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信网络在Internet技术的推动下向支持动态的个性化电信业务的多业务电信网络发展,电信市场的开放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适应市场需要的可运营的电信业务,本文对基于IP基础设施的下一代电信网络的业务控制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对下一代电信网络控制结构的需求,描述了下一代电信业务的业务平面,提出了下一代电信业务交易平台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并对当前软交换技术的各种进展进行了对比,介绍了我们建立的基于下一代业务体系结构的软交换交易平台解决方案(STSB),提出了我们对今后网络业务控制体系结构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景  黄晓庆 《通信世界》2003,(26):50-50
IP技术、软交换技术和电信业务体系结构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电信业的发展。特别是应用使能的IP多媒体域软交换应用,已经展示了软交换巨大的业务潜力。但是,这些软交换技术都是以面向特定应用的产品形式出现的。从电信运营商业务开发的生命周期来看,需要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业务驱动的软交换平台来支持业务的定义、协议的选择、接入/互联的控制、业务控制、应用控制和网络控制以及对业务和网络能力进行管理。本介绍了UT斯达康公司对软交换在下一代网络中作用的理解,通过可对申信市场的演变和软交换发展历史的分  相似文献   

3.
软交换和PadavAPI技术是实现下一代网络业务提供方式的关键技术。分析现有传统智能网的缺陷和业务提供方式的缺陷,在下一代网络分层结构的基础上讨论了软交换设备和Paday网关的体系结构,阐述了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最后给出采用软交换和parhy网关体系结构实现的一个应用控制流程实例。  相似文献   

4.
杨景  黄小庆 《世界电信》2003,16(1):46-48
最初的软交换技术在电信领域的商业化应用为VoIP长途电话业务,即C4替代。接着,C5替代和应用使能软交换系统受到关注。前者由于承载和业务开放性方面的限制、业务集成困难和端到端QoS的困难而停滞不前;相比之下,后者却受到了许多中小企业的欢迎。在应用使能软交换的基础上,UT斯达康公司倡导业务使能交换技术,其核心为电信业务网络技术,适用于基于IP的下一代宽带固定多媒体网络和第三代移动多媒体网络。  相似文献   

5.
杨景  黄晓庆 《通信世界》2003,(27):30-30
我们已经看到,软交换技术支持的电信业务能力一直在不断发展,开发新的电信业务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事实上,业务能力是电信运营商或是电信用户关心的基本问题,而不是实现这种业务的具体的技术和体系结构。选择何种技术和结构,则是电信运营商依据自有的资源做出的选择。因此,业务驱动的软交换平台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取合适的技术和结构实现所需的业务。我们把实现电信业务中涉及的要素称为业务管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和软交换技术在下一代网络中的应用,以及下一代网络中增值业务的两种实现方法,与智能网互通提供增值业务及利用应用服务器提供增值业务,下一代网络中可实现的增值业务包括:基于IP的多媒体业务,利用API开发的增值业务,IP呼叫中心及E-COntent业务等。  相似文献   

7.
杨景  黄小庆 《世界电信》2003,16(10):29-35,38
IP技术、软交换技术和电信业务体系结构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电信业的发展。特别是应用使能的IP多媒体域软交换应用,已经展示了软交换巨大的业务潜力。但是,这些软交换技术都是以面向特定应用的产品形式出现的。从电信运营商业务开发的生命周期来看,需要一个动态  相似文献   

8.
最初的软交换技术在电信领域的商业化应用为VoIP长途电话业务,即C4替代.接着,C5替代和应用使能软交换系统受到关注.前者由于承载和业务开放性方面的限制、业务集成困难和端到端QoS的困难而停滞不前;相比之下,后者却受到了许多中小企业的欢迎.在应用使能软交换的基础上,UT斯达康公司倡导业务使能交换技术,其核心为电信业务网络技术,适用于基于IP的下一代宽带固定多媒体网络和第三代移动多媒体网络.  相似文献   

9.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饶翔  张顺颐 《电信科学》2001,17(8):17-20
软交换的出现是传统电信话音网络走向开放体系架构的发展结果。它在下一代网络的呼叫与控制中将起到核心作用。本文介绍了软交换技术的产生背景,分析了基于软交换的开放网络体系结构,把软交换网络与传统电信网络进行了比较,指出软交换将在下一代网络的演进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最初的软交换技术在电信领域的商业化应用为VoIP长途电话业务,即C4替代。接着,C5替代和应用使能软交换系统受到关注。前者由于承载和业务开放性方面的限制、业务集成困难和端到端QoS的困难而停滞不前;相比之下,后者却受到了许多中小企业的欢迎。在应用使能软交换的基础上,UT斯达康公司倡导业务使能交换技术,其核心为电信业务网络技术,适用于基于IP的下一代宽带固定多媒体网络和第三代移动多媒体网络。  相似文献   

11.
IP电信网中的业务体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下一代IP电信网业务结构的基本要求,通过与传统智能网的比较,分析了基于API的开放式业务结构的技术特点,并详细介绍了软交换网络的业务体系结构和3G网络的OSA,Parlay业务结构,最后简要说明了智能终端的业务接口,指出其进一步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概要分析当前有关下一代网络的共识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IP电信网相关技术的概念与相互关系,阐述了VoIP技术,软交换技术在IP电信网中的作用,给出了IP电信网的业务模型和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黄锡斌 《电子质量》2012,(1):51-53,55
呼叫中心已经在国内的电信、银行、保险、电力、快递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市场热点,企业级呼叫中心建设需求呈现放量增长态势,其技术发展也非常迅速。该文以浙江电信10000号客服平台和114号百平台为例,介绍了基于传统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的呼叫中心的整体架构和第四代基于软交换的呼叫中心技术架构,并对传统基于TDM的呼叫中心技术和第四代基于软交换的呼叫中心技术作简单的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李超  陈丹伟  李军 《电子工程师》2004,30(11):33-36
Parlay X是一套简单易懂、比之Parlay在更高层次抽象电信网络基本功能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它以Web Service的形式供IT应用开发者在开发的应用中调用电信网络功能.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对运营商来说,如何以更小的成本快速开发和部署新业务成了当务之急.文中介绍了Parlay X体系结构模型,着重提出了基于Parlay X的电信增值业务过渡模型,并对短信业务的开发流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软交换与电信运营业的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山枝 《电信科学》2002,18(12):10-13
本文首先从非技术角度分析了软交换产生和应用的背景,即从计算机行业的产业价值链变革进行类比分析,指出软交换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通信技术,其实现的是电信业从“垂直集成、封闭和私有”到“柄向合作、开放和标准”的深层变革,顺应了电信业开放、引入竞争和电信业务价值链再造的市场化趋势。进而分析指出:软交换为电信运营商快速开展和部署新业务、增加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市场战略等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市场机会和空间。  相似文献   

16.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业务体系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灵活提供业务的角度,在分析传统业务体系结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介绍了移动代理的技术特征,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移动代理技术构建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业务提供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7.
杨景 《电信科学》2004,20(9):32-36
国际电联(ITU-T)已经提出了下一代IP电信网(NGN)的主要需求和技术特征,由运营商网络通过开放接人网络向用户提供业务接口是满足这些需求和技术特征的重要条件。本文基于ITU-T定义的NGN技术特征,提出了开放接人环境下运营商网络一用户接口(UNI)的结构和主要功能。这个接口在传输、承载、会话、业务和应用各个层次上提供的开放接人、网络会聚、业务会聚能力,对于保证网络和业务的开放性、网络和业务资源的可管理和可运营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运营商如何以更小的成本快速开发和部署新业务成了当务之急。介绍了ParlayX体系结构,并重点提出了基于ParlayX的电信增值业务过渡模型,最后对短信业务的开发流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网络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以软交换设备为核心,能够提供话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综合业务,采用开放、标准的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务的下一代网络(NGN)应运而生,且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通过对NGN业务演进策略的分析得出NGN业务架构应满足的性能要求,然后根据现有的各项NGN业务技术构建了NGN业务架构,实现了传统电信业务和Internet业务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如何利用宽带IP城域网快速地向用户提供现有的业务已成为每一个电信运营商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建设智能宽带IP城域网的思想,将智能网业务与因特网业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提供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设宽带本地电话网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城域网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