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岑乐衍 《纺织导报》2002,(3):41-44,46
二相法印花技术开发于60年代,近年又有崛起之势笔者集60年代系统研究和近年来咨询服务之经验,系统地探讨了还原染料的二相法印花、活性染料的二相法印花、涤/棉纺织物的二相法印花的理论依据、主要因素、典型工艺及相应的高效蒸化技术,并对相关试验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丝绸》1977,(7)
一、概述微粒子印花亦称微胶囊印花。微胶囊技术是近代出现的一种加工方法,它早就广泛应用于医药、化肥和照相等方面。近年来逐步发展到纺织品的印染加工,在印染加工中首先要将染料粒子外层包上一层囊衣,使染料在印花加工时阻止染料之间的混合而在蒸化过程中当温度升高囊衣破裂,染料上染纤维。由于采用这种微胶囊染料印花后,具有  相似文献   

3.
节能一则     
我厂五十年代从东德进口的环式蒸化机,由于具有连续、优质、高产等优点,特别适用于还原染料拔染印花的生产,因此,一直是我厂的主要蒸化设备之一。但是,它  相似文献   

4.
《印染》2017,(10)
通过筛选染料、糊料和优化工艺,研究了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对锦/棉织物同浆印花的印制效果。结果表明:在碱性色浆中,同浆印花选择MSG合成糊料,碱剂小苏打质量分数10~15 g/kg,蒸化时间30min,防沾皂洗剂SW-PA质量浓度2~3 g/L,选择反应性高的活性染料和弱酸性的含金属酸性染料,在蒸化时间短的情况下,印花固色率高,白底沾污小,成品色光艳丽、色牢度好、手感好。  相似文献   

5.
钱灏 《针织工业》2006,(3):34-38
阐述了纯棉针织品用活性染料直接印花对染料的选择要求、对糊料和碱剂的选择及防染盐的作用;详述了雕印印花对糊料、底色活性染料和助剂的选择,以及还原染料拔染印花色浆的各种制备方法;介绍了蒸化、水洗工艺和后整理的目的;提出了各道工序的操作注意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扩展光致变色材料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实现可逆型光致变色纺织品,针对光致变色材料容易受到光照、温度、氧气及pH值等因素影响而导致耐光照色牢度性能劣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层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包覆方法,成功将受阻胺类光稳定剂包覆到微胶囊中,并在微胶囊表面形成外层由二氧化硅形成的无机囊壁,然后将制备的光致变色微胶囊掺入透明印花浆料,采用平网印刷工艺得到光致变色印花织物。结果表明:乳化剂添加量为40 g/L,硅酸钠质量浓度为14 g/L时,光致变色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成型状况很好、包覆完整;光变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即便是最低光辐照度2,光照8 s,光变印花织物变色前后色差可达11.39,且变色寿命高于40 h。  相似文献   

7.
俞思琴 《印染》2005,31(5):25-28
在两相法印花工艺中,染料高效蒸化固色,在轧碱后数十秒内快速反应,且不沾污白地,织物花型轮 廓清晰。文中阐述了还原染料和活性染料高温短蒸两相法印花的机理,探讨了影响印花质量的因素,并从设 备、工艺和成本等方面与传统的一相法印花工艺进行综合比较,具有节能、环保和提高产品质量等众多优点。  相似文献   

8.
我厂生产的内销大花花布,图案花型以花鸟为主,色泽浓艳、质地厚实,适宜制作被面,畅销农村,深为贫下中农所喜爱。 大花花布的印制,过去采用还原染料拔染印花工艺,后来改为冰浆、涂料直接印花工艺,目前发展为冰浆、缩聚印花或冰浆、活性印花工艺,用直接印花代替拔染印花,在印花时对花方便、蒸化简单、产品色泽浓艳,同时成本也可以降低。花筒雕刻为了配合印花机生产,对直接印大花如何雕刻的实践中作了一些摸索。由于我厂没有照相雕刻设备,只能用缩小雕刻以手工、喷蜡相结合方法来提高雕刻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硫酸锌、明矾、硫酸亚铁为媒染剂,瓜尔豆胶、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海藻酸钠为原糊,探究山茶天然染料印花工艺。分析了媒染剂对原糊的相容性,研究了媒染剂用量、蒸化温度、蒸化时间、染料用量对印花效果的影响,测得印花织物的K/S值和色牢度。试验结果表明:硫酸亚铁对瓜尔豆胶原糊的黏度及储存稳定性基本没有影响,瓜尔豆胶用于山茶天然染料棉机织物印花具有良好的给色性和渗透性。在硫酸亚铁1.6%(omf),蒸化温度110℃,蒸化时间20 min,染料1.6%(omf)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印花棉机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和耐皂洗色牢度都达到4级以上。  相似文献   

10.
用棉织物进行数码印花时,由于前处理上浆使得喷到棉织物上的墨水量较少,存在得色率较低、色光不鲜艳的问题。利用自制活性墨水提高棉织物印花固色率的同时,研究了前处理上浆工艺、蒸化工艺及皂洗工艺对印制效果的影响。采用传统海藻酸钠及自制羧甲基淀粉糊料,最佳上浆工艺为:糊料用量4%,上浆率15%~20%,碱剂用量15~30 g/L,尿素用量30~40 g/L,防染盐S用量4 g/L;在饱和蒸汽(102℃)下汽蒸7~10 min时,固色效果显著。此时,数码印花织物的固色率为73.92%~74.20%,耐皂洗色牢度为3~4级,耐干摩擦色牢度为5级,耐湿摩擦色牢度为4~5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芳纶1414纤维助染剂预处理,进行阳离子染料染色实验,探讨染色工艺参数对芳纶1414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染色最佳工艺为染料用量5%(omf),助染剂用量2%,氯化钠用量15g/L,染浴pH为4.5,染色温度110℃,染色保温时间60min;染色后耐皂洗色牢度可达到4~5级。  相似文献   

12.
锦棉混纺迷彩布印花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景文  李东民  李永力 《印染》2003,29(12):15-16
采用活性/中性染料共同印花和还原染料印花工艺生产锦棉混纺迷彩布。文中具体给出工艺过程、主要技术参数,并介绍染料选择和具体操作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以浆状还原染料作为花色染料,用乙烯砜型活性染料为地色染料,应用于蚕丝织物拔染印花工艺;分析了还原染料、还原剂和碱剂用量对印染效果的影响,并测试了印染试样的色牢度与强力,以探究其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浆状还原染料应用于蚕丝织物拔染印花中可以获得鲜艳的色泽,色牢度优良,但织物强力有损伤。  相似文献   

14.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还原染料锡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还原染料中锡含量,以磷酸二氢铵和抗坏血酸为混合基体改进剂,提高灰化温度至900℃,消除了基体干扰,不需扣除背景,即可用于还原染料中锡含量的测定。该方法的检出限0.59μg/L,回收率94%~105%,标准曲线在0~72μg/L范围内特征浓度为0.94~1.12μg/L。  相似文献   

15.
张辉  张建春 《纺织学报》2007,28(3):60-63
 分别采用还原和分散染料对棉及涤棉混纺织物进行染色生产近红外迷彩伪装。研究表明:还原蓝L-MG和汽巴能蓝83962属于同一类染料;随着还原蓝L-MG染料浓度的增加,近红外反射光谱产生红移,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峰值与红移量有关;当染料质量分数为1%~2%时,染色织物反射光谱和树叶反射光谱曲线最为接近;除蜂巢和缎纹组织外,染料浓度对可见光反射光谱没有影响,对近红外反射光谱曲线影响很小;近红外反射光谱与产生红移量最大的染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王力民  贾洪斌  赵大传 《印染》2000,26(6):36-37
对印染废水进行挡板式水解酸化实验,旨在探索工艺参数及该技术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调节原水PH值至10左右,污泥浓度维持在20g/L左右、水力停留时间10h,处理的废水COD去除率平均为36.8%。结合印染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经验,挡板式水解酸化法作为印染废水的预处理,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许磊  张蓉  虞琳  陶然  牛建涛 《毛纺科技》2021,49(1):46-50
为了提高天然染料在毛纺织产业中的应用范围,提升产品质量,研究了茜草染料对桑蚕丝/羊毛的印花性能。探讨不同印花工艺对印花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桑蚕丝/羊毛印花采用前媒印花工艺。选择硫酸亚铁作为媒染剂,采用前媒印花工艺对桑蚕丝/羊毛进行印花加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最佳印花工艺参数:甘油用量2 g,汽蒸时间30 min,媒染剂质量浓度20 g/L。桑蚕丝/羊毛采用茜草染料印花后的耐摩擦色牢度和耐水洗色牢度较好,且具有较好的抑菌性能及防紫外线性能,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改变原有散棉染色工艺,使用还原染料隐色体浸染法染色散棉.将还原黑RB预先还原成隐色体钠盐,对散棉进行浸染.以染色散棉表观得色深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还原黑RB隐色体浸染散棉时的最佳工艺为:染色浴比1:20~1:30,染色温度80℃,染色时间45 min,盐用量30 g/L.该工艺下散棉有较好的得色效果.  相似文献   

19.
劳华昌 《印染》2005,31(6):23-24
通过分析迷彩涂料印花产品的特性以及具体的质量指标要求,分别从印花和染色两方面进行小试,确立了大车生产工艺路线。选择分散/还原染料染色后进行磨毛,再涂料印花,可获得手感柔软、牢度优异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染整用酶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现状(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酶制剂的发展、作用原理和催化机理作了详细阐述,并介绍了通过基因工程和DNA编码技术生产新的第三代酶制剂的情况.从原理上分析了酶在染整中的新应用领域,如酶洗涤、酶的还原染料隐色体氧化、漆酶的棉漂白和新果胶裂解酶的棉煮练与漂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