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塔北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油藏充注历史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流体包裹体偏光-荧光镜下观察、均一温度测试、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了塔北隆起西部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油藏充注期次。奥陶系储层共发育4类烃类包裹体,根据荧光颜色对液烃包裹体进一步划分为重质油包裹体和中-轻质油包裹体;根据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将烃类包裹体分为早、晚两期,均一温度峰值分别为66.7~72.5℃和86.4~95.3℃,表明主要发生过两期原油运移、充注过程。石油包裹体红外光谱特征及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早期充注原油成熟度较低,烃类包裹体主要发褐色、黄褐色荧光;晚期充注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烃类包裹体显示黄白-蓝绿色荧光。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热演化史确定早、晚两期原油充注过程分别对应于晚加里东期和晚海西期。根据油藏沥青特征和现今油藏原油密度等综合因素分析认为,油藏降解过程主要发生在早海西期,而晚海西期是主成藏期。  相似文献   

2.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奥陶系共有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稠油充注;第Ⅱ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中质成熟油气充注;第Ⅲ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轻质油气充注.第Ⅰ期由晚加里东运动期寒武系重质源油进入哈拉哈塘在哈601-2井、哈601-1井附近成藏;第Ⅱ期由晚海西运动期中上奥陶统原油进入整个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第Ⅲ期由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调整的凝析-轻质油进入英买2地区及哈拉哈塘地区南部而成藏.3期油气充注和调整,形成了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现今油气性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哈拉哈塘凹陷作为塔北隆起西部的重要油气单元,其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油气资源丰富,但呈现多相态分布,油气性质变化成因尚不明确。通过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该区油气特征与成因。油—油、油—岩对比表明,原油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特征更为相近,指示具有成因联系;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对比显示,可能有寒武系烃源岩的成烃贡献。哈拉哈塘原油具有相对较高的硫芴含量,C29和C35藿烷相对含量也较高,暗示有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成烃贡献。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分析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原油中低热稳定性硫化物含量不高,表明当前没有明显的TSR改造迹象。综合分析认为,源岩成熟度是控制深部高气油比原油形成的重要因素,而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是控制相对浅层重质油和H2S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塔深3井是塔河油田首次在奥陶系深层获得油气突破的探井,在奥陶系中-下统鹰山组上段获得高产油流。塔深3井区奥陶系深层的原油物性和该区顶部风化壳型油藏一致,均为高凝固点、高硫、高蜡、高黏度的超重质原油。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出现不同程度的抬升;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系列;饱和烃和沥青质的碳同位素出现明显的“倒转”现象,这些特征均表明该区至少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成藏作用。同时,在塔深3井鹰山组的储层方解石中检测到发黄色、黄绿色、蓝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和气包裹体,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判断存在3期油气充注,分别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晚期。结合井区原油现今的物性(超重质油)及成熟度(成熟油)分析,应以第一期原油充注为主。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侏罗系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储层的成岩次序、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伊利石测年及烃源岩的演化史,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成藏期次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孔雀河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含油气储层有三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一期为燕山中、晚期,以油为主,成熟度中等偏低,油质较重,系下古生界古油藏破坏后的二次充注;第二期为喜山早期,约50-40 Ma,以油为主含气,成熟度较高,为轻质油类型,油源仍来自深部;第三期为喜山中、晚期(20 Ma以来),以气为主含油,有来自下部地层中干酪根和原油的高温裂解气,也有来自侏罗系地层自身生成的石油(局部地区)和天然气  相似文献   

6.
基于原位方解石U-Pb定年、原油与储集岩烃类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恢复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南部跃参地区YJ1X井奥陶系一间房组超深层油藏的充注与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原油、游离油以及包裹体油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对应的烃源岩在相同的沉积环境中形成;②原油、游离油以及包裹体油具有相似的成熟度,计算得...  相似文献   

7.
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原油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原油正构烷烃系列低碳数(nC15-nC26)的碳同位素偏重且变化平缓,高碳数(nC27-nC30)的碳同位素逐渐变轻,这些特征表明,该地区油藏经历了至少2期成藏过程,现今油藏以晚期充注原油为主.油包裹体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早期充注原油为低成熟油,m(CH2)/m(CH3)为4.5~7.3,直链碳原子数约为18~25个;晚期充注原油m(CH2)/m(CH3)为1.9~2.8,直链碳原子数约为7~11个,为正常成熟原油.因此,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凹陷现今原油为早期低成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后又得到正常成熟度原油充注的混合原油.  相似文献   

8.
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对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油气特征、烃源灶部位、油气运移与成藏特征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物理与化学特征差异显著但有序分布,原油成熟度差异显著但成因相近。油-油、油-岩成熟度对比显示英买力地区原油与研究区埋深相近的泥灰岩没有可比性,哈拉哈塘地区深部奥陶系原油与埋深6 500~7 500 m的烃源岩成熟度相当,指示烃源灶为相邻凹陷。油气运移与成藏具有:1准差异聚集特征,从斜坡低部位至高部位,油气相态从轻质油—中质油—稠油呈规律性分布;2断层控制油气运移与聚集,油气主要聚集在断层附近,烃类流体性质、储层质量显著受控于断层,高气/油比油气主要出现在断层泄压区;3风化壳显著控制油气聚集与分布,油气主要分布在准层状风化壳上、下的岩溶储层内,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4油气成藏模式为异地源-断控运移-准差异聚集-风化壳储油-多期叠加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于奇西1(YQX1)井在塔河油田西北部奥陶系超重质油区获稳产中-轻质油流,为了确定其原油成因,作者通过与邻区奥陶系超重质油、雅克拉凝析油的物性、族组成、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等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YQX1井原油具有高饱和烃、中等芳烃、低非烃和沥青质的特征,正构烷烃系列分布完整,呈单峰前峰型分布,色谱图上出现较强的"UCM"鼓包。甾萜烷分布与于奇西超重质油以及雅克拉凝析油具有相似性,确定其同源;而Ts/(Ts+Tm)、4-/1-MDBT等成熟度参数对比显示,YQX1井原油成熟度较邻区超重质油藏高,而和雅克拉凝析油相近,属高成熟原油。结合塔河西北部晚期的油气成藏背景和构造演化特征,尤其是轮台断裂在喜马拉雅期的控油作用,推断YQX1井中-轻质油主要来自北部。喜马拉雅晚期的高成熟轻质油气沿轮台断裂运移,至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由北向南对前期的超重质油藏进行混合改造,形成了一定范围的中-轻质油藏。   相似文献   

10.
时保宏  张艳  陈杰  张雷 《石油学报》2014,35(6):1087-1094
通过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均一温度等包裹体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中生界储层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做了系统分析,进而确定该区目的层的成藏期次。研究表明,中生界储层含烃包裹体主要发育液态烃、含气液态烃2类。根据岩相学特征将烃类包裹体分为2期,均一温度峰值区间延安组为60~70℃和90~100℃、延长组为80~90℃和100~120℃,表明研究区主要发生过2期原油运移、充注过程。石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及红外光谱测试分析结果也表明储层经历了2期不同成熟度烃类充注,早期充注成熟度较低的原油,荧光光谱主峰波长段λmax为495 nm,荧光颜色为黄绿色、绿色;晚期充注的原油成熟度较高,λmax为470 nm,烃类包裹体主要发蓝绿色、蓝白色荧光。结合埋藏热演化史确定2期原油充注时间分别对应于侏罗纪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及早白垩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发现了埋深大于6 000 m的断控型特大油田,关键成藏期厘定对油气成藏研究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岩相学精细分析基础上,开展12口井断裂充填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组合(FIA)测试分析,并结合烃源岩及其生油期、断裂与圈闭形成期研究断控油藏成藏期。结果表明,(1)FIA类型多样,主要存在坳陷区黄色荧光与隆起区黄绿色荧光2类不同成熟度油包裹体,指示2期石油充注;(2)FIA中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多遭受升温作用的影响,与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最小温度值更接近成藏期温度;(3)黄色荧光的FIA都检测到低于50℃的均一温度,黄绿色荧光的FIA均检测到70~90℃的温度数据,揭示中晚加里东期与晚海西期的2期石油成藏期;(4)中晚奥陶世为走滑断裂、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体储集层与圈闭的关键形成期;(5)下寒武统主力烃源岩的生油高峰期为晚奥陶世,坳陷区以晚奥陶世成藏为主,隆起区以早二叠世成藏为主。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超深断控油藏关键成藏期为加里东晚期,坳陷区保存了加里东期的原生古油藏,隆起区发育晚海西期从坳陷区调整过来的次生油藏;保存条件是该区走滑断裂带石油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塔里木油田高产稳产的主力油藏,其缝洞型储集层成因机理、形成时期和油气分布一直是研究难点。基于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岩心和薄片观察、地球化学分析、生产特征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哈拉哈塘地区热液岩溶的特征,厘定了热液岩溶时期,明确了海西运动期活动断裂与加里东运动期走滑断裂对热液岩溶和油气分布的控制。研究认为,岩浆活动、海西运动期活动断裂形成、热液岩溶和油气成藏均主要发生在二叠纪,时间相近并具有成因上的继承性。海西运动期活动断裂与加里东运动期走滑断裂在力学性质、产状、规模、分布以及对热液岩溶的发育和控制方面存在差异。加里东运动期走滑断裂上热液岩溶体可以有效成藏,而海西运动期活动断裂由于在油气成藏期存在开启和间歇活动,导致热液岩溶体不能成藏或成藏能力差,从而造成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东西部油气分布差异巨大。在进行油气勘探和井位部署时应区分海西运动期活动断裂和加里东运动期走滑断裂,以寻找加里东运动期走滑断裂上热液岩溶体作为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原油芳烃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拉哈塘凹陷是近些年的勘探热点地区,为了进一步明确其原油母源输入、沉积环境、成熟度和可能烃源层,对26个哈拉哈塘凹陷和塔河奥陶系原油样品、4个台盆区烃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芳烃生物标志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原油均具有高萘、高菲、低联苯、贫1,2,5-和1,2,7-三甲基萘而富1,3,6-三甲基萘、高4-MDBT/DBT和(2+3)-MDBT/DBT比值、轻芳烃碳同位素的特点,与塔河奥陶系原油非常相似,反映出其属于典型的海相成因,且以低等藻类和细菌占生源优势。高丰度的二苯并噻吩和较低的DBT/P、Pr/Ph比值,指示其源岩沉积于强还原的碳酸盐沉积环境。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c1Rc2揭示哈拉哈塘原油成熟演化处于中等-较高范畴。甲基三芳甾烷异构体组成型式对比表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与哈拉哈塘和塔河奥陶系原油对比良好,推测其为本区奥陶系原油的烃源层。  相似文献   

14.
Petroleum at Halahatang oilfield in the Halahatang Depression (Tabei Uplift, Tarim Basin, NW China) occurs within calcarenites and bioclastic limestones in the Middle Ordovician Yijianfang Formation (O2yj). The petroleum is sourced from intervals in the Upper Ordovician Lianglitage Formation (O3l), and reservoirs are sealed by Upper Ordovician – Silurian argillaceous limestones and marls. The charging history of Halahatang oilfield is however poorly understood. For this study,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7 oils from Ordovician reservoir rocks at Halahatang field were investigated by GC and GC‐MS. Oil‐oil correlation studies indicate that all the oils belong to a single mature oil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 of an intact n‐alkanes series together with an unresolved complex mixture (UCM) and fully‐developed 25‐norhopanes in the same oil samples, as well as a bimodal distribution of homogenisation temperatures of aqueous fluid inclusion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rvoir experienced two separate oil charge events. 1D basin modelling indicates that the early phase of charging occurred from about 412 to 409 Ma and the later phase from 11 to 9 Ma. Using molecular parameters as tracing indicators,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oil charging was deduced to be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source kitchen is therefore inferred to be loc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Halahatang oilfield, probably in the Shuntuoguole Uplift between the Awati and Manjiaer Depressions.  相似文献   

15.
根据泌阳凹陷古城、新庄油田不同的稠油物性特征及9口井油砂的氯仿沥青“A”、族组分及饱和烃色谱分析资料,对两油田稠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稠变程度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了稠油族组分与距离新近系不整合面远近的相关性,探讨了稠油族组分与油层埋藏深浅、稠变程度高低的关系;指出了古城油田油藏的成藏时间早、新庄油田成藏时间晚是造成古城油田稠油稠变程度高于新庄油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新立村油田稠油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营凹陷东部的新立村油田具有正常原油与稠油相伴生的分布特点, 稠油多分布于距油源较远的构造高部位, 与正常原油呈半环状分布。综合流体性质、原油族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 认为该区稠油油藏的后期保存条件较好, 微生物降解作用轻微, 具有半咸水-咸水湖相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特征; 稠油多属于原生稠油, 低成熟度及长距离运移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因素。稠变的原油降低了对断层侧向封堵性的要求, 利于成藏; 此外, 稠油作为一种封堵类型, 为该区后续油气的成藏起到了重要的封堵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富满油田东部走滑断裂是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该走滑断裂活动较弱,识别解译难度较大,需要深入研究其发育、演化及控藏特征。基于富满油田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选取并精细解译了3条典型主干断裂(F10,F12和F17),明确了富满油田东部走滑断裂活动特征及主要活动期次。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性质及成藏期次,分析了断裂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加深了对该区域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对油气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富满油田内走滑断裂具有垂向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可划分出4个构造变形层,由下往上分别为盐下基底构造层(■之下)、盐构造层(■)、碳酸盐岩构造层(■—TO3t)和碎屑岩构造层(TO3t之上)。研究区断裂活动期次整体可划分为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Ⅲ幕和加里东晚期—海西期3个阶段,其中加里东中期Ⅲ幕是区域内断裂主要活动阶段。结合油气性质差异、油井生产动态、断裂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期的耦合关系认为,断裂活动影响了...  相似文献   

18.
孔雀河斜坡油气形成与加里东晚期古构造密切相关,古构造背景是成藏的必要条件,烃源岩生排烃高峰与圈闭形成的时空配置关系是孔雀河斜坡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具有古构造背景的圈闭为有利的勘探目标。该区主力烃源岩为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其在加里东中晚期演化达到成熟—过成熟,在后期的演化中不具有二次生烃能力,圈闭形成期主要为加里东晚期及燕山中期。成藏期次分析、勘探实践、原油裂解气形成条件等进一步支持孔雀河斜坡所发现的油气可能为早期原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Orinoco重油带重油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油气成藏理论为基础,对Orinoco重油带的重油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成藏特征,预测了未来的勘探方向。重油带处于宽缓的前陆斜坡带,构造活动较弱,发育少量正断层。烃源岩为上白垩统Guayuta群浅海相泥岩,沉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富,生烃潜力大;储层主要为中新统Oficina组和渐新统Merecure组三角洲相砂岩,砂体呈大范围席状分布特征,在东西方向上厚度展布稳定,向南逐渐变薄,埋藏较浅,胶结程度低,孔隙度高,渗透率高,储集性能优越。重油带的封盖条件多样,封堵层包括储层顶部的区域性盖层和沥青、储层之间的层间泥岩以及储层侧面的下伏前白垩系基岩。圈闭类型以岩性-地层型圈闭为主,断层、不整合和层内砂岩共同构成了原油的运移通道。原油在晚中新世的长距离运移阶段和上新世-更新世的大规模成藏阶段遭受生物降解等作用而变稠。通过对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重油成藏具有生储盖优越、运移距离长和稠变作用强的特征。重油带的成藏模式为长距离运移降解和大规模集中浅成藏。重油带的重油资源潜力巨大,对其未来勘探,在勘探层位上以Oficina组为主,在勘探区带上以西部区带为主,在圈闭类型上以地层相关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三塘湖盆地条3井稠油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法从盆地构造发育史和沉积演化特征入手,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油气藏动态分析的方法,对条3井稠油的烃源岩、油气运移通道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目的分析三塘湖盆地条3井稠油的形成条件,为盆地今后的油气勘探指明方向。结果三塘湖盆地条3井稠油来自盆地东部的二叠系烃源岩;区域不整合面和逆冲断裂系统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早期及同期形成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晚期较弱的构造活动为油气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结论三塘湖盆地目前勘探的方向,一是衣盆地东部二叠系烃源岩沉积中心与条3井间的运移通道附近;二是在盆地南部与条3井北断层相当的逆冲(掩)断层下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