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张超 《中氮肥》2014,(1):38-41
1装置概况我公司的PSA(变压吸附)装置是煤制乙二醇系统的配套工序,为乙二醇合成装置提供合格的CO和H2产品气,设计能力为CO22000m3/h、H242000mm3/h。该PSA装置共分3段:PSA脱C02段、PSA制CO段和PSA制H2段;共有设备41台,其中真空泵34台、H2压缩机3台、置换气压缩机3台、CO离心式压缩机1台。  相似文献   

2.
甲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同时甲醇作为燃料也将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国内生产甲醇的原料70%是天然气.采用以天然气为原料、一段蒸汽转化制得的甲醇合成气,其(H2-CO2),(CO CO)比为2.8—3.0.与甲醇合成最佳(H2-CO2)/(CO CO)比为2.05相比,H2过量,  相似文献   

3.
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且需求量不断增加。综述了近几年来过氧化氢的研究进展,系统地介绍了燃料电池法,O2、CO、H2O催化合成法、贵金属直接催化合成法和H2/O2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法等合成过氧化氢的方法。提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正>一、反应机理CO2加氢制甲醇的反应一般有下列三个反应:CO2+H2CO+H2O(△H=-41.112 kj/mol)CO+2H2CH3OH(△H=-90 kj/mol)CO2+3H2CH4+H2O(△H=-49.143 kj/mol)CO加氢制甲醇的反应机理目前尚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一是合成甲醇反应中间物种的确定;二是CO2与氢是直接合成甲醇还是通过CO间接合成。随着人们对CO2加氢制甲醇反应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CO2加氢制甲醇不需经  相似文献   

5.
我厂低温甲醇洗装置自投产以来一直运行稳定,但随着城市煤气用量的增大以及甲醇合成装置规模的扩大,净化装置的压力越来越大。原设计净化气中CO2含量≤3%,H2S含量〈3.4mg/m^3,而甲醇生产装置要求H2S含量≤0.5mg/m^3;CO2闪蒸塔、H2S浓缩及再吸收塔解析出的CO2达不到环保排放要求。所以,必须对低温甲醇洗装置进行改造,以满足甲醇生产及其他生产工艺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粉煤气化同水电解制取H2/CO摩尔比为2的合成气合成甲醇,CO可全部利用,CO2为零排放,避免了CO2对大气产生温室效应的危害。论述了粉煤加压纯氧气化工艺的特点、工业化过程、生产操作参数和主要设备。介绍了水电解制氢工艺的开发历程、工艺技术和工业化电解槽的设计,阐述了现代水电解技术的改进和研究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采用粉煤气化同水电解制取H2/CO摩尔比为2的合成气合成甲醇,CO可全部利用,CO2为零排放,避免了CO2对大气产生温室效应的危害。论述了粉煤加压纯氧气化工艺的特点、工业化过程、生产操作参数和主要设备。介绍了水电解制氢工艺的开发历程、工艺技术和工业化电解槽的设计,阐述了现代水电解技术的改进和研究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由CO2合成乙醇和低碳烯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CO2的性质以及由CO2合成乙醇和低碳烯烃的催化剂、反应机理作了介绍,并对由CO2合成乙醇和低碳烯烃的热力学函数?H°298、?G°298以及298K时的平衡常数Kp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CO2+H2合成乙醇和低碳烯烃的反应是有利的化学过程,而CO2作氧化剂与低碳烷烃制烯烃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并且Kp值很小,几乎为零,反应需要在高温下进行.  相似文献   

9.
无助剂沉淀铁催化剂上F-T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温条件下无助剂沉淀铁催化剂在固定床积分反应器中的F-T合成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CO和H2的转化率明显增大;而空速的增加,H2和CO的转化率下降。在压力2.6MPa,空速0.86L·h-1·(g-Fe)-1,H2/CO=2/3,温度260-280℃时,产物中的烃类主要是C5-11,约占烃类总质量的50%,其次是C2-4,约占烃类总质量的25%,再次是C12+,约占烃类总质量的18%,C1占7%。  相似文献   

10.
煤气化费托合成/电联产系统建模及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岳晨  史翊翔  蔡宁生 《化工学报》2011,62(4):1070-1076
建立包括分布参数F-T合成反应器模型、考虑燃料气热值的燃气轮机模型及其他能够体现内部关键参数耦合关系的系统级单元子模型,并用于研究集成联产系统的整体热力学性能.首先,对合成气H2/CO、表观气速对F-T合成反应器合成气转化率和F-T合成尾气组成影响分析,结果表明F-T合成尾气存在CO/H2提高、CO2增浓的特点.综合考...  相似文献   

11.
用浸渍法和共浸渍法分别制备了Ni Al2O3和Ni-Ca Al2O3催化剂,在常压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氧化钙对Ni Al2O3催化剂萘的转化率、CO、H2和CO2的收率以及它们的选择性的影响,比较了在Ni Al2O3和Ni-Ca Al2O3两种催化剂上萘水蒸气转化所产生的H2 CO比例大小、积炭量和有机副产物的区别。试验发现,氧化钙助剂的加入增强了Ni Al2O3催化剂的活性和抗积炭性能。  相似文献   

12.
二甲醚(DME)由于其清洁环保特性成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理想氢源之一。在200~300℃温度范围,1.0×105~4.0×105Pa的压力范围内,Pd-Ag-Au-Ni合金膜对H2与Ar和N2的分离系数接近无穷大,同时,膜具有较好的透氢稳定性。通过实验研究了膜反应器中Ar、N2、CO、CO2、H2O和DME等气体存在时对钯银合金膜透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r、N2、DME基本对透氢性能无影响,CO2、CO、H2O存在时,会影响氢气的渗透性。三者当中,CO2的影响最小,混合气中H2O比CO对透氢性能的影响大,这是由于H2O在钯膜表面有更大的竞争吸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更详细地研究二甲醚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用了我国适于液化的褐煤──可保褐煤为原料,在半连续装置上,以甲苯、水及水/一氧化碳体系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为溶剂进行超临界萃取研究。萃取物分离成油、沥青烯及前沥青烯三个族组分。GC/FTIR的分析结果表明,可保煤水萃取产物主要是含氧有机物、少量的烃类及烃类衍生物。在水/一氧化碳体系中加少量氢氧化钠催化剂萃取的产物主要是烃类及其衍生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纯铁氧化物及工业催化剂 B107进行程序升温还原(TPR)、程序升温氧化(TPO)以及高温变换反应动力学实验,认为铁基氧化物催化剂上进行变换反应是以 Redox 机理进行。Redox 过程中的控制步骤可能随温度和浓度变化而发生转移,并提出了适合控制步骤转移的动力学方程,对动力学实验数据回归得出了模拟参数。  相似文献   

15.
某些质子导体如固体高分子膜、磷酸氢锆和锑酸等在室温下对化学传感器有足够的离子电导,研究和开发了在室温下可以检测H2、CO、C2H4等可燃气体的质子导体传感器,研究其结构、敏感机理和特性,并研究温度、湿度、催化电极材料和复合电极制备技术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CO和H_2的高电压放电反应机理,发现CO和H_2的放电化学反应是自由基反应,在高电压放电条件下,电子与CO和H_2分子碰撞激发生成自由基,发生化学反应;在低输入电压范围内,电场加速低能电子成为高能电子的过程为反应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硫催化还原为单质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以H2、CO、NH3、炭及烃类物质为还原剂将SO2催化还原为单质硫的研究进展,指出以CO和C2H4为还原剂的研究将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以耐蚀性为指标,探究了磷酸锌转化膜的最佳制备工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动电位极化曲线等表征手段,对转化膜的形貌和耐蚀性进行了研究。最佳的磷化液配方为:1.25g/L NaNO_3,3g/L C_6H_8O_7·H_2O,2.5g/L NaF,5.5g/L ZnO,12.5mL/L H_3PO_4。  相似文献   

19.
等离子体煤热解与气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煤在热等离子体中转化为小分子化合物的2个重要过程,即等离子体煤热解和气化的基本原理、应用及发展状况。在非氧化性气氛中,煤热解生成的气体产物主要是乙炔、氢气、一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和乙烯等小分子烃,乙炔的收率与煤种、粉煤粒度、反应器结构、粉煤进料方式、进料速度及操作条件密切相关,等离子体中氢的存在有利于乙炔的产生;在氧化性气氛中,煤气化产物主要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煤中碳的转化率达95%,合成气体积分数约85%,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低于5%。指出等离子体应用于煤转化过程是煤洁净利用的有效方式,具有潜在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rmal DeNOx process with different additives was performed in an electricity- heated tubular flow reactor, showing that CO is less effective to lower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than H2 and CH4. The maximum NO reduction is lowered with H2 added, while it is hardly affected by CO or CH4. The temperature window is widened appreciably with CH4 added, while it is narrowed slightly by H2 or CO. The disadvantage of CH4 is that it causes CO emission due to its incomplete oxidation, and the maximum conversion of CH4 to CO is more than 50%. In general, the calculation using a detailed chemical kinetic model predicts most of the process features reasonably well. The analysis on reaction mechanism shows that the effects of these additives on NO reduction are achieved principally by promoting the production of &;#8226;OH radic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