃不饱和聚酯。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氧化成膜组分烯丙基醚改善不饱和聚酯空干性能,研究了烯丙基改性不饱和聚酯腻子配方和生产工艺,分析了主体树脂的选择、苯乙烯单体、颜填料、阻聚剂、促进剂、固化剂等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制的产品常温下干燥迅速,涂刮性优异,打磨性能好;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耐冲击性、柔韧性,且耐温变性好,能够满足汽车涂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饱和聚酯和双马来酰亚胺反应,合成了一种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该树脂体系具有较好的成型工艺性能及韧性好、易于固化成型等特点。讨论了原料配比对改性树脂冲击韧性和耐热性的影响,通过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SC图谱确定了该体系的固化工艺参数,测定了固化树脂的热性能、机械性能,也初步测出改性树脂的单向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改性蒙脱石及其不饱和聚酯树脂纳米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然钙基膨润土为原料,制备稳定的钠基蒙脱石悬浮液.再以邻苯二甲酸为改性剂,Co2+作为沉淀剂,制备有机蒙脱石,并探索了原料配比对蒙脱石改性效果的影响.XRD表明:经邻苯二甲酸改性的蒙脱石d001层间距被撑开到1.31823 nm,说明部分有机物进入到蒙脱石层间,制备出了半剥离状态的有机蒙脱石.将制得的有机蒙脱石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原位复合,并对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纯不饱和聚酯树脂相比,当有机土的添加量为3%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是不饱和聚酯树脂的1.43倍.  相似文献   

19.
废旧不饱和聚酯树脂裂解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废料裂解制燃料油技术进行了研究, 系统地考察了热裂解和催化裂解反应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 催化裂解所需反应温度比热裂解反应温度降低了100 ℃, 液相产品收率提高了20 %。试验确定催化裂解反应温度为400 ~ 450 ℃, 反应时间为70 ~ 80 min;剂油质量比为1∶5。试验对4 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 研究表明, 单独使用YB-2 催化剂, 液相产品收率为58 .22%~ 59.14 %;YB-1 和YB-2 混合使用, 最高液相产品收率为68.76%。通过试验证明, 应用催化裂解技术是解决废旧不饱和聚酯树脂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