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阿魏酸和川芎嗪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动态法分别测定了阿魏酸和川芎嗪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在压力10~35MPa和温度308.15~338.15K范围内,阿魏酸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摩尔分数)为6.936×10(7~26.527×10(7;在压力10~30MPa和温度318.15~338.15K范围内,川芎嗪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摩尔分数)为0.010~0.131.阿魏酸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温度对阿魏酸溶解度的影响较为复杂,出现了交迭压力行为.而川芎嗪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在实验范围内没有出现交迭压力行为.采用Chrastil方程分别对阿魏酸和川芎嗪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数据进行了关联,其AARD值分别为12.92%和4.23%.  相似文献   

2.
以二氧化碳作为超临界溶剂,采用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技术制备得到超细阿昔洛韦药物粒子,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情况下,测定了阿昔洛韦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考察了各种操作参数对药物粒子粒径的影响,研究了药物粒子粒径随各种操作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阿昔洛韦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较小,在10-5~10-6之间(摩尔分率),溶解度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不存在文献中所报道的反向区。同时实验结果表明:药物粒子粒径变化对预膨胀温度最敏感,粒径随预膨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一定范围内随收集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在萃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粒子粒径基本随着萃取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萃取温度的升高,在相对较高预膨胀温度下,粒径随着萃取温度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流动法测定和研究了邻羟基苯甲酸和邻甲氧基苯甲酸在308K、328K下,10.0~24.0MPa范围内,在纯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并简要分析分子极性和结构特点对固体溶质溶解度大小的影响。同时,将超临界流体视为膨胀液体,根据溶液理论,建立了计算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膨胀液体模型。应用该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苯二甲酸(TA)生产工艺中有一定量的残渣排放,通过高压液相色谱分析,其中含有大量邻苯二甲酸(ο-PTA)、间苯二甲酸(ρ-PTA)、苯甲酸(BA)、对甲基苯甲酸(ρ-MBA)等固体物质。根据上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可选用适当溶剂采用重结晶法对残渣进行分离提纯。激光法将激光透射理论应用于溶解度动态测定,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溶解度测定方法。今用激光法测定了TA、D—PTA、ο—PTA、BA、ρ—MBA在室温到80℃温度范围内乙醇中的溶解度,其在测定范围内的溶解度最大值(摩尔分数)依次为0.00074、0,0795、0.0383、0.3804、0.1292,残渣的溶解度分别属于10^-4、10^-2、10^-1数量级,有较大的区分度,由此判断乙醇是一种可采用的PTA生产残渣回收溶荆。选用Wilson方程关联实验数据,给出方程参数,上述物质溶解度的关联误差分别为10.32%、6.33%、4.34%、0.51%和0.62%,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在温度为308.15~328.15 K、压力为10~30 MPa的条件下,用超临界萃取装置测定了8-羟基喹啉铅、8-羟基喹啉汞、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汞4种络合物在超临界CO2(SC-CO2)中的溶解度,分析了压力和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水中硫酸钠溶解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硫酸钠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在实验范围内 (4 0 0 5 0 0℃ ,2 2 .5 30MPa)测得溶解度均小于40× 10 -6g/g。随温度降低和压力升高 ,硫酸钠溶解度增大。关联了溶解度模型 ,表明同一温度下的硫酸钠溶解度对数与水密度对数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动态法测定了超临界络合萃取中的一种重要络合剂-固体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二乙胺(Et2NH2DDC)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实验的温度、压力范围分别是308.2-328.2K,10.0-30.0MPa;溶解度随着温度、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将实验结果用Chrastil缔合模型法进行关联,取得了比较好的关联精度。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制备超细微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RESS)是一项近10年发展起来的制备超细微粒的新技术,它将溶解有饱和溶质的超临界流体在非常短的时间内(10^-8-10^-5s)通过一个喷嘴(25-60um)进行减压膨胀,利用强烈的机械扰动以达到极高的过饱和度(约10^6)和均相成核条件,从而产生纳米至微米级粒径且粒径及形态分布均匀的超细微粒,该方法已经在制备药物微粒,聚合物微粒和纤维,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与陶瓷先驱物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不仅可以制备单组分的形态不同的微粒或纤维,还可以制备双组分的包覆型微粒,但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准确解释装置结构参数和操作条件对最终产物形态的影响,在此主要就超临界流体的性质,RESS方法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_2及超临界CO_2/乙醇中磷脂酰胆碱的溶解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动态法测定了磷脂酰胆碱(PC)在超临界CO2(SC-CO2)及超临界CO2/乙醇体系中的溶解度。在15~30 MPa压力(p)、313~343 K温度(T)条件下,PC在SC-CO2中的溶解度为x1(PC)=10-6~10-5,在SC-CO2/乙醇多元体系中,PC溶解度x2(PC)可提高至10-4。PC的溶解度与c(CO2)(d)、x(CH3CH2OH)(c)呈指数相关性。根据缔合反应规则,建立了质量作用模型x1(PC)=d3.89e(-2383.63/T-41.64)、x2(PC)=d3.17c0.36e(-1748.03/T-33.73),分别关联PC在SC-CO2、SC-CO2/乙醇中的溶解度,模型计算结果与溶解度实验数据较好吻合,关联误差(AARD)分别为4.31%、3.78%。  相似文献   

10.
分散橙30和分散橙31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超临界CO2染色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水染色技术,染料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是超临界CO2染色工艺的一个重要基础数据.在压力16~28 MPa、温度343.2~383.2 K范围内,采用静态循环法对分散橙30和分散橙31两种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进行了测定.两者的溶解度范围分别为2.1×10-5~7.8×10-5和1.4×10-5~3.7×10-5(摩尔分率),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由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推测,分散橙30在16 MPa附近将出现压力转折点,而分散橙31在实验范围内未出现转折压力.两种染料的溶解度数据比较表明,苯环上引入-Cl,可使溶解度明显提高.分散橙30和分散橙31的溶解度实验数据用Chrastil经验模型拟合,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4.9%和2.46%.  相似文献   

11.
刘永兵  匡卓珺  易健民  刘杰 《广东化工》2011,38(3):217-218,212
文章选用二氧化碳作为超临界溶剂,采用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技术制备超细氟比洛芬药物粒子,在较宽的温度压力范围内测定了氟比洛芬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考察了各种操作参数对药物粒子粒径的影响,研究了药物粒子粒径随各种操作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考察的范围内,氟比洛芬的溶解度较小,在10-5~10-7之间(摩尔分率),溶解度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同时实验结果表明:粒径随预膨胀压力的升高而减小;一定范围内随接收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在萃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粒子粒径基本随着萃取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萃取温度的升高,在相对较高预膨胀温度下,粒径随着萃取温度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静态平衡差重法测定了齐墩果酸在超临界CO2中各个状态点的溶解度,考查了温度、压力、密度等因素对齐墩果酸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的影响,并采用Chrastil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结果表明:齐墩果酸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20MPa条件下的密度与溶解度符合一定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3.
碳酸铈是生产CeO2的重要前驱体,对其性质具有决定性影响。碳酸铈的结晶特征取决于反应结晶过程中过饱和度的控制,其在NaCl-H2O体系中的相平衡数据是关键基础数据。本工作首先在298.15~363.15 K温度范围内合成了碳酸铈,XRD分析结果显示,323.15 K及以下得到的产品为八水碳酸铈[Ce2(CO3)3?8H2O],343.15 K及以上得到的产品为碱式碳酸铈[CeCO3OH]。本工作采用经典等温法测定了这两种碳酸铈化合物在NaCl-H2O体系中的相平衡数据,并利用Aspen Plus平台的ELEC-NRTL方程建立了可准确预测Ce2(CO3)3?8H2O和CeCO3OH在NaCl-H2O体系中相平衡数据的热力学模型。在无限稀释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回归Ce2(CO3)3?8H2O和CeCO3OH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确定了这两种化合物的溶度积。采用赋存形态分析方法,将CeCO3+, CeOH2+, CeHCO32+等组分引入热力学模型。利用实验数据获得了新的离子对(Ce3+-HCO3-和Ce3+-Cl-)参数,提高了新模型的预测能力,所建立的热力学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超临界流体技术以来,人们已经对超临界萃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转向超临界的粒子制备、物质的超临界处理、超临界聚合和聚合物的超临界分离.而在所有的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问题就是需要了解和预测超临界流体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动态法测定了超临界络合萃取中的一种重要络合剂——固体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二乙胺(Et2NH2DDC)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实验的温度、压力范围分别是308.2~328.2K,10.0~30.0MPa;溶解度随着温度、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将实验结果用Chrastil缔合模型法进行关联,取得了比较好的关联精度。  相似文献   

16.
实验用液相流动法分别测定了在不同温度,压力下氨合成体系中氮、氢、氨三组分气体在正庚烷中的溶解度.根据正庚烷超临界流体中氨合成的工艺条件,确定了溶解度测定的温度,压力范围.温度313.15~353.15K,压力分别为:氮气1~6 MPa,氢气3~9MPa,氨气1~1.5MPa.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正庚烷中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氨>氮>氢.测定的溶解度数据可以用来确定超临界氨合成反应的出口工艺条件,实验得到的结论对超临界氨合成新工艺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溶解度参数法计算超临界流体的溶解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计算方法有热力学模型和经验公式2种,其中经验公式法形式简单,精度接近甚至高于热力学模型,应用广泛。以往的经验公式多用超临界流体密度来关联溶解度,文中选择以溶解度参数为变量,用3个与温度无关的可调参数,建立了超临界流体溶解度计算的经验公式。计算的11种固体在超临界CO2、乙烷和乙烯中溶解度与实验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在10%左右。与密度相比,溶剂与溶质的溶解度参数差更能直观地反映出超临界流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且具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测定固体在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了一种测定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大分子溶质的溶解度的方法。这一方法将微型超微界流体萃取直接与超临界色谱相耦合,超临界流体色谱采用FID作为检测器。实验中两者具有同一压力、温度及同样的CO2流速度。  相似文献   

19.
The solubility of okadaic acid (OA) in supercritical CO2 was measured using a flow-type apparatus with sequential sampling during dynamic nonrecirculating experiments at saturation conditions. Methanol and water were used as solvent modifiers of CO2. Collected OA was measur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fluorimetric detection after derivatization with 1-bromoacetylpyrene to obtain the labeled ester of the toxin. Solubility results were obtained with methanol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0 to 8.5% volume in the CO2 density range of 0.495 to 0.913 g/mL at 40, 60, and 73°C. Measured solubility of OA ranged from 0 to 15×10−6 mol/L, increasing with methanol concentration and fluid density and diminishing with temperature. Experiments with water-modified CO2 up to 0.3% volume (near saturation) were done at 60°C; solubilities of OA up to 5×10−6 mol/L were measured. This is the first approach to handle the liposoluble diarrheic shellfish toxins with supercritical CO2. The study, with pure OA, provides useful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addition of modifiers on its solubility.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xin can be solubilized in this media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re suggested and being currently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