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周楚轶  陶冶  李游 《包装工程》2023,44(16):237-245
目的 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环境丢失、生态迷失和传承缺失的问题,振兴传统工艺是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设计学的角度探讨现代设计与手工艺之间的传承与创新,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方法 基于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产品设计,在厘清传统设计策略的基础上,以产品的文化意象为切入点,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器、术、道三个层次的分析,从文化知识的解构和重构角度开展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产品设计路径研究。结论 提出了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产品设计可视化流程模型,探讨了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文化知识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妍  张婕 《包装工程》2019,40(4):192-196
目的 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打破现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仍利用传统图书馆保存的单一保护方式,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结合传统保存与现代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挖掘随活态传承渐变下的动态生产性保护模式。方法 客观分析天津现有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情况,将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有效衔接,从创意重构中重建消费者的认同感,利用可持续保护建立开放流通方式,在市场及品牌构建中发展产业化层级销售方式。最后,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分类研究,探求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结论 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新要求,并针对其动态变化信息为其进行有效的生产性保护衔接,总结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保存与保护的可靠模式,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有效建议,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桑皮纸制作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为例,分析传统手工技艺产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标准的引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对生产、流通、应用、流程等方面,剖析标准对于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的有效作用。文章提出在非遗产业中引入"+标准化"的理念,能够更好地实现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类非遗产业传承和发展,使非遗活在当下。  相似文献   

4.
陈硕 《包装工程》2022,43(8):405-412
目的 深入挖掘桂东南地区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文化内涵,探索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方法 通过对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分析,探索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策略与研究着力点。分析桂东南地区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境,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与现代工艺进行比较,得出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在文化、美学、工艺等方面的优势。以家居设计为突破口,将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优势融入现代家居设计中,探索传统基因与时尚潮流的结合原则。结论 将桂东南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内涵价值融入现代家居设计中,能够让消费者在现代家居产品体验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与工艺价值,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将传统手工技艺视为一个信息生态链,通过可视化和分层管理技术,实现技艺的全产业链保护和传播。方法 引入BIM理论的相关技术对技艺及其产品的信息属性进行分析,进而把数字化的文字描述、二维图形图像、三维仿真产品及其制作工艺集合成4D信息可视化模型。结论 该模型具有空间与时间特性,通过用户交互,能动态模拟技艺与原生环境、产品形式与文化、结构与功能、产品重点与难点等信息,强化了对技艺的认知,有助于其作为文化资源的生态性保护和生产性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传统民间技艺的生活传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妍  钟蕾 《包装工程》2016,37(18):53-56
目的研究传统民间技艺的生活传承方式,解决传统民间技艺生产和现代工业大批量生产之间的矛盾。方法以总结归纳生活传承的表达方式为基础,通过对民众的功能需求分析,将传统民间工艺品进行针对性层级划分研究。结果得出以消费市场需求为主导的装饰性层级、半装饰性层级以及实用类层级为主轴的层级划分方法,并根据层次划分定位设计方向和制作方式。结论通过对以需求为主导的层级划分,有效地处理了传统民间技艺中生活传承与现代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和保护上,应该以从多方面进行挖掘、抢救、记录和整理,科学创造地弘扬和发展。达斡尔桦树皮工艺作为濒临的遗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制品技艺和方法上是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达斡尔传统的桦树皮工艺美术形式入手,进行挖掘其文化,从政府和民众视角审视传承和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庄冬冬  孙捷 《包装工程》2016,37(22):52-55
目的对聚居在我国南方丝绸之路和滇藏茶马古道之上的,以口承文化为主的白族的锻造技艺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的"直接观察法",搜集整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审视白族锻造铜银的技艺及纹饰,以此为标本探讨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传承与演进。结论白族人仍将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仍然是无可替代的,这种"技艺即生活,生活即文化"的传承方式是研究白族文化承传与演进的重要活化石。  相似文献   

9.
"昌宁苗族服饰"是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耉街彝族苗族乡较为完整保存下来的原始制作技艺,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者通过对"昌宁苗族服饰"传承与发展调查,总结了其传承源流、制作技艺、服饰图形及文化意蕴,为昌宁苗族服饰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厘清了脉络。  相似文献   

10.
庾萍  粟宁团 《包装工程》2022,43(16):410-419
目的 对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与锻制技艺的现代化传承进行研究和应用探索。方法 首先了解苗族文化,研究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流程和锻制方法,并对苗族银饰图案进行文化寓意分解;其次,借助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理念,筛选苗银锻制工艺,提炼苗族文化图案,设计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标准化苗银单件,最后将单件尝试设计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家具、餐具、茶具、电子电器等家居产品中。结论 以现代审美和加工工艺再设计的苗银单件,从设计构思到商业应用是一个系统的产业化过程,并为苗银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思路。既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也让苗银及苗银锻制的精美制品再次走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不仅美化了现代人们的生活产品,也能提升民族审美和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11.
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价值表现,民族文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剪纸技艺传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现代灯具装饰设计作为一种现实生活需求相融合,设计师可以利用剪纸的图形图案特点、线条切割刻画等传统技艺,演绎出新型的灯具装饰设计中功能、材料、造型、工艺的变化,使现代灯具装饰设计能够继续传承剪纸艺术的文化精华,通过另一种形式进一步体现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新型设计交融带来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制作工艺、色形和审美3个方面阐述了湘西苗族织锦的艺术特征。面对湘西苗族传统织锦技艺传承的式微现状,从数字化采集与整理、数字化保存与复原、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以及数字活化与开发4个方面,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发展传统手工艺是滇西片区乡村建设的亮点与重要竞争力,民族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是边疆地区"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体现。但批量化生产导致传统纯手工技艺无法完整传承;手工艺类产品纳入"互联网+"现代产品营销平台中,手工艺产品附加值低,行业发展后劲难以为继;政府关注程度的差异导致了滇西区域各民族工艺发展不平衡。从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可以更多地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复苏滇西片区"一带一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功能,发挥非遗传承中人的能动性,构建"一村一品"民族艺术品牌文化思路,促进滇西片区的特色文化创意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卢忠威  姚丹 《湖南包装》2023,(6):5-7+32
阴平毛笔自1973年外销以来,一直被山东省外贸部门列为免检产品。由于质量稳定,型号不断更新,多年来,在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始终畅销不衰。通过对山东枣庄市阴平毛笔制作技艺的田野考察,发现其依靠独特的生产性保护,实现了有序传承,融入了民众的现代生活,达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目标,是值得同类型民间手工技艺学习与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5.
郑千里  柏乐  周红生 《包装世界》2012,(5):88-89,91
安徽传统手工技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日益渐衰,本文以技艺政府、自然传承人、民营企业家和高校等社会角色的变迁为研究主体,从角色意识、角色职责、角色权利和角色行为等不同维度出发,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保护与传承路径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戴荭 《包装工程》2017,38(10):246-250
目的研究、推广苗族银饰艺术与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以苗族历史与民族服饰文化为基础,通过对"蝴蝶妈妈"和"鹡宇鸟"等图腾纹饰的解析,归纳苗族银饰的锻制技艺及流程,展现蕴涵其中的民族信仰、生活习俗、愿望等民族文化内涵。结论创新苗族银饰纹饰的应用和家族式锻制技艺的传承模式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产品市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王智薇  李洋  刘超菘 《包装工程》2023,44(16):356-364
目的 对乡村非遗手工艺的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和归纳研究,在传承中保护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的技艺流程、使用场景及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昭觉彝族文化符号进行采集与提炼,探讨凉山彝族乡村文创产品可持续发展方法和创新设计的途径。结论 昭觉彝族历史资源深厚,文化资源广阔,民族特色显著,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保障,结合民族学与设计学的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文创产品进行形式、功能、载体等方面的创新,将地域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不仅可以涵养文创产品的内涵,还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助力昭觉彝族地区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武强年画谈民间传统印刷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河北武强年画为例,分析了武强木版年画这种民间传统印刷艺术的制作工艺和地方特色,并结合民间传统印刷艺术的现代境遇,从培养传承人与多渠道的投资机制相结合、数字化保护与重建传统民间印刷艺术和商品化开发活化遗产3个方面,论述了对民间传统印刷艺术保护和传承的方法。提出了在传承中以活态的形式保留和发展民间印刷艺术,才是实现民间传统印刷艺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流域的赫哲族自古以来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依赖聚居地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从事生产活动。赫哲人创造了鱼皮制衣、桦树皮造物的杰出技艺,现今的赫哲人虽不再依赖这种原始的生产生活技能,但鱼皮、桦皮造物成为赫哲民族文化的独特技艺受到保护和重视,要传承赫哲鱼皮、桦皮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可以达到扩大文化影响,开辟鱼皮、桦皮文化市场,找到传承发展路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王巍  窦巍  马驰 《包装工程》2018,39(12):68-74
目的从技术层面和应用方式上提出了图形技术一种新的应用方式,研究图形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作用。方法基于多平台的资源库建设将图形技术从赏析作品、认知技艺和宣传文化的层面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尝试结合二维技术、三维技术、影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表现手段多样化。通过打破应用技术间的界限,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上存在的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从原有"文物式"的保护变成对其内容上的保护。结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