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海域油气勘探已进行了 30多年 ,在天然气勘探方面 ,仅仅找到一些中、小型天然气田 (藏 )。在综合分析盆地类型、天然气成因和富气凹陷形成条件的基础上 ,认为渤海海域是一个相对以油为主的油气区 ,天然气以油型气和陆源有机气为主 ,天然气藏可能以中、小型为主。由于目前天然气资源量探明度低 ,因此渤海海域仍具有一定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
从渤海湾盆地海陆对比看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湾盆地包括陆区和海域(渤海海域)两部分.油气勘探揭示,渤海湾盆地以产油为主,目前防区所发现的气藏多为小型气藏,单个气藏的储量一般低于50亿m3,并以伴生气为主,4个储量较大的气田(探明储量超过100亿m3)主要为煤型气或高一过成熟气。渤海海域在油气勘探过程中也不断有气田发现,其中JZ20—2气田已投入开发。与周缘陆区相比,海域天然气藏形成条件优越,其原因在于:(1)自渐新世以来.整个渤海湾盆地的沉积中心逐渐向海域迁移,致使海域第三系沉积巨厚(最大厚度超过万米)。(2)海域处于地幔隆起的核心地带,大地热流值较周缘陆区高;(3)海域比周缘陆区多一套东营组下段烃源岩,其生气能力较强;(4)海域盖层条件比周缘陆区好(海域第三系发育两套区域盖层)。据近期资源评价结果,海域天然气资源量为l2293亿m3,但目前探明程度很低,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相信海域将会有更多、更大的气藏被发现。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包括陆区和海域 (渤海海域 )两部分。油气勘探揭示 ,渤海湾盆地以产油为主 ,目前陆区所发现的气藏多为小型气藏 ,单个气藏的储量一般低于 5 0亿 m3,并以伴生气为主 ,4个储量较大的气田 (探明储量超过10 0亿 m3)主要为煤型气或高—过成熟气。渤海海域在油气勘探过程中也不断有气田发现 ,其中 JZ2 0 - 2气田已投入开发。与周缘陆区相比 ,海域天然气藏形成条件优越 ,其原因在于 :(1)自渐新世以来 ,整个渤海湾盆地的沉积中心逐渐向海域迁移 ,致使海域第三系沉积巨厚 (最大厚度超过万米 ) ;(2 )海域处于地幔隆起的核心地带 ,大地热流值较周缘陆区高 ;(3)海域比周缘陆区多一套东营组下段烃源岩 ,其生气能力较强 ;(4 )海域盖层条件比周缘陆区好 (海域第三系发育两套区域盖层 )。据近期资源评价结果 ,海域天然气资源量为 12 2 93亿 m3,但目前探明程度很低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 ,相信海域将会有更多、更大的气藏被发现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天然气分布特点、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渤海海域已发现天然气藏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探讨了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并进一步确定了该地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层系和区域.渤海海域属于油型盆地,但天然气勘探仍具很大的潜力,其分布主要受富生气凹陷、郯庐断裂、优质盖层、古隆起等四大因素控制;渤海海域下一步天然气勘探应以古近系及前第三系为主,兼探新近系,渤中及辽中凹陷周围的低凸起、凹中隆、斜坡区的构造带及各类沉积体是天然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上第三系是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3  
渤海海域经历了30多年的油气勘探,直到90年代,由于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有了充分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油气勘探才出现了重大转机,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表现在:渤海海域是整个华北含油气盆地发育、发展的归宿、渤海海域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郯庐断裂在东营晚期-第四纪是强烈活动期,调整和控制了晚期成藏,渤中坳陷下第三系比周围陆区下第三系多一套东营组下段一沙河街组一段烃源岩,渤中坳陷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与馆陶组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华北含油气盆地上第三系储盖组合最佳的地区,渤中坳陷与周围呈环状展布的凸起和低凸起带,构成了油气成藏的特殊地质结构,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决定了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是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找油气的主要方向是被生烃凹陷包围的凸起及其倾没带,包括分割凹陷和凸起的边界断层附近的各类反转构造,通过自营和合作勘探,相继发现了QHD32-6,NB35-2,CFD11-1,BZ25-1,PL19-3等一批大中型油田,实现了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和转折,对海洋石油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保持我国东部石油稳产将起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域历经50余年油气勘探,综合其油气勘探领域突破、储量增长、作业经营模式等因素,将其勘探历程划分为5个阶段:以凸起潜山为主的早期探索阶段(1965—1979年)、以古近系为主的对外合作阶段(1980—1994年)、以新近系为主的自营带动合作阶段(1995—2005年)、多层系立体勘探阶段(2006—2015年)和精细勘探阶段(2016年至今)。以各个阶段重大勘探成果和里程碑式的勘探事件为依据,系统总结了浅层油气运聚理论、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叠合走滑断裂带油气成藏机理、“两高一优”深层天然气富集机理等理论认识。这些新理论认识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油气勘探理论,有效指导了渤海油田油气勘探持续发现,具有很好的推广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石油学报》2001,22(1):35
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晚期油气成藏                     龚再升等   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前景分析                       朱伟林等   渤海海域及其邻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领域                 张功成等   渤海莱洲湾走滑拉分凹陷的构造研究及石油勘探意义             蔡东升等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以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勘探油气储量发现再创历史新高,成熟区勘探拓展连获成功,勘探新区新领域不断开辟。石油地质理论的创新和勘探技术的进步是中国海油"十二五"勘探突破的重要保证。渤海活动断裂带油气差异富集理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油气成藏理论及南海西部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理论的重大创新,以及针对中国海域复杂地震地质条件的地球物理采集处理等一系列技术重大创新,引领了中国海油,在渤海海域、南海北部深水领域、高温高压层系获得了一系列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十三五"将继续创新地质认识,发展关键技术,为中国海油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的发展与勘探发现相辅相成。“十一五”以来,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取得多方面重大进展,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具体包括基础地质理论研究进展2项:①高演化煤系源岩、原油裂解气、生物气3类天然气生成机理得到深化,分别形成煤系源岩裂解生气模式、腐泥型有机质全过程生烃模式、生物气接力生气模式;②原油裂解气与干酪根裂解气、聚集型原油裂解气与分散型原油裂解气、有机成因气与无机成因气、煤型气与油型气等多种类型天然气成因鉴别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大气田成藏地质理论进展5项:①创新提出了古老碳酸盐岩“五古控藏”成藏理论;②发展深化了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及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③建立了超深弱变形区“三微输导、近源富集、持续保存”成藏模式;④发展完善了以生烃断槽为基本单元的断陷盆地火山岩气藏成藏理论;⑤系统深化了海域高温超压和深水天然气成藏理论。天然气地质理论的进展推动了多项勘探新发现,古老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引领了中国单体储量规模最大的气田四川盆地安岳大气田的勘探;前陆冲断带致密砂岩气成藏新认识在库车形成中国首个超深层万亿立方米大气田;超深层礁滩气藏成藏理论指导了中国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气田元坝气田的勘探;海域成藏理论指导了中国南海海域自营区最大气田东方13-2气田以及深水勘探领域陵水17-2千亿立方米大气田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然气资源研究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中国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远景资源量为47万亿m^3,最终可采天然气储量14万亿m^3。天然气资源量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东海、莺歌海、琼东南、松辽、珠江口、渤海湾、准噶尔等11个盆地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量约占总量的80%左右;东部占8%;海域占12%。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勘探程度仍然很低,勘探潜力大,勘探领域多,中国陆上主要天然气勘探领域以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四大气区和松辽深层为主;海上以东海、莺歌海、琼东南以及珠江口盆地为主。中国煤层气资源也较丰富,煤层气远景资源量为27.3万亿m^3。图3表1参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