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体现的是"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主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课程模式采用工学结合;建立学分制,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编写与课程模式相匹配的教材。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珍贵,无可置疑的绝对是人才,但是对于人才来说创新的思维又是至关重要的。而在音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思想理念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育方向,拥有新颖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理念,模式能否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最优化水平,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行对人才的培养具有直观重要的影响。当代音乐教育迫切需要一股新生的力量为其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机,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代告诉变幻的发展形势,所以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与当代音乐教学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本文就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更加完善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的创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素质的种植类专业创业人才将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农业高职院校怎样不断破解难题,改革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农业高职院校种植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的需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的种植业创业人才需求,对农业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当前种植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这一问题,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化农业急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内设计教育问题的凸显,教育改革的步伐速度不断加快,推动了设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电通模式是以电通广告公司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对电通新入职以及各部门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对国内高校的设计教育改革形成启发,将之融入高校的设计教育,助力设计人才培养。文章从教学目标与任务着手,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而达到推动教学改革的目的,对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和实践型设计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首先要有科学、完善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模式就必须更新设计教育中传统的观念,顺应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变化,创新设计价值体系,转换师生对于教与学的传统理解,系统思考,整合资源,建造多样化的各具特色的设计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发展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要依托产学结合教育的优势,紧跟行业的发展,突出能力教育,创新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专业特色。本文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唐纳德·诺曼博客中设计思维的相关论述进行研究和引证:从工程和设计思维差异比较,专才、通才关系模式及创新思维功用、价值和外延等角度对设计思维进行了广泛探讨,同时将思维方式、人才模式及设计教育等进行有效关联,进而为设计教育转型和培养目标深化指出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8.
吴佩平 《包装世界》2009,(5):66-67,69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每一所高等院校的基本责任。刨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世界一流的艺术类院校,对美术类院校刨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也是责无旁贷的。文章从实践教学经验出发对艺术院校设计创新人才,尤其是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面向"卓越计划",针对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创新教育的改革需求,依据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实践,研究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双语工程图学创新教育模式。提出合理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分级适度应用双语进行教学及助学,其工程图学创新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达到工程图学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而且为培养卓越人才营造了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决定着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现状、教学手段、教育目标等方面分析了高职会计学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以及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高校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经济、社会、市场、科技相脱节的状况;更新了艺术设计教育观念,提高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效益,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对高校的学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它要求重新建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作保障。  相似文献   

12.
构建高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以就业为导向,改变旧有的高职教育模式,实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教育”全面推进教材编写、教法创新和质量监控的教育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高职化工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地方工科院校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地方工科院校创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地方工科院校通过构建宽基础的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目标模式、多样化新型课程模式、学年学分制为代表的教学管理模式、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知识经济主要特征的分析 ,阐述了抢占 2 1世纪知识经济制高点的将是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分析了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四种基本素质 ,提出培养创新人才 ,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 ,正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 ,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与国际项目的需要,虚拟专业在我校迅速发展,为提高和发展高端技术人才,我们在不断更新与调节培养模式,向创新、艺术的方向长驱直人。其中在学校领导与企业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我们孵化器不仅设备齐全而且环境优雅,使学生们士气大增,从而我们虚拟专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让这些高端技术人才来发展我们国家的建筑、游戏、网络、商业、医学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关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核心来构建和展开的,并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以实践中培养特色鲜明、实践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经验为基础,对依托产学研基地培养工程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改变传统教育思维定式和固有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式教学为主线,促进学生以创新为核心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阐述如何构建一种有利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成长为工程领域的创新型拔尖人才;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任务式教学的作用,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作用,为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相似文献   

18.
陈睿 《中国科技博览》2011,(22):180-180
学生培养模式是一个广义的角度,除了核心的内涵外有着意义丰富的延展,我们需要认识清楚。曾经应试教育下我国的学生培养模式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后来通过素质教育改革、新课改的推行和高等教育改革,逐步地改变以往的教育局面。在国际化的深入和经济的转型的大背景下,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是必然要求。然后,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彭晓丹 《上海包装》2023,(10):199-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愈发加剧,高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需求已由原来的技艺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突出创新教育理念是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概述了创新教育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指出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基于创新教育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策略,旨在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与成效。  相似文献   

20.
张建设  杜冰 《工业设计》2015,(1):102-103
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设计人才,高等教育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面临给予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和高校改革分不开,这是所有的艺术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艺术设计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背景和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