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转子副槽通风结构是发电机通风冷却系统中经常采用的一种通风结构,笔者针对采用副槽通风空冷发电机的转子副槽通风结构及风路走向,分别从转子本体和转子端部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以便了解副槽通风作为发电机通风系统中的一种通风方式所具有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2.
相较于传统变电站,新能源预装式变电站的通风散热要求更高。对新能源预装式变电站的通风散热要点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新能源预装式变电站的相关概念,然后阐述了新能源预装式变电站通风散热的重要性以及散热通风要点,包括变压室通风散热要点、地下电缆夹层通风散热要点、变电站配电装置通风散热要点、SVG室通风散热要点等,以期为类似领域人员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诱导通风系统以其无需通风管道、节能、节约投资、良好的通风换气等特点越来越引起重视,特别是智能型诱导通风.在对多家地下车库通风系统现状的调查,理解的基础上,就地下车库智能型诱导通风系统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智能型诱导通风系统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地下车库诱导通风系统的智能化设计,提出了地下车库智能型诱导通风系统的布置原则,最后探讨了其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氧气浓度差磁致通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超导磁体提供的强梯度磁场,可以驱动具有不同氧气浓度的空气之间产生流动而形成通风。为研究氧气浓度差磁致通风的本质和作用机理,文中对该通风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就具体的超导磁体系统作用下的圆管内磁致通风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需通风区与环境空气之间的氧气浓度差越大,超导磁体线圈电流密度越高,氧气浓度差磁致通风的流速就越高,通风效果越好。利用超导磁体驱动具有不同氧气浓度的空气之间产生通风是一种新型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5.
35kV变压器室通风系统选型与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长,变压器室日益突出的通风问题影响了变压器的正常运行。通过对影响变压器室温度的各项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应对变压器室温升和通风散热的方法,阐述了通风面积、通风量和通风方式的合理选择,并以天津市某35kV变电站变压器室为例进行通风设计改造,为变压器室的通风设计及通风设备的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赵辉 《供用电》2009,26(3):63-64,71
电力电缆隧道防火分区和通风分区设计的取值国内尚无专用规范。结合实际工况,介绍了城市电力电缆隧道防火分区和通风分区划分、通风分区通风量的计算,以及对合理的防火分区和通风分区设计取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对YJ53异步电机在不同通风结构下的通风能力进行分析计算,得出较好的通风结构设计方案;并对JF210E主副发电机进行了通风计算,验证了电机内导流板及斗式风扇等通风结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对YJ53异步电机在不同通风结构下的通风能力进行分析计算,得出较好的通风结构设计方案;并对JF210E主副发电机进行了通风计算,验证了电机内导流板及斗式风扇等通风结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五强溪水轮发电机通风系统的设计方案,通风及温升计算方法,转子支架入口尺寸的选择和转子磁轭环形风沟的选择。通风及温升试验结果表明,该通风系统选择合理,通风和温升计算方法实用准确,可大大提高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10.
凝露现象作为影响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因素之一,威胁着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在人工环境气候室内搭建了环网柜实验系统,记录了环网柜壳体全通风、半通风、不通风以及不同环境温湿度条件下,柜体内壁凝露形成时间。结果表明:当环境湿度不变时,在一定环境温度范围内,通风情况下的凝露时间比不通风时要长,且半通风时凝露时间最长,而当环境温度达到一定值时,通风反而会促进凝露形成;凝露时间随环境温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环境相对湿度越低,通风效果越好;存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以及通风面积,使得通风条件下的防凝露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一种基于自然通风原理的建筑通风窗智能控制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建筑自然通风原理,讨论了通风窗的驱动控制,并提出一种基于自然通风原理的楼宇智能通风窗控制系统,给出了构成要素,同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2.
火力发电厂主厂房自然通风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用工程设计方法确定的某火力发电厂主厂房自然通风系统的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指出在主厂房自然通风设计中,须考虑通风口两侧热压差的影响因素,即空气流动过程的阻力分布及厂房内空气温度场的分布,应对热压值进行必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13.
官燕玲  隋学敏  曹健 《热力发电》2004,33(12):21-24,20
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采用空气冷却器的火力发电厂主厂房(汽轮机房)多元通风流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冷却器与主厂房相距12m时,主厂房自然通风被破坏,通风及降温均达不到规范要求,必须辅以机械通风。计算结果显示,主厂房分别采用自然进风与机械排风相结合或机械进风与自然排风相结合的多元通风方式,均能达到通风降温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官燕玲 《热力发电》2005,34(6):15-18
应用CFD技术对某火电厂空气冷却器(空冷器)与主厂房之间不同间距时的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指出空冷器的运行会对主厂房的自然通风带来不利影响,其影响随着空冷器与主厂房水平间距的增加而减小,间距达到70rm时影响已很小。  相似文献   

15.
任导群  任彦  任健  桑静 《黑龙江电力》2009,31(2):157-160
阐述了火电厂大型机组主厂房天然采光结合自然通风特点、类型,以及设计原则、影响因素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清扬 《供用电》2008,25(6):24-26
环境友好型变电站的设计是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可再生能源)、绿化节能、自然通风等方面对上海现有变电站进行了经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节能举措.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基本原理.在讨论国内外BIPV相关政策与示范工程等现状的基础上,预测其市场前景及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分析了BIPV的研究热点和核心技术,指出光伏阵列的安装位置、遮挡因素、通风系统以及建筑空调系统综合设计是BIPV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智能楼宇用能灵活性调控策略。首先,根据楼宇蓄热特性,构建考虑楼宇内部不同制热区域的智能楼宇能耗预测模型,并将楼宇系统作为灵活可控单元集成到配电网中;然后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通过楼宇内部暖通空调系统在温度舒适度范围内对室温进行优化调节,实现楼宇系统的能耗灵活管理,降低楼宇运行成本;最后,在冬季制热场景下,对不同暖通空调控制方法下的楼宇集群进行优化调度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楼宇集群优化调度对于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保证温度舒适度的前提下可充分发掘智能楼宇的需求响应潜力,降低楼宇运行成本,同时可有效解决由可再生能源出力预测数据误差而导致的楼宇日前调控方案与实际运行场景偏差较大的问题,在预测不确定性环境下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energy harvesting techniques are being used in applications involving self-powered wireless networks of distributed sensors to monitor the condition of motors, turbines, pumps and gear boxes, in building automation, heating and ventilation control and for burglar alarms. Particular focus is given on piezoelectric (PZ) or electromagnetic (EM) systems for harvesting energy from regular vibrations.  相似文献   

20.
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 fields is a key issue from an environmental point of view as well as of the industrial, transportation, and residential fields. Half of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a building is a result of HVAC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In order to conserve energy in an HVAC system, a thermal load prediction model for a building is required. This paper proposes a hybrid modeling approach using a physical and just‐in‐time (JIT) model for the thermal load predictions for a building.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features and benefits such as (1) it is applicable to cases in which past operating data for load prediction model learning are poor; (2) it has a self‐checking function, which determines if the data‐driven load prediction and the physical‐based one are consistent at all times, so that it can determine if something is wrong in the load prediction procedure; (3) it has the ability to adjust the load prediction in real time against a sudden change in the model parameter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valuated using real operating data from an existing building, and the improvement in load prediction performance is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