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淬火介质AQ251是一种介于水和油之间的淬火介质,它的冷却速度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调节,即通过调节溶液的浓度获得需要的冷却速度。应用AQ251溶液淬火硬度均匀,变形开裂倾向小,而且溶液的浓度易测、易控,长期使用不变质,淬火冷却特性长期不变。应用于大型合金钢零件的淬火可获得比油淬火更高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PAG水溶性淬火介质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伟 《机械制造》2007,45(3):48-49
通过分析PAG水溶性淬火介质的淬火机理,介绍PAG水溶性淬火介质在合金钢、弹簧钢淬火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强烈淬火技术是在1964年由前苏联的Kobasko博士发现和提出的。近年该技术在美国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且在该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国际技术合作。目前.强烈淬火技术在汽车半轴、链轮.轴承圈、紧固件、销轴和模具上得到应用。强烈淬火技术是采用高速搅拌或高压喷淬使试件在马氏体转变区域进行快速而均匀的冷却.在试件整个表面形成一个均匀的具有较高压应力的硬壳。避免了常规淬火在马氏体转变区域进行快速冷却产生畸变过大和开裂问题的发生。强烈淬火技术的优点如下:(1)与油淬的零件相比使用寿命提高3~4倍。(2)用低成本的碳钢或低合金钢替代合金钢或高合金钢。(3)用水或水溶性介质替代油。(4)工艺非常稳定.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多数工件用自来水淬火会开裂,淬裂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用水作冷却介质,还会遇到另外的问题。比如,多个工件采取比较密集的方式同时入水时,淬火后会有显著的硬度差异。为此,现在的多用炉上基本不用水性淬火介质。又如,工件上有较深的内孔、工件为大薄片状以及工件形状复杂时,水淬后往往出现严重的硬度不均和大的变形挠曲。同时的情况,在油中淬火时,  相似文献   

5.
大力推广应用新型淬火介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推广应用新型淬火介质的意义新型淬火介质通常指各种专用淬火油和优质水溶性淬火剂。和普通机油相比,专用淬火油具有更强的冷却能力、更合理的冷却速度分布、更长的使用寿命,或者更能保持工件的光亮性。优质水性淬火剂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钢件在水中淬火时的低温冷却速度,因而能防止淬裂,或获得更高的淬火硬度和更深的淬硬深度。由于有这些优点,推广应用新型淬火介质可获得以下收效。(1)改善和提高淬火工件的内在质量优质水性淬火剂能有效地降低水的低温冷却速度,因此能防止工件的淬火开裂。专用淬火油及水性淬火液具有高于普通机油的…  相似文献   

6.
齿轮埋油淬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比较关注的一种新型的热处理工艺。齿轮埋油淬火机床主要是用来解决合金钢、大模数、大型齿轮轮齿表面淬火开裂及裂纹的难题。我们自行研发的YMZ150齿轮埋油淬火机床,可以满足对冶金、矿山、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大型轧机、推钢机、球磨机、  相似文献   

7.
正我公司采用的中碳合金钢材料种类主要有42CrMo、40Mn2、45Mn2等,其中45Mn2钢约占20%,传统热处理工艺采用油进行淬火,但是采用油淬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淬火时产生大量的油烟,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危害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二是油的成本远大于水的成本,且油容易老化,换新油成本太高,不换则产品质量不好保证,经常出现工件调质后硬度不能满足技术要求的情况,容易造成返工;三是淬火时如操作不当,容易发生火灾。近几年来,我们已积累了42CrMo、40Mn2等材料的水-空控时淬火工艺,并已经广泛应用于公司多种产品,积累了中碳合金钢水-空控时淬火的  相似文献   

8.
汽车齿轮渗碳后的淬火介质通常采用淬火油,这是国内外汽车齿轮厂对淬火介质的首选。但是,近些年随着硝盐淬火介质的发展,硝盐淬火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硝盐淬火与传统淬火油相比有淬冷温度高、工件变形小、硝盐不易老化、安全性高,并可回收利用实现绿色环保等特点。国内轴承行业的一些大企业已经广泛采用硝盐淬火,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9.
美国好富顿公司的专利产品好富顿AQ251水溶性淬火介质提供了与水、油和等温淬火盐浴完全不同的淬火冷却条件,以其本身具有的诸多优点越来越被众多热处理厂家所使用。我厂在应用于曲轴淬火的同时,又对几种小件产品也使用了此介质,并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用高碳钢制造模具,造价比合金钢低廉,目前仍广泛地被各工厂采用。高碳钢模具的淬火,一般都采用双液淬火法,即水淬、油冷的工艺方法。由于模具形状各异,且分布着各种孔洞,如固定和紧固模具用的光孔、阶梯孔或螺纹孔等。因此,对于高碳钢模具来说,有选择地堵孔,比合金钢  相似文献   

11.
淬火介质对保证淬火工艺实施有重要作用。采用水或油作为淬火介质,均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满足合金结构钢前轴锻件热处理的需要。通过分析理想淬火介质的冷却曲线,发现一种新型PAG淬火介质的冷却特性可以满足要求。介绍了这种新型淬火介质的冷却原理、使用条件及技术要点。并结合实践,介绍了该介质在合金结构钢前轴锻件(42CrMo材质中重型前轴,120~140kg)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四、冷却曲线法在齿轮淬火冷却监控中的应用 1.齿轮淬火过程中淬火介质的监控 目前,用于齿轮淬火的介质主要是各种淬火油、水溶性淬火介质和普通自来水。 自来水是最经济而又清洁的淬火介质。一些含碳量低、淬透性差且形状简单的齿轮的调质淬火和感应加热淬火,往往可以采用自来水。但自来水的冷却能力随着水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国家及不同地区的自来水的冷却能力也有差别,使用淬火介质冷却能力监测设备可以很好地储存此类信息,控制不同的水温,为不同大小及不同材质的齿轮工件淬火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溶性淬火介质的冷却速度介于水和油之间,通过调整其浓度可以获得介于水和油之间任意冷却速率,满足多种淬火材料要求。用水溶性淬火介质替代淬火油能有效地解决水淬易裂、油淬不硬的难题,而且提高工件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改善油淬烟气排放问题,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分析H13钢与42CrMo钢的CCT曲线、C曲线和性能要求,研究使用20%JX-1118与15%AQ251水溶性淬火介质替代淬火油淬火冷却的效果。结果表明,淬火件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组织和硬度,可很好地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都没有专门用于水基淬火介质冷却性能测试的标准,我国也不例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考虑制订一个水基淬火介质冷却性能的测试标准。目前国际上都是用测试淬火油冷却性能的标准测试水基淬火介质。在我国有三个标准,即ISO 9950,SH/T 0220和TB/T 7951。 在水基淬火介质中,无机加有机淬火介质是最需要经常测试冷却能力的,因为没有更简单、更有效的控制其浓度和冷却能力的方法。无机淬火介质  相似文献   

15.
整体加热喷冷淬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的淬火冷却均采用浸液式,即将加热为奥氏体化的工件浸入冷却介质中,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快速冷却,获得淬火马氏体组织。这对中小截面的工件或淬透性好的合金钢件可获得满意的淬火效果。但是随着淬火工件截面增大,淬火质量效应的影响也会明显增大,采用浸液式淬火就难以达到质量要求,甚至淬不上火,直接影响着工件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为此,传统的解决方法是:更换淬透性更好的钢种或采用更强烈的冷却介质及搅拌介质。但是前者将使工件生产成本提高;后者会由于过度激冷或控制不当发生较大热处理变形或开裂。 近年来,热处理工作者在淬火冷却方面进行了大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不同钢材热处理淬火对冷却速率的不同要求,研制生产特种淬火油及水溶性淬火介质,以保证产品获得最佳性能而不致产生开裂,简介如下:一、快速淬火油采用石蜡基原油馏份,经深度精制,添加复合添加剂制成。是当前高温区冷却速度最快的淬火油,广泛用于机械工业中低碳钢及合金钢调质处理和锻造余热淬火,不仅能提高产品硬度及其均匀度、淬硬层深度,而  相似文献   

17.
用恒温淬火工艺有效减小齿轮变形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机械传动用齿轮一般使用20CrMnTi等材料制造,过去采取传统方法淬火时,由于冷却介质温度难以控制以及介质冷却特性等因素,造成齿轮变形无规律可言,齿轮质量难以控制,而采用恒温淬火设备和专用分级淬火油,可以有效改善上述情况,对提高齿轮淬火质量,减小零件变形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阐述20Cr活塞销淬火新工艺-830℃淬入7%-14%氯化钙水溶液中,可获得高硬度,且变形小、无裂纹。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即节能又简便。7%-14%氯化钙水溶液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使用温度范围宽,淬火变形和裂纹倾向小,可作为碳钢、合金钢复杂零件的淬火介质。  相似文献   

19.
PAG淬火剂自1965,年获得专利以来,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使用经验。在我国此产品的推广应用也有近20年的历史。目前,紧固件行业选用的中碳结构钢、低碳合金钢量大,故需采用水溶性PAG淬火介质才能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与淬火油相比,熔融硝盐淬火介质具有使用温度高、使用温度范围宽、淬火形变小、容易清洗等优点,但因其冷却速度慢,对环境污染大而受到限制。近年来,热处理工作者开始对硝盐淬火介质进行研究改进,使用可控气氛炉加热工件,采取添加水调整硝盐的冷却速度,使用封闭式淬火槽避免盐蒸汽的排放,直接将清洗工件后的水加入淬火槽,或加热蒸发清洗工件后的水来回收盐等措施,克服了硝盐淬火介质的缺点,重新发挥了硝盐淬火介质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