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Nb的研制     
钢中添加微量元素是提高钢板强度,改善韧性以及获得良好的焊接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特点是在低碳钢中加入微量元素铌(Nb)可以大幅度提高热轧钢板的强度,介绍了其试验方法,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同时也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肖红亮  时捷  曹文全  雍岐龙  董瀚 《钢铁》2012,47(6):69-75
 利用51B式7.62mm手枪弹对不同强度和塑性的薄钢板进行枪击试验,采用ANSYS/LS-DYNA软件对试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试验和数值模拟过程的钢板破坏形貌、背凸高度、残余弹丸长度等宏观形貌进行比较。结合抗弹过程中弹丸和钢板消耗的能量,分析了强度和塑性对钢板抗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两种钢板的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差异较大,但其抗51B式7.62mm手枪弹性能相当。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模拟方法能够正确地反映弹丸冲击靶板过程。因较高强度钢板使弹丸变形消耗的能量大于较低强度钢板,塑性较好钢板本身变形消耗的能量大于较低塑性钢板,从而解释了两种钢板抗弹性能相当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对高强度低合金钢轧后DQ工艺进行了试验,并测定了在不同DQ工艺下钢板的头、中、尾部的强度。结果表明,DQ工艺的水量越大,钢板返红温度越低,则钢板强度越高;钢板的强度均匀性较差,比较难控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热轧Q345E钢板低温冲击不合的问题,采用正火及正火控冷的方法进行钢板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冲击不合的Q345E热轧钢板经过常规正火后,冲击性能明显提升,但强度下降明显。经过正火控冷后,较常规正火强度降低明显减少。终冷温度越低,冷却速度越快,强度降低越少。解决了热轧钢板Q345E冲击不合的问题。提高了钢材成材率,降低了企业损失。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45Mn17A13低磁钢在炼钢中添加微量元素及采取新的热加工工艺的试验过程。试验表明:终轧温度对屈服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在700℃-800℃时不添加微量元素强度也能满足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6.
微量元素在耐磨铸钢榨螺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了微量元素在耐磨铸钢榨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微量元素能细化组织,有利于淬火组织中位错亚结构的形成,并能改善夹杂物的形态、大小及分布。与未加微量元素的试验钢相比,在硬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无缺口冲击韧性和强度分别提高192%和16%,伸长率提高65%。用该试验钢生产的榨螺使用寿命比原渗碳钢榨螺提高了2倍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顺应集装箱减重的发展趋势,珠钢在EAFCSP流程上开发了基于Ti微合金化的高强度耐大气腐蚀钢板生产技术,屈服强度最高达到570MPa。系统地研究了试验钢的组织和性能,并分析了组织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当Ti含量小于0.045%时,钢板屈服强度的提高来主要自于晶粒细化,而当Ti含量大于0.045%后,钢板强度的进一步提高主要来自于Ti(C、N)沉淀强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加入微合金元素Nb,发挥其在高温变形时推迟奥氏体的再结晶时间,提高奥氏体再结晶温度的作用,轧制工艺上采用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能有效提高Q345系列钢板的强韧性。采用再结晶控制轧制及非再结晶控制轧制等方法来控制钢板晶粒尺寸,细化晶粒,发挥细晶强化以及析出强化的作用,可以降低钢板的韧脆转变温度。试验结果显示,在钢中加入微合金元素Nb后,通过控制轧制控冷工艺,提高了Q345系列中厚钢板的强度,特别是50%FTT达到-73℃,与Q345B钢板相比降低了48℃。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建筑用钢的屈服强度,优化轧制工艺和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实验室轧钢并结合室温、高温拉伸试验以及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4种不同轧制工艺下的高强抗震耐火钢板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用耐火钢板的组织主要由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组成。粗轧开轧温度较高时,试验用钢板的室温屈服强度和高温屈服强度都较高,粒状贝氏体的体积分数也较多。开轧和开冷温度较高时,试验钢板的高温屈服强度可以满足建筑用耐火钢板的力学性能要求。随着开冷温度的提高,试验钢板的屈服强度会进一步提高,但是组织中铁素体晶粒尺寸较大,而且塑性较差。根据冲击试验结果可以发现,随着冲击温度的降低,试验钢板的断裂吸收功下降较多。析出相分析结果表明,析出相主要是(Nb,Ti)C和(Ti,Nb,Mo)C,析出相颗粒尺寸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基本不改变现有生产工艺的前提下,采用增加钢中Mn含量的方法提高冷轧碳素结构钢板St37-2G的强度。选用三种不同Mn含量4个成品厚度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对冷轧成品钢板力学性能和再结晶温度的测试,找出能够使所研究钢种强度满足要求的最佳Mn含量范围。  相似文献   

11.
陆淑娟  陈润泽 《山西冶金》2007,30(4):25-26,39
在Q460C中厚钢板生产中采用控轧控冷措施:依靠细化晶粒和析出强化,添加微量元素Nb,既保证了钢板的力学性能,又避免了成本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朱立 《鞍钢技术》1999,(12):56-59
钢板热镀锌之后,为了保证钢板的质量及镀层的强度和塑性,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介绍了钢板热镀锌后的各种处理方法及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3.
EAF-CSP流程钛微合金化高强钢板的组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毛新平  孙新军  康永林  林振源  周健 《钢铁》2005,40(9):65-68,76
珠钢采用Ti微合金化技术在EAF—CSP流程上成功地开发出屈服强度为450~700MPa的高强度热轧钢板。系统地研究了试验钢的组织和性能.并分析了组织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钛含量增加或成品厚度减薄钢板的屈服强度显著提高,最高达到695MPa;钛的质量分数低于0.024%时对屈服强度影响不大;当钛的质量分数低于0.045%时.钢板屈服强度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晶粒细化,而当钛的质量分数大于0.045%后,钢板强度的进一步提高来自于沉淀强化。  相似文献   

14.
康永林  许晨阳 《特殊钢》2002,23(Z1):6-9
综述了国内外汽车用高强度钢板、超细晶粒钢板、镀锌钢板的研究、应用和最新进展,并分别对热轧和冷轧高强度钢板、超细晶粒钢板的工艺机理、组织性能、成形技术、焊接技术、成形件的韧性和强度试验以及评价方法、在汽车上的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汽车、船舶用钢的强度,降低钢板的厚度以减小汽车、船舶自重量、降低能耗,对不锈钢1Cr18N i11S i4ALTi、普通碳素钢Q235表面采用陶瓷镀膜并对其强度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在研究中,分别选择非复合、复合陶瓷镀膜的平面钢板进行拉力模拟变形试验。由ANSYS9.0软件分析结果得出,复合陶瓷镀膜钢板比非复合钢板强度高。由此,在相同外载荷作用下可降低复合钢板的厚度、重量。为复合陶瓷镀膜钢板在汽车、船舶等工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爆炸焊接复合钢板结合界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界面强度降低,但温度超过某一值后,界面强度急剧下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剪切试样断口,发现复合钢板的开裂部位有明显不同。通过光学及电镜金相观察发现,复合钢板界面结合区包括基板变形区、覆板绝热剪切区及中间共熔区。共熔区的成分既不同于基板,也不同于覆板。分析表明,界面区域强度急剧下降不仅与基板变形区的晶粒长大有关,也与热处理时产生的相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向桥梁结构钢板HPS70W中添加不同含量的Nb元素,研究了合金元素Nb对桥梁结构钢板的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和第二相粒子析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合金元素Nb对桥梁结构钢板HPS70W低温韧性、强度和塑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克柱 《宽厚板》2012,18(6):12-15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力学性能测试设备研究了不同正火工艺对FH36级高强度船体用结构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正火温度的提高,钢板强度有所降低,伸长率逐步提高,低温冲击韧性得到改善;随着正火时间的延长,钢板强度、伸长率、低温冲击韧性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1种长距离煤浆输送管线用钢的成分、组织、工艺设计及耐冲蚀磨损性能的试验评价方法,测定了试验钢板、工业生产钢板和对比钢的耐冲蚀磨损性能,分析了不同试验钢板的组织、强度、硬度、韧性对耐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板中低C-Mn-Nb-Cr成分体系和"铁素体+贝氏体+弥散珠光体"的组织类型耐冲蚀磨损性能最好;采用上述成分体系和组织类型工业生产的钢板耐冲蚀磨损性能较同钢级普通API X65管线钢高10%以上;工业生产钢板的理化性能和耐冲蚀磨损性能满足神渭输煤管道工程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Ti对热轧钢板拉伸和冲击性能的影响,利用热轧试验机组对不同成分体系含Ti微合金钢采用不同的轧制工艺进行轧制试验,并采用OM、SEM、拉伸和冲击试验等方法对试验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低碳钢中加入一定量的Ti,可以显著提高钢的强度,但同时也会导致钢的冲击韧性明显降低。钢中析出的大颗粒的TiN和粗大的铁素体晶粒是导致含Ti微合金钢冲击韧性恶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在含Ti微合金钢中加入Nb,采用Ti-Nb复合强化,同时配合840℃低温终轧和560℃低温卷取工艺,可显著改善含Ti微合金的冲击韧性,使钢板获得高强、高韧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