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公共物品的主要具体形态,是输出公共服务的物质载体。提供系统、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是公共部门的重要职责。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出了公共物品的社会建构的本质,基于公共性、服务性和设施性3个属性特征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内涵进行了严格界定,并且以组织/区域为视角,对公共服务设施清单从社区、城市、农村、区域4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勾勒出以组织/区域为核心的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居民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趋向引起了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关注。本文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作为研究方向,界定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及均等化的内涵,提出了基于公平与效率相互协调的均等化空间布局原则,指出解决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一方面要构建基于农村发展水平以及农民实际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农村人口密度、公共设施服务半径等要素的考虑,将空间分析方法引入乡村规划中,调整与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最后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进行实践研究,希望能够对未来乡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起到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人口老龄化和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空间设施配置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有农村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文章研究主要以老年人村落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和适老化设计为主.通过对与老年人村落活动息息相关的村落中的交通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公共服务空间进行分析,总结老年人在村落公共空间使用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公共空间的布局优化、基础设施的适老化建设、服务空间的服务质量、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四个方面提出适老化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具有必然性,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乡村空间演变的过程。陕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居环境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口外流导致的宅基地闲置和耕地荒废现象普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居民点体系集约化整合需求迫切。论文以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为例,立足于丹凤县农村居民点体系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综合分析现阶段农村居民点体系集约化整合的主要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从等级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产业发展及建设引导四个方面提出丹凤县农村居民点体系集约化整合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适老运动环境出发,总结出流动型、聚集型和个体型3种老年群体常见的运动类型。基于老年群体在公园中运动过程的环境需求,提出景观要素与空间要素两大类共15项适老需求。以重庆市5个城市公园为例,运用Kano模型,提出基本型、期望型、兴奋型和无所谓型4种需求类型,结合"Better-Worse"数据聚类统计法,分析检验不同运动环境中15项适老需求在4种需求类型中的聚类情况和影响程度。聚类结果显示:公园老年群体运动环境的基本型需求为舒适性、安全性、均等性、专属性和养护性;期望型需求为景观吸引力、亲近性、空间可达性和足够性;兴奋型需求为景观特色性、空间服务性;景观多样性和连续性对运动环境需求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日渐完善,但仍广泛存在设施闲置现象.文章以杭州市"近郊村"双桥村为例,对村域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展开调查,梳理典型闲置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与类型;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抽取区位、可达性、建筑功能等指标,从建筑环境和建筑单体两个维度构建闲置公共服务设施评价体系.尔后,文章对村域内闲置设施和同等功能的非闲置设施进行评价和比对,通过分析两类设施的特征,挖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闲置的原因,为农村闲置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整合、空间重组以及资源统筹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二十道街—太古街—景阳街—大新街—北新街围合部分为研究区域,对与老年人需求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的POI信息进行提取,并采用核密度分析法与空间句法分析法,探讨街区空间形态与公共服务设施可步行性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万敏  申雪璟  赵军 《华中建筑》2011,29(6):112-115
城市旅游集聚区对城市空间、功能、产业具有创新意义,但学术界的认识还不足。文章从区位特点、空间形态、资源特征等三方面对其进行分类,认为城市旅游港即是以旅游集散功能为主导的城市旅游集聚区。该类集聚区具有:①带来人气;②赋予城市旅游核心地位;③给予城市更多机遇;④使城市成为旅游组织与管理中心等4个方面的特点。结合旅游集散功能具有的①交通性、②时限性、③组织性、④聚集性等4个特征,阐述了利川市城市旅游港规划设计中发挥旅游集散优势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大量农村的“撤村并居”和农民上楼,“村改居”社区迅速增加并成为日益重要的城市新单元.选取在“村改居”社区建设模式和上楼农民安置方式上各具特点的山东省德州市、江苏省南通市和重庆市为调查对象,对31个“村改居”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此类社区的空间特征和居民评价.调查发现,从空间和人口特征来看,“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大、公共空间需求高、居民家庭规模较小.在空间使用评价方面,居民认为合理选址和齐全配套比较重要,而不少“村改居”社区存在生产困难度大和部分公共设施配置不当的问题.基于上述调查发现,该研究对“村改居”社区的选址、公共服务配套、公共空间规划和房型设计提出了设计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圈作为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手段已经在城市中被广泛应用,但目前自上而下进行乡村生活圈规划的方法在圈层划分和范围界定方面过于武断,存在忽略村民的时空间行为规律、难以落地和缺乏可实施性的问题,亟需自下而上的乡村生活圈空间识别和模式剖析方法。研究以张公垡村为案例,采用GPS数据采集法和问卷调查法自下而上的对乡村生活圈空间范围进行识别,并通过“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进一步剖析其空间模式,最后尝试提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北京市周边乡村生活圈空间范围由村庄向市郊辐射拓展具有明显方向性,空间模式由基本生活圈、扩展需求圈、高级需求圈和替代需求圈四圈层构成,规划策略一方面需要基于圈层进行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层级配置,从而强化圈层差异性需求的空间匹配,另一方面需要优化各圈层获取空间设施的道路系统和交通系统以强化时间匹配。  相似文献   

11.
从对老年人群体的影响分析,应对极端身心机能衰退是老年人最为突出的需求但也只是小部分人的问题;延缓慢性病和意外造成的身心机能衰退是大多数人的普遍需求;克服持续社会关系萎缩则是几乎所有老年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结合两种个体老化理论和环境老年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了在熟悉的环境中度过老年(原居安老)不但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也能从需求角度缓解老年人的身心机能衰退与社会关系萎缩;并通过延缓个体老化、促进代际和谐与节省公共财政等三方面创造社会价值.为帮助老年人实现原居安老并缓解当前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空间与需求脱节问题,有必要在社区中落实空间措施.以克服现实中存在的空间获取困难、规范限制与邻避综合症等困难为目标,提出社区复合养老设施的理想化模型,并由国家政策和实验性项目证实了其模式可行性.最后通过对上海市四平路社区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小区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养老服务功能转化有助于解决“原居安老”空间供应难题.  相似文献   

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满足常住人口对公共物品基本需求,核心在于合理配置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以及外来人口市民化过程。文章主要介绍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溯源、内涵及分类,评价研究特别是基础教育设施配置评价领域的进展,探讨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为目标,建议从空间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入手构建基础教育设施配置均衡化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战略对传统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出了空间、功能、结构、层次及运营等一系列新要求。较之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不但经济需要优化升级,而且公共服务设施也亟待持续完善。文章以安徽省界首市为例,对安徽省正在推行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规划的技术思路与规划要点进行探究,针对总量不足、空间分布失衡、统筹利用水平较低和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四个方面问题,认为需妥善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空间与需求、用地与功能、政府与市场四组关系,进而提出梳理结构、分类布置,扩大供给、突出特色,集约资源、加强整合,拓展渠道、提高效能四大对策,自上而下统筹引领六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整合,搭建规划、项目、预算、政策四轮驱动新平台,为中部地区落实国家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及规划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社会阶层化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接近性以及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空间公正,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规划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市为例,通过网络爬虫工具获取中心城区商品房居住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数据,运用分层聚类分析将居住小区划分为不同社会阶层,再运用ArcGIS渔网工具将研究单元划分为273块空间单元,然后构建模型识别不同空间单元的社会阶层属性,计算不同阶层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接近性和社会公正性.结果 表明:(1)社会阶层呈"中心-高阶层、外围-低阶层"的圈层结构;(2)不同社会阶层获取公共服务的差异性显著,中产阶层获取公共服务的能力最强,贫困阶层最弱;(3)拥有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社会阶层由多到少依次为精英阶层、中产阶层、低产阶层和贫困阶层,精英阶层优势十分明显.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距离城市中心越远越稀疏,具有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4)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公正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精英阶层、中产阶层、低产阶层、贫困阶层,各阶层享有公共服务资源的"贫富"差距悬殊.整体来看,空间公正与社会公平也存在明显的边缘"弱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魏钢  张播  魏维 《室内设计》2014,(5):26-30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 多的国家,老年人生活和居住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改善现有的居住环境,使老年人真正感 觉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规划师亟待解 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入手,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社区适老性的必要 性,对当前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进行了分析,从 社区总体布局、老年住宅设计、社区空间环境 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4个方面提出了应对老 龄化的社区适老性规划设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南京涉农镇街的发展为例,指出了当前农村地区镇街普遍存在的土地供给与发展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及其内在原因。简要介绍了城市总体规划对涉农镇街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面的要求后,以南京所开展的涉农镇街城乡统筹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为例,从经济性分析、土地整治和空间节约利用等方面提出了破解涉农镇街土地利用发展矛盾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23)
公共服务需求有效表达是公共服务准确提供的前提条件。在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不仅存在"整体供应不足",更出现了"供给错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本文拟从中部农民群体的特征、中部地区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的构成要素方面分析中部地区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分异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广义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研究从社会分异的视角出发,在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市主城区不同社会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空间分布与建设及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建议,即展开广泛满意度调查,了解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设置差异化的配套标准,以多样化的发展保障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基本权利;坚持差异化的发展原则,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性与使用效率的合理协调,以期为下一步进行规划整合及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成都作为全国首个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城市,近年来以城乡统筹为发展理念,为解决城乡差异和"三农"问题,统一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空间发展形成了新的特征和模式。从成都农村新型社区发展的总体情况入手,重点针对成都郫县农村新型社区案例,从社区经济空间、形态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不同视角详细分析了社区空间的现状特征,并延续前文3个层次空间分析的线索,提出社区空间发展的模式:产业集群发展、集中紧凑布局;社区布局"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1+21"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与布局;社会空间多元化、集中化和开放化。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5,(Z1)
文章针对武汉市农村新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居民生活特点和需求进行研究,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休闲设施和绿化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农村新社区与城市居住区的五点差异性设计,以期能为其他地区的农村新社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