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文兵  田高明 《广州化工》2012,40(9):126-128
采用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磁性Fe3O4纳米粒子及核壳型Fe3O4@SiO2复合微球,利用红外光谱(FTIR)技术测定了微球表面基团,证明了SiO2确实在Fe3O4纳米粒子的表面形成了包覆层。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利用激光粒度仪测量的微球粒径为指标,考察TEOS与磁性微球的体积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乙醇浓度四因素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TEOS与磁性微球的体积比为2、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 h,乙醇浓度为80%是制备大粒径Fe3O4@SiO2磁性复合微球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以液相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磁性Fe3O4粒子的工艺,研究了反应搅拌速度、n(Fe3+)/n(Fe2+)的比例、pH值和熟化温度对制备纳米Fe3O4粒子的影响,并利用透射电镜表征观察Fe3O4纳米粒子的形貌。研究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制备纳米级Fe3O4颗粒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n(Fe3+)/n(Fe2+)为1.8∶1(摩尔比),熟化温度70℃,熟化时间30 min,以氨水作沉淀剂最佳pH值是9左右,可制得纯度较高,粒径小于10 nmFe3O4磁性粒子。  相似文献   

3.
杜雪岩  马芬  李芳  徐凯  史世毅 《应用化工》2011,40(3):373-375
采用多元醇还原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6.0 nm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以此磁性纳米粒子为核,在OP-10/正丁醇/环己烷/浓氨水反向微乳体系中制备出Fe3O4/TiO2磁性纳米复合粒子,通过XRD,TEM,VSM对复合粒子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微乳液法能够制备出Fe3O4/TiO2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并且包覆后比饱和磁化强度有所下降,但矫顽力仍趋近于0,显示超顺磁性。  相似文献   

4.
强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邹涛  郭灿雄  段雪  张密林 《精细化工》2002,19(12):707-710
采用共沉淀法在无N2气保护下制备了比饱和磁化强度达到75 9emu g的强磁性Fe3O4纳米粒子。在用NaOH溶液沉淀Fe3+和Fe2+混合溶液的过程中,考察了n(Fe2+)∶n(Fe3+)、晶化时间、晶化温度、总铁浓度和NaOH溶液浓度等条件对Fe3O4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及磁性的影响。当n(Fe2+)∶n(Fe3+)=5 5∶1 0,晶化时间为2h,晶化温度为50℃时,Fe3O4纳米粒子磁性最佳。所制得的Fe3O4粒子为结晶完整、具有较高纯度和粒径分布均匀的立方体形纳米颗粒;其相变温度随着Fe3O4纳米粒子粒径的减小而降低。Fe3O4纳米粒子的等电点约为pH=7 2。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热分解法及共沉淀油酸同步修饰法制备了2种可以在油相稳定分散的Fe3O4纳米粒子,并对热分解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热分解温度、熟化时间对颗粒粒径、形貌及磁性能的影响。通过TEM、VSM和FTIR等表征手段对2种方法制备的Fe3O4纳米粒子的油相分散稳定性、颗粒形貌及粒径、比饱和磁化强度及表面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热分解法制备的Fe3O4纳米粒子表现出更好的油相分散稳定性,共沉淀油酸同步修饰法制备的Fe3O4纳米粒子则表现出更好的磁响应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元醇还原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6.0 nm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以此磁性纳米粒子为核,在OP-10/正丁醇/环己烷/浓氨水反向微乳体系中制备出Fe3O4/TiO2磁性纳米复合粒子,通过XRD,TEM,VSM对复合粒子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微乳液法能够制备出Fe3O4/TiO2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并且包覆后比饱和磁化强度有所下降,但矫顽力仍趋近于0,显示超顺磁性。  相似文献   

7.
微波水热法制备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讨论了[Fe3 ]/[Fe2 ]、晶化温度、晶化时间、pH值4因素对平均粒度大小的影响,探索Fe3O4纳米粒子的最佳制备条件,在该基础上采用油酸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利用XRD、FT-IR、TEM和VSM对Fe3O4纳米粒子的结构、形貌、磁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纳米Fe3O4粒子为粒度均匀的球形,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平均粒径约8 nm;该产物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61.8 emu/g。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均匀分散于醇/水体系中的Fe2O3/SiO2微纳米复合粒子。通过色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分析、酸溶率测试等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浓度、硅/铁质量比等工艺因素对包膜效果和色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为30℃,催化剂氨水的浓度为0.75mol/L,硅铁质量比为0.265∶1,反应时间为6h。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可以得到SiO2膜均匀致密包覆的氧化铁红颗粒,其色度值均得到提升;Fe2O3/SiO2复合粒子置于稀盐酸56h后,Fe3+析出量仅为0.08%。并分析了包覆过程中静电作用和化学键作用机理,证实包覆形态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FeSO4·7H2O和FeCl3·6H2O为原料,NH3·H2O作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颗粒,利用IR(红外光谱)、XRD(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对割得的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Fe3O4粒子粒径较细,且粒径分布较窄。据此找出制备纳米Fe3O4粒子的最佳实验条件为:铁盐溶液浓度为0.5mol/L,沉淀剂溶液浓度为0.2mol/L,Fe^2+:Fe^3+:OH^-=1.00:1.00:6.00,反应温度为30℃。制备纳米Fe3O4粒子粒径在10-20mm,且分散性较好;通过XRD谱图可以得出产物为具有立方晶系的纳米Fe3O4粒子。  相似文献   

10.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核壳SiO2/Fe3O4复合纳米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正已醇/环己烷/水反相微乳体系中,以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为种子,采用碱催化正硅酸已酯(TEOS)水解、缩合,制各了核壳结构的SiO2/Fe3O4复合纳米粒子.研究了Fe3O4的质量浓度、水含量ω0(水与Triton X-100的摩尔比)、NH4OH及TEOS的质量浓度对SiO2/Fe3O4复合粒子的影响.结果表明:Fe3O4的质量浓度影响SiO2/Fe3O4复合粒子的内核数目和形貌;ω0和NH4OH的质量浓度是控制SiO2在Fe3O4粒子表面异相生长的主要因素;随着TEOS的质量浓度的增加,SiO2壳层增厚,SiO2/Fe3O4复合粒子形貌更均匀,饱和磁化强度下降,矫顽力保持不变,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对聚酰胺(PA)粘合剂/聚乙烯(PE)三层复合膜的再生技术研究情况。运用正交设计实验方法进行了配方选择,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选出的最佳配方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加工性能,膜的综合力学性能良好,还通过偏光显微镜对体系进行了形态分析,证实了加相容剂的体系分散更均匀,分散相颗粒尺寸变小,增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PP/PBT/PP-MAH共混纤维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向新 《合成纤维》2000,29(3):9-11
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法和扫描电镜等实验手段,对PP/PBT/PP-MAH共混体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由于PP/MAH接枝物的加入,在PP相和PBT相之间形成了一个连接相,从而使共混体的相容性得到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3.
合成碳酸二甲酯PdCl2-CuCl2-KOAc/AC催化剂失活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淑芳  崔咏梅  赵新强  王延吉 《化工学报》2004,55(12):2008-2014
对气相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PdCl2-CuCl2-KOAc/AC催化剂失活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氯的流失,使催化剂表面Cu2+/Cu+与Pd2+/Pd0比例发生变化,这是影响催化剂稳定性、造成催化剂可逆失活的一个重要因素.钯组分的流失、催化剂表面积炭和金属颗粒聚集等因素则直接造成了催化剂的不可逆失活.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降低反应温度、提高反应压力和进料中氧气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原料中配入一定浓度的含氯有机物作为补氯剂,可有效延长催化剂的寿命,当反应压力为0.3 MPa,补氯剂浓度为5%(体积分数)时,反应150 h后催化剂活性仍可稳定在700~750 g•L-1•h-1.  相似文献   

14.
PP三元填充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HDPE、LLDPE、PS、氯化聚乙烯(CPE)和丙烯酸酯类共聚物(ACR)等6种聚合物分别组成的PP/滑石粉/聚合物三元填充共混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拉伸弹性模量、球压痕硬度、成型收缩率及熔体流动速率等性能。结果表明:EVA、CPE和PS对PP/滑石粉二元填充体系的改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针对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共混体系相容性差的缺点,采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C)作增容剂对其进行改性。研究了E/VAC对PC/PBT共混体系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E/VAC可以提高PC/PBT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当E/VAC含量为2%时共混体系的综合性能较好。试验还发现加入E/VAC后PC/PBT共混体系有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模压发泡工艺研究了PVC/LDPE/EVA共混物的发泡体系,主要讨论了工艺条件、组分及用量等对发泡体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泡孔结构的特点,制得泡沫微孔塑料的容重为0.2~0.24kg/m~3,性能良好,可用作鞋类和包装材料。  相似文献   

17.
(EOXPOYEOX)型嵌段共聚物反胶团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 (EOXPOYEOX)型嵌段共聚物有机溶液的水增溶实验研究 ,探讨了溶剂、聚合物结构、离子强度和温度对增溶水量及临界胶团浓度 (CMC)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正辛醇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嵌段共聚物 /对二甲苯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 (Wo ,max) ,而且也增大了体系的CMC值 .lg(1/cmc)随聚合物分子单边EO数X增大而线性递增 ,表明亲水基EO的内聚能变在胶团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研究范围内 ,溶液离子强度小于 1时 ,对反胶团的增溶作用有利 ,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胶束粒径 .反胶团临界浓度的自然对数lnXCMC与温度T成线性关系 .胶团化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 ,并且是一个混乱度降低的熵减过  相似文献   

18.
分别采用CPE、ABS、PPgMA、PPgPAA和低分子量反应性化合物作相容剂来改善HPVC/PP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果表明:用它们作相容剂可以提高HPVC/PP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改变其形态结构,减小分散相尺寸,改善相容性。其中CPE是最佳相容剂。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We give general and concrete conditions in terms of the coefficient (stochastic) process {At} so that the (doubly) stochastic difference equation Xt= AtXt-1t has a second-order strictly stationary solution. It turns out that by choosing {At} and the "innovation" process {εt} properly, a host of stationary processes with non-Gaussian marginals and long-range dependence can be generated using this difference equation. Examples of such nowGaussian marginals include exponential, mixed exponential, gamma, geometric, etc. When {At} is a binary time series, the conditional least-squares estimator of the parameters of this model is the same as those of the parameters of a Galton-Watson branching process with immigratio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