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敢平 《现代矿业》2016,32(9):216-218
以首钢水厂铁矿为例,应用极限平衡法计算了边坡在采取锚固措施前后整体、局部的稳定性,分析了滑动面的剩余滑动力以及锚杆、锚索的承载力,对边坡的加固方式进行了优化对比,确定了框格梁、锚索、锚杆混合交叉的新型加固方式。计算结果表明:未采取加固措施前,边坡安全系数低于规范值,边坡局部、整体均处于不稳定状态,破坏模式主要以滑移破坏为主;采取锚固加固措施后,稳定性增强,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安全储备充足,边坡处于稳定状态,显示了新型加固方式的合理性、科学性,为以后类似边坡加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某大型露采钨矿边坡为例,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和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矿山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考虑采场边坡岩体由于结构面分布广泛且形态各异呈现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采用平面滑动破坏、楔形体破坏、圆弧形破坏和倾倒破坏4种评价方法分别建立了矿山高边坡的地质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岩体结构面的性质、分布及其与坡面的组合关系是露天采场边坡稳定的主要控制因素;露天采场边坡具有危岩崩塌、平面滑动、楔形体破坏、倾倒破坏和圆弧滑动破坏等多种失稳模式,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分区评价。研究成果可为露天矿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治理设计和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吉-茶高速公路某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并对切坡的加固与防护措施进行设计.首先,根据路堑坡的特点将其分为2个区段,分析了边坡变形的地质条件和边坡滑移模式,针对不同的滑移破坏类型提出相应的稳定性计算方法.然后,对该路堑边坡多个典型地质剖面,在天然工况和暴雨工况下进行稳定性计算,得出其安全系数.通过对比,表明该路堑边坡在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较低.对路堑边坡的一区段,采取清除危岩体、预应力锚杆、挡土墙及挂网喷射混凝土护坡等综合治理措施以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对于二区段,则主要采取土钉墙喷锚支护.结果表明,支护措施能够很好的保证两个区段的边坡稳定.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分析三峡库区巴东县官渡口太矶头白杨树湾人工高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地质调查、地质勘探成果对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边坡主要破坏模式为坡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破坏及掉块剥落等。针对该边坡的实际地质地形条件、稳定性状况、边坡破坏后的危害程度等,将整个工程治理区划分为三个区段,利用Slope/W程序对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结合该边坡的地质条件,确定了各区段具体的工程治理方案,最后,对加固后的边坡进行了稳定性验算,各项验算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5.
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可实现岩土体内部结构的可视化,三维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可实现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两者之间的集成将充分发挥GIS在空间数据操作上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实现基于力学原理的稳定性分析评价,能弥补GIS在边坡稳定性评价方面的不足。该文基于三维地质建模并针对三维Sarma法的不足,提出了将条柱间与底部滑动面采用不同的物理参数和不同时处于破坏状态的改进措施;基于GOCAD的边坡稳定分析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研究了采用Sarma法计算所需各种参数的获取方法,通过程序实现了三维地质模型向三维Sarma法的数据自动转换过程;针对金安桥水电站B2崩塌体,利用GOCAD软件建立了边坡地质体的三维地质模型,并采用Sarma法评价了堆积体边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分析不同的工况对边坡稳定的影响,从地质建模的角度为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曲江县温泉度假村K3号边坡岩体的变形破坏的地质模型分析,及边坡岩体稳定性相关计算,对边坡岩体作了稳定性评价,并给出了建议坡度值及相关系数,最后提出了对边坡处理的设计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宜兴市国道某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边坡模型,分析了滑坡治理前后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三种工况下,治理前边坡的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坡脚处,坡脚处于剪切破坏区域。坡顶处部分区域的水平位移较大,这是由于坡顶处于张拉破坏区域,出现了拉裂纹,导致坡顶出现了较大水平位移。加固后,坡顶和坡脚处水平位移显著下降,在三种工况下均未产生塑性变形和破坏。在采取加固措施后,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得到了提升,均大于1.15,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加固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矿山开采设计阶段露天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问题,对河南省大型露天灰岩矿边坡特征、边坡潜在滑动模式及滑动面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和强度折减法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灰岩矿露天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48~2.12,整体稳固性好,平面形破坏较圆弧形破坏稳定性系数偏大;强度折减临界破坏时近似为圆弧形破坏,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接近,与现场终了边坡稳定状态吻合。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评估边坡失稳后对滑动路径上建筑物及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程度,本文以郴州某滑坡为例,利用物质点法,分别模拟了天然和暴雨两种工况下该边坡在开挖后的大变形破坏机制,并计算了其滑动距离,并将结果与传统有限元分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开挖前,该边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失稳状态,而开挖后,该边坡在两种工况下都处于失稳状态;(2)开挖后该滑坡的滑动距离显著增大,在天然工况和暴雨工况下的滑动距离分别为20.11和24.12 m;(3)对比稳定性分析和大变形分析结果可知,开挖和降雨是该边坡失稳的两种主要因素,计算边坡失稳后的滑动距离可为评估其对滑动路径上建筑物的威胁程度提供理论参考,对提高边坡安全性防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楔形体破坏是矿山边坡发生破坏的主要模式之一,对边坡中楔形体滑动进行分析。运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对矿山特定区域的边坡进行分析,通过理正岩土软件,计算其安全系数判断其稳定性。对不稳定地区提出合理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以确保矿山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安太堡露天矿东帮北部高陡边坡出现的蠕滑问题,简述了边坡的工程背景和滑坡现状,研究了蠕滑区滑坡的主要形成因素及滑动机理;通过滑坡前后边坡面的形态、后缘张拉裂缝以及剪出口的位置对滑移面进行预测;运用FLAC3D建立了边坡三维地质模型,并进行边坡的变形破坏分析,结合极限平衡分析软件Geo-slope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开展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变形破坏分为后缘切层滑动、坐落式顺层蠕滑、前缘底鼓滑动3个阶段;雨季降雨以及地下水是造成边坡滑坡的主要外在因素,边坡面顺倾、软弱夹层的存在是导致边坡蠕滑变形的内在因素;自然状态下边坡研究剖面1 180~1 240 m水平段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02,蠕滑区边坡稳定性为存在一定风险,需在该区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倾倒变形是中陡倾角岩质边坡中常见的一种破坏型式,结合玛尔水电站工程实例对倾倒变形体边坡的结构特征、变形破坏机制进行分析论证,并对变形体在蓄水前后不同工况、不同运行期的稳定性进行深入地分析、计算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不同运行期倾倒变形体边坡稳定性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南京市象山北侧滑坡现场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分析其形成条件及破坏模式,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边坡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分析其原因是边坡表层的粉质黏土(下蜀土)遇水膨胀,使滑坡抗剪强度降低,造成失稳。通过对该边坡进行锚杆加固处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边坡稳定系数增加,位移明显减小,边坡稳定性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南京市幕府山某山体滑坡问题,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法对边坡治理前后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在天然工况下边坡水平最大位移约9.57cm,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及地震工况下边坡水平最大位移明显增大,稳定性系数降低,且受暴雨影响更为明显,在暴雨工况下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采用削坡减载、锚杆加固以及布设截排水沟等措施对边坡进行治理加固,坡体位移得到有效控制,在天然、暴雨、地震工况下边坡稳定性系数分别提高至1.55,1.36,1.42,均超过设计安全系数,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达到了预期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三维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边坡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坡稳定性分析是确保建设场地及相关建筑物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计算出的边坡塑性区分布图和位移矢量图,判定出了滑动面的位置。然后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出边坡在天然条件下和锚杆支护条件下的安全系数,并与传统的极限平衡方法的计算结果作了比较分析,发现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比较接近,说明用三维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计算边坡的稳定性是可靠的,这为边坡工程的加固设计增加了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马钢新区土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确定该边坡整体上不稳定,根据坡顶张裂缝发育情况,推测该边坡可能发生圆弧型和平面型两种滑动破坏.根据土体力学强度室内试验结果有时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的实际,结合本边坡已经发生圆弧型滑动破坏的情况,基于现场量测结果和计算边坡安全系数的条分法,对边坡的土体力学强度参数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了反分析,最后,根据土体的强度参数的试验结果和反演结果对边坡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反演结果更为接近实际情况,可以作为加固方案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边坡工程地质模型是研究边坡破坏模式和稳定性计算的基础。说明了边坡工程地质模型的内容、露天矿层状边坡的基本工程地质模型、近水平岩层边坡的破坏模式。在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划分工程地质岩组,研究岩体结构和地下水影响,建立了某露天矿东南帮边坡的工程地质模型,分析了可能的破坏模式是圆弧滑动和圆弧-顺层滑动,对不同破坏模式下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评价了16#煤开采前后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治理滑坡的关键,以大沙坝水库左岸边坡工程为背景,简要介绍了影响红层边坡的稳定性因素,通过计算得到了2种工况下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9.
《煤矿安全》2016,(9):158-161
以乌海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实践为背景,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L型工作面不同开采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探讨了地下采区由里向外和由外向里不同开采推进顺序对边坡破坏的影响机制,得出:当从里向外开采时,边坡向地下采空区移动,对边坡稳定性有利;从外向里开采时,边坡向外侧临空面移动,加速边坡的滑动破坏,对边坡稳定不利。因此应采用由里向外推进的开采方案;同时根据该矿的实际工况设计了减载锚固的加固方法,减小滑坡破坏程度,保证工程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0.
边坡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露天金属矿山的安全开采,弓长岭露天矿何家采区北帮一直处于蠕动变形的非稳定状态,为分析该采区稳定性,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及边坡分区,并分析了北帮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平面型破坏。采用Slide软件在研究区域选取2个典型剖面进行了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剖面1—1’终了边坡在自然工况及地震工况条件下均处于欠稳定状态,边坡可发生台阶开裂、沉降、蠕动等变形破坏现象;剖面2—2’终了边坡在自然工况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为确保生产安全,需对欠稳定坡段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