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LandsatTM/ETM+、CBERS-02B CCD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对二滩库区1995年以来的土地利用/覆盖进行分类研究,对二滩库区13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8年间,二滩库区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其中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与1998年、1999年两大林业生态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相继实施以及二滩水库蓄水后对库区局地气候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其变化特征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赣江流域198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赣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赣江流域1980—2018年土地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和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增加态势,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加快;土地利用转换类型以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林地和草地相互转移以及林地向耕地转移为主,部分耕地转化为水域;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重心变化较明显,草地的重心在向西偏北方向迁移,水域的重心在向西偏南方向迁移,建设用地重心在向东偏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均具有阶段性。可为赣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研究区域2007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于RS和GIS技术对遥感图像的处理,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现状分布特征,完成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和耕地面积之和占总面积的86.66%,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区域自然景观(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占据一定的比例,而半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耕地和居民工矿用地)占据较小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数据,对其结构时空偏移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方法】基于1990—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运用信息熵和偏移份额模型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研究显示:(1)研究期内河南省整体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呈“缓慢下降-缓慢上升”趋势,优势度则相反,结构经历了“有序—无序—相对平稳”的演化过程。(2)研究期内建设用地、林地及水域用地为增长性结构,耕地、草地及未利用地为衰退性结构,其中建设用地补给偏移效应显著,耕地挤出偏移效应显著。各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竞争力存在明显空间差异。(3)研究期内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56.19亿元;土地利用结构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林地和水域用地为主,占总比重75.65%;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为主,占总比重58%,空间分布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结论】结果表明:建设用地、林地及水域用地是河南省生态系统价值变化的主要因子,前者为负相关,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率...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沙颍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服务水平,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采用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评估沙颍河流域河南段200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地、草地、林地面积减小,城镇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大幅度增大,耕地转出面积占总转出面积的57.71%,是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入的主要贡献者;研究区总ESV值随时间变化整体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范围缩小,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低值区范围扩大,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东部,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低值区空间集聚明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耕地转水域、耕地转林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林地转耕地、水域转耕地、耕地转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受多因子的共同影响,其中人为干扰指数的影响最大,与各因子的交互作用最显著。下一步须严格限制林地、水域向耕地与建设用地转化,加强对生态用地的投入与管护,开展生态修复及流域生态补偿,以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重庆市2001~2016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动态变化研究,为该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以Landsat影像为基础,借助RS和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市15 a来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地理空间分异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最大,林地最小。②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主要存在于耕地和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③耕地、草地、林地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变慢,未利用地和水域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变快,建设用地在各级坡度上面积变化都快。④建筑用地在各级高程范围内面积增加都十分迅速,在高程小于200 m的地区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最大的区域,各种土地类型在该区域存在最大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影像,借助于G 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1988年~2007年土地利用及水资源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1988年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7年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以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和旱地、林地面积的增加为主要特征;②由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耗水量增加了2 235.8万m3,增幅达19.3%;增量最大的是林地,其次是旱地,耗水量增幅最大的是沼泽地,其次为建设用地;③研究区地表水面积和储量处于减少状态;地下水位自1990年起下降了1.90 m。为保护水资源,应控制森林和耕地面积,实施退耕还草,并开展节水农业,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80年、2000年和2008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结合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生态学中的研究方法,利用ArcGIS等软件分析了官厅密云流域1980—2008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结果表明:1980—2008年,流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旱地、林地和草地为主的格局并没有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三者面积之和约占流域总面积的93%左右。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总和略有下降,流域植被覆盖处于退化的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28 a来,流域内建设用地、水田和水域的动态度一直较大,变化较为明显;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一直增加,说明官厅密云流域土地利用/覆盖一直处于调整发展时期。水域的分维数最大,建设用地的分维数一直在增加;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水域的破碎度较大;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略有下降,说明流域内景观类型多样性降低、分布出现不均衡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GIS技术,以及1990、2000年与2010年塔里木河干流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分析了研究区近20 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沙地、疏林地和低覆盖草地,占总面积的70%以上;研究期间,变化最显著的是耕地面积,年均变化率为9.03%。变化最不明显的是未利用地,年均变化率为-0.013%;新增耕地面积主要来自于9.09%的林地面积和14.80%的草地面积。新增水域面积则主要来自于的1.28%沙地;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主要来自于0.89%的耕地面积。研究结果为塔里木河干流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晔  薛万来 《人民长江》2022,53(6):90-98
为揭示永定河流域生境质量演变规律,以永定河(官厅至屈家店河段)流域为研究区,运用InVEST模型,探讨区域内1985~2015年土地利用及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的增加。研究区总体景观趋于破碎化,其中旱地为研究区域的优势景观。研究区总体生境质量指数呈下降趋势,下降率达6.7%,主要原因为城镇用地的扩张,但河流岸线范围内指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北京市对永定河的治理成效显著。生境质量指数与人口和GDP呈负相关,表明人口和GDP的增加会降低生境质量指数。今后应加强研究区内草地和林地的保护力度,控制城镇用地面积,提高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港口发展驱动下的滨海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特征,提取1993年、2000年、2007年和2014年4个时期大连市大孤山地区土地利用情况,计算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分析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水平演变影响因素,总结港口发展驱动下的滨海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大孤山地区建筑用地面积与港口建设几乎同步增长,已经成为占比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同时港口重心的移动方向和建筑用地空间移动趋势是一致的;生态用地面积下降速度较快,未来建筑用地扩张空间不足,生态资源压力增大,应加强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保护,优化内部土地空间利用。  相似文献   

12.
张掖市土地利用动态与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建东  张勃  张华 《人民黄河》2007,29(10):11-13
以张掖市1984~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在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学者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的方法与模式,对该市各时段的生态系统各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年间,张掖市土地利用变化总的趋势是林地、牧草地和水域大面积减少,耕地、荒漠和建筑用地显著增加。这一变化损害了该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84年的143.9亿元下降到2004年的107.26亿元,平均每年损失1.83亿元。  相似文献   

13.
利用3S技术,分析了黄淮海平原风沙化土地典型区内的内黄、滑县和延津三县1979—2009年夏季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近30 a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变化趋势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黄淮海平原以风沙化土地为主的未利用地的利用,对研究区各土地类型之间的平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性较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该区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天水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在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基础上,对天水市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林地的利用变化强度指数在10 a间均逐步增大;农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具有较高的降幅;园地、林地和草地在10 a间基本无变化,其中水域利用变化强度为0;土地利用变化强度逐年减小,而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大.说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与其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当土地利用类型改变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也会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5.
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越趋明显,对其引起的水文循环变化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定量分析渭河流域咸阳站以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根据1965—2015年径流长系列数据分析径流变化趋势及突变点。基于1986年、2000年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面积及动态变化特征,结合SWAT模型,在1986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情景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期流域径流发生突变;SWAT模型在渭河流域适用性良好;林地、草地和耕地为流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面积减小22%,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城镇用地增加显著;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存在抑制作用,其影响小于10%。  相似文献   

16.
华玉林 《江苏水利》2007,(12):41-42
一、水环境现状问题分析我区总面积1573km2,其中,耕地面积589km2,占总面积的37.4%,水域面积154.3km2,占总面积9.8%,林地、交通、水利工程、工矿、城乡居民点等其它用地829.7km2,占总面积52.8%。在水域面积中,水库水面积14.7km2,塘坝水面积81.8km2,河道水面积20km2,圩区水面积37.8km2。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见  曹慧群  陈进 《人民长江》2018,49(11):29-34
为了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开展了大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但现有研究侧重于水源区部分小流域或库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少从整个水源区角度评估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服务总价值研究。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水源区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针对水源区森林、草地、耕地和水域四大类生态系统,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等方法评估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水源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2 429.4亿元,其中,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分别为619.9亿元和1 809.5亿元;水源地各服务功能价值量大小依次为气体调节、产品提供、土壤保持、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旅游休闲、养分循环;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大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草地;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提供的价值量大小依次为水域、草地、林地、耕地。水域生态系统提供的单位价值比较高,水源地在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水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可以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开发利用,尤其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江西省2015~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开展了土地利用转型空间格局分析,采用空间修正的当量因子法估算生态服务价值,并结合空间冷热点分析,进一步探究了江西省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江西省耕地、林地面积逐年有所减少,城镇扩张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及北部,水域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周围。同时,废物处理服务价值有所上升,其余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及总生态服务价值有所下降,整体呈现东、西、南侧高,中部、北侧低的空间格局。研究还发现江西省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冷热点集聚性较明显,热点区以林地、水域为主,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耕地、建设用地。根据江西省生态经济发展相对不协调问题的分析,分区提出协调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研究成果对于维护江西省生态环境安全,推动长江大保护以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莱州湾滨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莱州湾滨海地区1988~2002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2年莱州湾滨海地区5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耕地总面积从2249.9 km^2减少到2223.5 km^2,减少了26.4 km^2;水域面积从433.5 km^2减少到414.8 km^2,减少了18.7 km^2;未利用土地面积从128.3 km^2减少到93.6 km^2,减少了34.7 km^2;草地面积从99.7 km^2增加到113.3 km^2,城镇建筑用地从824.4 km^2增加到919.3 km^2,分别增加了13.6km^2和94.9 km^2。  相似文献   

20.
在GIS支持下,基于1996和2005年IandsatTM卫星遥感数据完成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通过空间叠加提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相互转化的信息。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增加的最多,耕地面积减少的最少;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具有较高的转换率;草地和耕地是林地的主要来源;开展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