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分析了CAD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影响,介绍了机械制图的教学现状,机械制图与CAD的关系及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械制图的联合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械制图教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分析了三维CAD/CAM技术的发展引起的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变革及其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影响,介绍了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制图教室研究及实践,根据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强调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空间思维能力,形体构形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工程制图)是高等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随着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遍及各行各业。在工程设计中从手工设计、绘图转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绘图(CAG)。CAD技术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科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的硬件和软件成果,大大提高了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绘图工作质量和效率。以Auto CAD绘图软件为代表的普及型软件已经被工程设计人员广泛采用,并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图方法。为了适应这一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面向未来的跨世纪工程设计人才和社会急需的“能力型”人才,我们把计算机辅助设计内容引人传统的工程制图课,促进了工程图学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机械CAD与机械制图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机械产品的设计质量,从而使得机械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本文简要论述了机械CAD技术与机械制图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三维CAD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机械学科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设计与绘图教学模式和手段已不适应现有的要求.介绍了机械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基于三维的CAD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设置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CAD培训课程,教学内容和机械学科的课程设置相关联,循序渐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建立基于三维的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CAD技术的发展,三维图形已由过去的辅助作用,迅速扩大到现在贯穿于设计和生产的全过程。针对当前三维CAD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对CAD建模技术和建模方法作了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根据三维构思中形态设计的原理,探讨了将构成理论与三维CAD应用相结合,利用三维CAD系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要综合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与CAD三维建模的方法,并通过实例将设计的理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舒宏  高菲  陈霞 《工程图学学报》2012,33(1):103-106,67
针对机械类多学时传统制图教学中如何融入三维CAD教学的问题,分析了其融入的形式和特点,归纳了工程图表达中与投影相悖的表示法,提出分两步走的方法:首先以传统制图内容与三维CAD相互支撑的融合式教学,然后以三维CAD为主线的独立式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上,可通过Inventor三维建模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图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构型能力,以适应现代设计和制造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 对CAD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剖析了CAD技术的优劣势,最终阐述了CAD技术给设计带来的变革,但它无法代替工程师的设计思维,只是工程设计的一款好工具。工程设计应以设计为本,利用好CAD的长处,万不能为CADN奴役。  相似文献   

9.
突出"设计"和"三维"的观点改革工程图学教学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工程设计现在已发展到全数字化阶段,能使设计、制造一体化过程得以实现的核心是三维几何模型,二维投影图已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工程图学课程进行改革,新的现代工程设计图形学(MEDG)课程体系,突出“三维”和“设计”两个重点,本文论述了教改的新思想,阐述了将画法几何、计算机图形学和机械制图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工程图形学课程的特点,并且还详细介绍了教改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0.
康兰 《工程图学学报》2007,28(6):152-156
随着三维CAD软件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传统工程图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工程图学学科已与工程设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此新形势下,提出在工程图学的教学中,将CAI课件与三维CAD软件相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以设计为主线将各部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中启发学生从设计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三维标注技术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从二维手工绘图、CAD三维建模直到三维标注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三维标注技术的意义:摆脱二维束缚实现设计制造过程的三维化,以及实现基于主模型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探究了三维标注技术的实现原理。分析了标注技术推行过程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了解决思路。三维标注技术引领了产品设计制造一体化的趋势,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凌轩 《中国科技博览》2012,(25):285-286
介绍了利用OpenGL和Visualc++开发机械制图三维真实感交互式仿真软件的方法,研究了结合面向对象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的应用,实践表明所开发的三维图形仿真软件可为学生提供高真实感的模型演示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3.
国内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标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文中介绍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领域国内外相关标准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军用电子装备的研制特点,针对三维CAD数据集、三维建模、虚拟装配和数字样机等方面开展标准研究,通过该系列标准研究,总结和归纳了标准研究的一般方法,为该系列标准的发布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工程设计学报》刊登工程设计领域及其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论文;鼓励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学术界和工业界合作,追求学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工程设计学报》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设计理论和方法学、创新设计、并行设计、优化设计、评价与决策、结构静动态分析和设计、面向制造的设计、设计专家系统和智能工程、面向装配和维修的设计、CAD/CAPP/CAM一体化、摩擦学设计、多媒体设计方法和技术、可靠性设计、工业设计等各方面。内容新颖,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正《工程设计学报》刊登工程设计领域及其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论文;鼓励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学术界和工业界合作,追求学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工程设计学报》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设计理论和方法学、创新设计、并行设计、优化设计、评价与决策、结构静动态分析和设计、面向制造的设计、设计专家系统和智能工程、面向装配和维修的设计、CAD/CAPP/CAM一体化、摩擦学设计、多媒体设计方法和技术、可靠性设计、工业设计等各方面。内容新颖,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正《工程设计学报》刊登工程设计领域及其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论文;鼓励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学术界和工业界合作,追求学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工程设计学报》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设计理论和方法学、创新设计、并行设计、优化设计、评价与决策、结构静动态分析和设计、面向制造的设计、设计专家系统和智能工程、面向装配和维修的设计、CAD/CAPP/CAM-体化、摩擦学设计、多媒体设计方法和技术、可靠性设计、工业设计等各方面。内容新颖,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正《工程设计学报》刊登工程设计领域及其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论文;鼓励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学术界和工业界合作,追求学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工程设计学报》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设计理论和方法学、创新设计、并行设计、优化设计、评价与决策、结构静动态分析和设计、面向制造的设计、设计专家系统和智能工程、面向装配和维修的设计、CAD/CAPP/CAM一  相似文献   

18.
《机械制图与CAD》是高等工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目前高校《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传统教学方式桎梏了课程的有效教学。《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三维设计软件的推广普及,工程设计已由二维工程图设计向直接三维设计发展.以工程设计为主线,在工程图学教学中引入三维设计的方法与思想,培养学生利用三维设计技术进行设计和表达的能力,将是工程图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硅谷》2011,(13):113-114
<正>1引言在产品的开发和制造过程中,许多产品并非由CAD模型描述。设计和制造者面对的是实物样件,有时甚至可能连参考的图纸也没有,而客户还要求对样件进行优化改进。为了适应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将这些实物转化为CAD模型。使之能利用CAD/CAM、RPM、CIMS及PDM等先进技术进行处理或管理。逆向工程是通过各种测量手段及三维几何建模方法,对原有实物模型进行几何形状的反求,重新建立实物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从而实现产品模具的设计与制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