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时原  孔宇航 《新建筑》2010,(5):104-105
近现代科学与机器时代使人类远离其生存场所。通过对场所的思考,从人类、建筑、环境系统三者统一的角度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所存在的漠视与控制自然的问题,提倡运用现象学方法探讨如何使建筑与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从场所塑造、场地体验和基地考古三个层面阐述场所精神。通过对场地的考察与体验,提高建筑师对场所的认知,运用基地考古的方法丰富建筑与场地的内涵,力图为建筑师提供某种新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书驰  田垠 《华中建筑》2015,(3):187-190
场地的空间形式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每个场景都有一个故事。这种涵义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以丰富的精神意义,使之超越场地的内涵,而成为"场所"。以天津泰安道五大院地区为例,通过对建筑空间形态的分析,来揭示其对场所营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出发,探寻了场地特征和场所精神对于场地设计的重要意义,并从使用者的角度即以人的场所体验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大感官反应出发,通过对典型场地设计作品的解读,重新审视场地场所精神的意义。从而得出结论:知觉体验触发体验者领会场所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场地设计的新角度,即将人类知觉体验的五要素纳入场地设计,使场地设计更具有人文性与地域性,进而完善和塑造场地的场所精神,提高场地设计作品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贾佳 《建筑与文化》2016,(7):162-163
该文从体验的主观角度出发,探寻了场地特征和场所精神对于场地设计的重要意义,并以人的场所体验通过对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滨水景观的设计解读,重新审视场地场所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锚固与游离     
正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大量场地独有的记忆被覆盖,诸多设计呈现出文化断层状态。然而每一块场地都是地脉和文脉的结合,有着不同的场地特征和历史记忆,这就是场所精神。锚固与游离这个主题便来源于对场所精神与场所记忆的应对和考量。  相似文献   

6.
我们创建筑的目的是要让它成为一种对场所的反映,而不是场地上竖着的某种形式建筑——这个被我们称为建筑的东西,是一种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质疑世界、适应世界的方式。它需要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一种面对我们观察结果的坦率态度和一种果断行动的意愿,而没有其他的选择。——汤姆·梅恩  相似文献   

7.
正华黎的建筑是对建筑学基本问题的回应。他的建筑既没有花俏形式的炫耀,也没有对文化象征的向往,或者对"中国性"的迷恋。在华黎的建筑中,人们感受到的首先是建筑的物质性、建造性、空间性和场所性,其次是他对这些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诠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非同一般的建筑品质。另一方面,场地和场所似乎在华黎的建筑中具有某种特别的地位。在最近杭州举办的"观点"讲座中,他将自己  相似文献   

8.
动态资讯     
<正>·声音·建筑与艺术相比更具场所性:建筑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的存在,而作为实体存在,存在性在建筑上表现出来极强的场所性。建筑与艺术相比更具有场所性,因为建筑不能移动,它只要坐落于一片场地上,就因这片场地的唯一性而变得独特,建筑与场地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场地原始的自然性,如地形、高差、土力学特征等恰恰是场所性的具体体现,怎么样巧妙结合场地、利用场地特征,是建筑设计的一个基础,怎样将建筑和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是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原则。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相似文献   

9.
张彤阳作品     
正建筑场所的精神——合肥工业大学翡翠科教楼项目地点:安徽省合肥市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设计时间:2012年建筑坐落于场地之上,并因为场地的唯一性而变得独特,共同存在相互作用,这就是建筑的场所精神。场地原始自然性包括地形、高差等恰恰是场所感的具体体现,只有建筑与场地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建筑应融于环境改善环境,强化场所的人文气质,以建筑空间改变和强化场所感。建筑的  相似文献   

10.
正项目位于张家界的一个陡峭山坡上,山脊盘旋而上,竖向落差很大。张家界地貌综合了丹霞地貌、石英砂岩地貌的特征,却又不尽相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的峰林地貌。场地和道路之间隔着陡峭的山坡,山坡上是密集的翠绿树林,野趣横生。设计切入点是对于场地的思考,地势落差很大,与其为了规避严苛的地形条件而将场地粗暴平整,不如让建筑自由沉浸在环境里,利用地势的落差去布置建筑,使得建筑与场地以一种共生的姿态自然生长。设计中利用场所的秩序关系,将入口放置于山脚的树林,林中步道拾阶而上,路径序列在叙事中展开,参与者似乎经历了某种洗礼仪式,从单一的感知中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1.
张武  王艳 《国外建材科技》2001,22(3):109-112
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创造一种场所,但是设计师只有更倾心地体验设计场所中隐含的特征,充分地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时,才能体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也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2.
在地性是建筑的固有属性之一,基于场地环境的设计使建筑成为此时此地唯一的存在,场地也因此成为具有精神意义的场所。基于场所营造的在地设计,建筑既要考虑场地的自然环境,融合于地域大环境,又要突出场所个性,对其所在的地点性作出解答。文章对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培训中心方案的创作回顾,对场所营造下的在地设计塑造方式进行破解,浅析其中的创作思路和手法,以期为建筑创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学校建筑设计就是要塑造一个富有人文秩序的建筑空间,营造一个优美宁静的学习环境,为师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教学并进行多方面多层次交往,从而实现学业、品德和体魄全面发展人才辈出的场所。一项优秀的建筑设计应该是提升校园环境质量和文化品质,规范教学秩序,保障各部门运行效率的有力支撑。欲达此目的,就必须在设计中抓好以场地个性为依托的整体布局、功能安排、空间组合等诸多环节。下面就北京奥林匹克花园九年义务制学校为例予以说明。●从场地入手,合理布局,创造灵活、功能完善的教学空间每个场地都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形态,从某种概念上说…  相似文献   

14.
<正>1建筑场地的整体设计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存在性,存在性在建筑上表现出具有极强的场所性(感)。建筑坐落于一片场地之上,并因这片场地的唯一性而变得独特,两者结合不可分割,共同存在,相互作用,这就是建筑的场所性(感)。场地是有灵性的,它承载了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如果设计得当,场地会将这种灵性作用于建筑上,建筑因其场地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类的生活而具有人文精神和情怀。出于对建筑设计有益的考虑,作为建筑的场地有时是需要变更和改造的,但有时又不可以随意改变,场地原始的自然性,包括地形、高差及土地力学特征等,恰恰是场所性(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场地是一切建筑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建筑在从场地到场所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理解场地也是理解建筑的必要前提。这种场地的特定性决定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始终占据建筑设计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对突发灾害的一类重要基础设施,具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供灾后收容居留的重要作用。对于土地资源短缺的大城市中心城区,将学校的场地改建成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一项经济合理、方便有效的可行举措。以上海市杨浦区上理工初级中学为例,研究了校园场地改建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规划、功能部署等规划设计问题。将学校纳入城市应急避难体系,利用校园场地改建开展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对提升城市防灾水平、降低城市灾害损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筑设计与场地支持"是《建筑设计基础三》课程中的第一环节,作为建筑设计方法课程的重要基础内容,本环节重点讲授场地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场地是一切建筑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认识到建筑是在从场地到场所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理解场地也是理解建筑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汪浩 《城市建筑》2012,(11):29-31
高校球类活动场地是当前北京市民开展群众球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本文结合对清华大学球类活动场地的实地调查,归纳出决定场地开放与否和开放模式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场地的使用人群和运营模式,最后尝试提出可行性强的高校体育场地开放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于博物馆建筑来说,场地既是博物馆的室外展场,也是参观的"起点",奠定了整个参观体验的氛围和基调。因此场地设计的成功与否对整个建筑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当代博物馆对场地设计重视不够,理论不完善,场所体验整体较差。文章以场所精神为理论指导,将自身对场地设计粗浅的认识结合当今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针对当代博物馆场地设计行之有效的设计思路,并通过对几个中国当代博物馆建筑成功案例的分析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20.
从多方便对场地设计的概念、重要性,以及设计手法进行剖析,区分场地和场所的不同,强调场地设计与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