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密钥管理是网络安全中的关键问题,从技术上看,密钥管理包括密钥的产生、存储、分配、使用和销毁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密钥共享和恢复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圆锥曲线公钥密码体系进行密钥恢复的新方案,该方案应用门限技术来恢复丢失的密钥或口令.与传统密钥的恢复方案相比,具有较好的易用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组密钥管理是传感器网络安全研究中的重点之一。针对现有组密钥管理机制难以在资源受限的传感器节点上实现的问题,给出了一种改进哈希链算法,并基于改进哈希链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传感器网络组密钥管理方案IHash-key。 IHash-key将组密钥信息隐藏在改进哈希链中,通过网络管理中心( KMC )周期广播哈希链信息,节点根据收到的信息计算和更新组密钥,可以简单、安全地实现组密钥管理。介绍了IHash-key的初始化、组密钥更新和节点恢复及新节点入网等关键步骤。通过对方案的前向安全性、后向安全性、通信开销、计算开销、存储开销等指标和抗捕获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 IHash-key具有管理简单、节点开销小、安全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基于菲涅耳域的双随机相位加密系统不能抵抗选择明文攻击的弱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振幅调制的菲涅耳域的图像加密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系统第二块随机相位板后面添加一个振幅调制密钥来实现加密,同时分析了该密钥的安全性,密钥参数对加密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振幅调制密钥的密钥空间非常大,且正常解密时密钥吻合度要求非常高,攻击者很难获取原始图像的信息;另一方面引入振幅调制密钥后扰乱了系统固有的线性性质,添加非线性环节,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选择明文攻击能力。研究可知:引入振幅调制技术后系统的安全性和抗攻击能力大大提高,加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离子镀膜技术的发展与离子枪的研制密切相关,由于应用场合的不同,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离子枪。本文对各种枪进行了综述和分类,並对各类枪的结构特点、性能、适用范围以及在离子镀膜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文中特别对于考夫曼枪和磁控溅射轮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基本曲线。  相似文献   

5.
分析总结了基于JTC的光学加密系统密钥设计问题,提出了采用模糊控制迭代算法来代替G-S算法生成密钥,并与利用G-S算法和平滑修正法所得密钥进行了对比。理论计算和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显示,模糊控制迭代算法的迭代结果其振幅均方误差为0.69%,振幅不均匀度为1.01%。采用模糊控制迭代算法生成的密钥解密质量优于G-S算法和平滑修正法。  相似文献   

6.
枪钻在数控车床上的深孔加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实例,阐述了枪钻在数控车床上的深孔加工的应用,包括枪钻加工的原理、枪钻的结构、枪钻的失效模式和枪钻的断屑效果等,应用实例表明:枪钻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时间短、钻头寿命高、排屑好的特点,尤其应用于数控车床上,相对应用于专用的枪钻设备来说,所需的工装夹具少、备件少,成本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转炉氧枪装置设计过程介绍,分析了氧枪横移车、升降小车以及氧枪刮渣器设计中的要点,提出了针对氧枪装置在保证转炉炼钢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和维护便利性等方面的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案,使氧枪装置使用维护性能得到较大提高,所提到的新型结构氧枪已在多个转炉炼钢生产现场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8.
任旭  黄云  费亚  杨仲升 《机械设计》2018,(11):100-104
围绕某军工单位生产的机器人砂带抛光枪匣加工系统,基于等参数线法,在枪匣表面生成刀位点轨迹,针对机器人砂带抛光枪匣表面刀轴矢量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空间自由曲面相关特性分析,实现了机器人砂带抛光系统刀位点数据的生成和枪匣表面磨削路径的合理规划;在机器人仿真平台上,对枪匣表面砂带抛光进行了虚拟仿真,并运用磨头可浮动的砂带抛光机对研究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按照等参数线法生成的磨削路径和刀轴矢量控制方法进行抛光,不仅可以保证枪匣型面的一致性,而且能够极大地改善枪匣表面质量,最终实现枪匣表面高效、高质量的抛光加工。  相似文献   

9.
该文主要介绍了转炉副枪系统及其组成部分,介绍了副枪的技术性能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MATLAB软件编程估算了模块化枪族标准步枪自动机运动诸元,选择了合理的关键参数,利用可行的动力学匹配方案,进行了导气孔结构参数的匹配分析,确定了不同枪型的有关结构参数,满足了模块化枪族的要求。对于缩短模块化枪族的研制周期、增加武器装备的互换性、提高枪族的整体性能,以及提高枪族设计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栋栋  周向东 《中国机械工程》2013,24(16):2231-2234
针对以太网通信、串口通信和总线通信在上下位机模式的数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上下位机之间通信的功能需求,提出了合理的通信模式和通信层次结构。通信模式采用的是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包括通信引擎层、通信抽象层、通信接口层/通信服务层。通过对通信服务层中的变量服务、命令服务、报警服务以及文件服务分别进行分析,提出了每一种服务相应的设计方案。最后,通信模块的测试结果表明该通信模型既可以采用不同的通信介质通信,又可以实现不同平台间的通信。    相似文献   

12.
基于PC机与PLC的通信原理,分析了PC机与PLC通信延迟产生的过程,设计出了PC机与PLC通信及确定通信延迟程序,提出了减小通信延迟以提高通信实时性的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在多终端进行电力通信时,由于电力通信系统环节互联性差,导致通信网抗干扰能力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泛在物联网的多终端电力通信网抗干扰方法。利用泛在物联网连接电力通信网,将通信网与网络层对接,获取通信网信息,提取电力通信网信道传输的向量,进行信道预测与传输信道划分。建立多终端电力通信网信号模型,得到电力通信网中线性时变信号,并对信号功率进行解拓处理,得到多终端电力通信网抗干扰模型,以此完成多终端电力通信网的干扰抑制。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方法的抗干扰能力强,电力通信系统互联性好,满足多终端电力通信网的抗干扰需求,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舰船通信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舰船通信系统多频段、多业务和多电台同时通信成为对舰船通信系统的基本要求.电磁干扰是影响舰船通信系统通信质量的主要原因.要提高通信质量,就要对通信系统的电磁干扰进行系统性分析.在通信系统中,天线作为实现通信电磁发射、接收的载体,是通信系统设计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文中分析了舰船通信系统多天线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干扰产生的可能原因,就改善通信系统电磁干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信电源系统是通信系统的心脏,稳定可靠的通信电源供电系统,是保证通信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一旦通信电源系统故障引起对通信设备的供电中断,通信设备就无法运行,就会造成通信电路中断、通信系统瘫痪,从而造成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因此,通信电源系统在通信系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介绍了通信电源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详细叙述了3例通信电源故障维修的过程,对通信电源输出电压偏高故障的现象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6.
应用SPComm实现模拟屏与监控主机的串口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引进的马赛克模拟控制屏和原有的微机运动系统(SCADA系统)的远方终端(RTU)互不通信问题,开发了一套实现模拟屏和监控主机通信的软件,介绍了该软件开发的硬件环境,软件结构,主程序框图和模拟屏通信程序框图,测试证明,该串口通信软件能达到设计要求,并为支持不同的通信夫约的设备之间通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一种汽车线控转向系统通信网络设计.首先对线控转向系统总体方案进行设计,重点介绍了线控转向系统对通信网络的要求;之后设计了基于FlexRay总线的线控转向系统通信网络,包括FlexRay通信网络设计、各节点通信任务分配以及节点初始化;最后进行了通信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通信网络安全可靠性好,满足汽车线控转向系统通信要求.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以太网的DNC通信技术,使用单板机作为串口服务器,实现了串行机床与以太网的联接。根据系统的通讯特点,制订了数控程序的传输规程;开发了DNC通讯平台的网络通信程序和串口服务器的通信程序。这种通信方法具有兼容性好和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工业网络功能安全通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功能安全通信的需求,列举了功能安全通信常用的安全措施,介绍了安全通信层的概念,并以EPASafety通信规范为例描述了安全层服务、安全层协议和安全层管理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智能电网的逐步构建,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也是我国输配电技术发展的长期目标之一。目前基于TD-LTE带宽通信方式的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电力通信网络方面的研究重点了,其具有传输速率快、传输数据量大、频谱利用率高等突出的优点。对比其他集中主流的无线网络通信方式,发现TD-LTE通信技术非常适合用于组建电力通信无线网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D-LTE无线带宽技术的方案,用于实现电力通信无线网络的组建,该方案高效性和可行性都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