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20世纪20—30年代,武汉与广州、南京、上海等 大城市皆编制了公园系统分项规划,处于中国近代风景园林及 城市规划发展的初创期。为研究武汉城市公园系统规划编制历 史及其主要技术方法,解读原始档案,并将指标、分类、布局 等技术内容与同时期国内外规划技术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发 现,武汉规划者熟知20世纪初英、美及日本的公园系统规划 模型,在编制规划方案过程中,他们辨识并借鉴了源于美国及 日本的理论与技术,根据城市现状、发展阶段及市民实际需 要,将一些指标、技术原则加以更改,制定出适应武汉的城市 公园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各类城市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对城市公园系统综合质量的科学评价关系着城市开放空间品质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水平的进步。以Park Score指数为例,对美国城市公园综合评价系统的建设过程、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系统介绍和特征评述,总结分析其在城市规划实践和研究中的应用,提出我国应完善城市空间数据库建设、引入以人为本的评价指标和加强指标体系建立过程的有效性等建议措施,旨在为我国城市公园综合评价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公园系统规划的传播与发展体现了跨国都市主义的理念,它跨越政治边界激发了国际接触,同时也促进了在不同国家对自然的个性表达。论文梳理公园系统规划的理论缘起、实践探索,探析我国城市对欧美模式有选择性、多样化的借鉴与转译,揭示公园系统规划中跨国都市主义、本土地域主义等理念,重新认识公园系统的多重价值,以期为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是建设在密歇根湖沿岸的线性公园系统,是芝加哥成为"花园城市"的重要基石,也是城市滨水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典范。对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研究,能够为中国城市公园及滨水绿地系统的建设提供较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的梳理,将湖滨公园系统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萌芽时期、建设初期、全面发展时期以及更新优化4个阶段,并对比分析了各历史时期的建设思想、相关法规、主要特点及核心公园的建设情况,进而总结对中国城市滨水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建设的一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5.
夏欣  阴帅可  高翅 《中国园林》2022,38(1):46-51
"公园"是伴随着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剧而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尺度的公园系统。梳理了近代重要都会武汉的早期市政规划成果中有关公园的具体内容。从市政建设视角,考察中国早期公园系统规划的变迁历程和内在特质,展现近代精英阶层理性吸收西方先进经验、深刻联系本土现实、以民族主义的市政规划等物质空间改造进行社会改良的积极尝试;揭示了"公园"产生与"城市化"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以及本土特色的公园系统规划的生成机制和深远影响;尝试从溯源角度解析其对当前我国公园城市建设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徐洁  洪杰 《城乡建设》2012,(11):32-34
在城市各类防灾系统中,公园绿地作为重要的城市开敞空间和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既能为人们提供自然游憩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又在避难疏散、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苏州桐泾公园防灾规划为实例,从防灾公园的概念和作用入手,重点探讨了城市公园绿地综合防灾规划的原则和要点,为城市公园绿地综合防灾规划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骏 《室内设计》2017,(5):90-95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营建水平的高低将直接 影响城市的品质。巴黎是为人们所熟知的 具有高质量公共空间的城市,其城市公园的 营建经验值得借鉴。贝西公园是巴黎19 9 0 年代新建的大型城市公园之一,该公园的建 设对巴黎东部城区的活力复苏起到了关键 性的作用。本文在介绍公园历史和概况的 基础上,分析了贝西公园规划设计的思想 及具体手法,通过对我国开放式城市公园 规划设计的反思,总结了贝西公园对我国城 市公园建设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阿姆斯特丹从13世纪阿姆斯特尔河口的小渔村逐渐发展为国际大都市,其完善独特的公园系统随之形成。从19世纪的城市公园建设,到20世纪的贝尔拉赫规划、全面扩展计划,再到现当代区域发展视野下的紧凑型城市空间战略、兰斯塔德"绿心"规划、港区规划及城市防洪体系的升级等,阿姆斯特丹的公园系统一直是其城市发展综合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图2)。  相似文献   

9.
美国城市公园系统的形成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浩 《华中建筑》2008,26(11):167-171
该文回顾了美国城市公园系统产生的背景、近代公园的兴起、公园系统的形成过程、公园路和绿道的发展变化,并分析了其特点:最早建立公园法规、通过债券募集资金、公园系统建设与城市化同步、绿道发达且系统性强等.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开始日本国土交通省倡议各地编制城市公园设施寿命延长规划,应对日本20世纪城市建设高峰时期建设的公园设施集中老化到期的问题。该规划将公园视为社会资产,谋求公园功能的长久维持与管理维护成本的长期控制。介绍了该规划的理念与方法,重点说明了生命周期成本(LCC)理念在该规划中的运用,为中国城市公园建设高速发展后期的公园精细化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国标编制相关的城市公园绿地主要规划 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网络分析的山地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华  高骆秋 《中国园林》2012,28(5):47-50
空间可达性是影响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以及服务效能评价的重要因素.基于网络分析法原理和GIS技术平台,将道路抽象为线,建立城市道路拓扑网络,以公园入口作为网络分析的源点.以山地城市——重庆市万州区为例,从城市空间形态、总体布局与行政分区方面研究了城市公园的空间可达性和服务状况,总结出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城市公园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日本近代城市公园绿地历史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许浩 《中国园林》2002,18(3):57-60
城市公园绿地制度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本论文主要考察日本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了其公园绿地体系的特征。从历史上看,日本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有全国统一的配置标准,重视防灾功能,都市公园以小公园为主。本文最后讨论了日本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对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方舟  刘骏 《园林》2021,(3):55-62
以重庆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为例,选取31个社区公园和临近的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路径测算及可视化分析,将步行可达性程度归为高中低3类,并利用地图分类叠加法,从可达性空间分布、路网条件、用地分布3个维度,总结老城区社区公园分布特征,梳理主要现存问题,提出老城区社区公园的布局优化策略,在有限用地范围内寻找可用地块以构建社区公园,如,合理改建条件优越的防护绿地;系统性规划周边零散绿地形成"口袋社区公园";构建山地景观步道串联居住区与公园等。以期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能为老城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与公园绿地公平有效配置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文化消费场景已经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在 “公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的关系 值得关注。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成都主城为例,分析文化消 费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类城市公园在文化消费空间集 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商业、交通和公园等因素会对其空间 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城市公园是其空间集聚的重要因 素,不同类型公园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分异。在城市北部,处 于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公园呈现出对文化消费空间的不稳定影 响;在城市南部,新建的综合公园更能吸引文化消费空间。结 果所揭示的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城市建 设趋向多元的表现,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休闲活动对城市绿地景 观的空间倾向性,对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玲玲  刘滨谊 《园林》2020,(4):82-89
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考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对自然系统的保护,特别是对自然水循环的很好处理。本文以苏州太湖园博园为研究对象,在营造园林景观的同时,将海绵技术运用到绿地景观的建设中,打造了江苏省首个"海绵型郊野公园"试点工程,不仅满足造园功能需求,也展示了海绵城市理念与建设成效。通过对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及现状研究,针对园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阐述海绵城市具体的技术设计及应用,希望能将海绵城市理念及技术,运用到绿地建设中,更好地与城市景观融合在一起,也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游览型公园持续发展提供价值性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积极应对现阶段的城市转型发展趋势,解决"城市病"等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城市双修"的概念,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内的老旧空间则成了实践"城市双修"理念的重要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公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将城市修补理论应用于老公园改造中十分必要。对上海3个老公园(昆山公园、凉城公园和世纪大道沿街植物园)的改造实践进行了研究。老公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设施陈旧、绿化缺乏养护管理、功能布局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道路布局不合理且状况不良、空间开放性差和文化精神内涵丧失。针对上述问题,利用城市修补理论,总结了多种改造措施,包括修缮基础设施、提升绿化环境、完善道路结构、整合功能空间、增强开放性以及丰富精神文化内涵。最后对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Z4)
Research background,significance,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 methods of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urban parks were elaborated.This paper took green space planning of Xishan Park in Qianxi City for example,explored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heories in green space planning of urban park.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的避灾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随着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和相关规划研究的展开,出现了一些与城市绿地防灾避灾功能相关的定义、概念,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或共识。对城市避灾绿地从概念、规划定位、选址要求、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应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高度评价城市绿地的避灾能力,并对避灾绿地服务半径的合理确定、建设时限、容量计算等问题提出了见解,力图从新的角度审视、指导今后公园的改造和建设,真正实现公园平时与灾时的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20.
马婕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4):69-74
行为模拟是对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方案未来实际使用情况的预期和研判,也是辅助方案优化调整的关键步骤。采用集群智能方法及其微粒群算法,从微观视角模拟使用人群的漫游行为,并随着模拟过程的推进观察使用者的动态活动轨迹与分布特征,及时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空间句法分析,通过调整局部道路结构,改变待优化区域与邻近人流密集区域之间拓扑深度的方式,实现方案优化设计,从而形成自下而上行为模拟与自上而下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案优化思路。以期为提高城市公园利用效率、建设优质的景观空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