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
【摘要】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抗肿瘤药物热敏脂质体长春瑞滨(TL?蛳 VIN)治疗肿瘤的病理机制,分析联合治疗对改善实验动物长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皮下种植H22肝腺癌模型的国产雄性ICR荷瘤小鼠入组本研究。分3阶段分别进行肿瘤坏死面积测量,分析治疗后肿瘤病理表现;测量瘤内药物浓度;以及对不同组治疗后生存率的比较。第1阶段,选取40只荷瘤小鼠随机接受5组不同治疗方案(每组8只)治疗后24 h取肿瘤切片,分别测量坏死面积,确认最佳热敏脂质体药物浓度;以及分析各组肿瘤治疗后的病理表现。第2阶段,选取13只荷瘤小鼠治疗后0.5 h取出肿瘤组织,测量瘤内药物浓度。第3阶段,选取32只荷瘤小鼠随机进入4组(每组8只),治疗后随访90 d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比较各组小鼠肿瘤治疗后的生存率。结果 与单纯RFA组相比,TL?蛳 VIN显著增加RFA对肝肿瘤的破坏范围(P < 0.01),而游离长春瑞滨(free?蛳 VIN)联合RFA的肿瘤坏死面积与单纯RFA相似(P > 0.05)。TL?蛳 VIN药物浓度在10 mg/kg时可获得显著优于free?蛳 VIN的效果,为(341.8 ± 65.4)mm2比(225.3 ± 25.4)mm2(P < 0.01)。单纯RFA组消融区边缘坏死及变性细胞与正常肝组织交叉,界限不清;而联合治疗组消融区边缘变性细胞减少,与正常组织分界更清晰。RFA联合治疗中,TL?蛳 VIN在肿瘤内沉积效果显著增加,浓度约为free?蛳 VIN的10倍,为(1 156.5 ± 158.3)ng/ml比(194.5 ± 52.3)ng/ml(P = 0.005)。TL?蛳 VIN + RFA平均终点生存期最长,达(37.6 ± 20.1)d,优于free?蛳 VIN + RFA(23.3 ± 1.2)d及单独RFA组(23.4 ± 5.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新型药物载体——热敏脂质体长春瑞滨可以在加热状态下大量释放药物,提高瘤内浓度,增强与热消融协同作用,扩大坏死范围,并最终改善生存期,为RFA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4.
【摘要】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从2007年1月至2018年7月公开发表在PubMed、Embase、Cochrane、Clinical Trails、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TACE联合放疗(联合组)对比单独TACE治疗(单独组)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报道,并使用RevMan 5.3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Egger法分析发表偏倚。结果 最终纳入21篇随机对照试验(RCT),共1 574例中晚期肝癌。联合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7.1%,优于单独组的52.5%,P<0.05;联合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4.6%、50.5%、33.6%,明显高于单独组的52.8%、27.7%和16.4%(P均<0.05)。不良反应以白细胞降低、肝功能受损、发热、消化道反应多见,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TACE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肝癌在近期疗效、生存率及安全性上优于单独TACE治疗,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癌TACE术中肝动脉损伤的原因、临床与DSA表现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 前瞻性研究肝TACE术164例次,观察术中肝动脉痉挛、内膜损伤及动脉穿孔情况,分析其与术中操作、导管类型、位置及注射对比剂速度的关系.结果 164例次中发生动脉性事件57例次(34.8%),其中47例次(28.7%)发生血管痉挛,其中29例次为动脉造影时痉挛,18例次为超选择插管过程中发生;7例次(4.3%)发生血管穿孔,其中6例次为老年患者;2例次为肝外穿孔,5例次为肝内穿孔;3例(1.8%)发生内膜掀起.超选择插管引起的动脉痉挛可有疼痛或药物反流至非靶动脉,经导管注射适量利多卡因有一定作用.动脉内膜掀起(夹层)时患者有疼痛、腹胀,透视下见对比剂滞留,需要退出导管重新仔细超选插管或使用微导管.动脉穿孔时有疼痛、腹胀,透视下见导丝或导管偏离动脉走行,注射对比剂有外溢,退导管至上一级动脉并注射对比剂,若无外溢或外溢对比剂无消散,则无需特别处理,否则需要将动脉栓塞.结论 肝癌TACE血管损伤的发生与术者操作技术、导管类型及导管头位置、患者年龄及血管条件等因素有关,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介入放射技术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肝动脉并发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对6例肝动脉狭窄(HAS)者采用PTA或支架植入治疗,3例肝动脉闭塞者先行动脉开通,再行PTA或支架治疗,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者行经导管溶栓治疗,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盗血综合征(GSS)者行胃十二指肠动脉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即刻、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 即刻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4.6%(11/13)。其中HAS的有效率为6/6,HAT为3/3,GSS为1/1,肝动脉闭塞为1/3。近期疗效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肝动脉血流减少或消失,术后3 d 丙氨酸转氨酶(t = 2.68,P < 0.05)和总胆红素(t = 2.94,P < 0.05)显著下降。随访2 ~ 34个月,无肝动脉并发症发生,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结论 采用介入放射技术处理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安全、有效、创伤小,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并发肝脓肿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总结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53例,肝转移癌 102例;其中有外科手术史患者98例;共并发肝脓肿5例,3例并发于原发性肝癌,2例并发于肝转移癌。采用在X线透视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脓肿引流术,术后给予抗生素冲洗。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脓腔于术后12 ~ 25 d愈合或明显缩小。结论 TACE术后肝脓肿由多种原因导致,采用经皮穿刺脓肿引流是治疗TACE术后并发肝脓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方法、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入选的19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单纯TACE组和氩氦刀联合TACE组(联合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AFP、肿瘤复发率及生存期情况。结果单纯TACE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29%,联合组为88.04%;单纯TACE组肿瘤复发率为(42/100),联合组肿瘤复发率为(11/92);单纯TACE组血清AFP下降的程度明显低于联合组;通过30个月的随访可见各个时期的联合组生存率都要高于单纯TACE组。结论氩氦刀冷冻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TACE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区疼痛与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1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TACE术后肝区疼痛程度分为两组,A组无明显肝区疼痛,B组有明显肝区疼痛,比较两组病灶在首次介入治疗后的反应,分析TACE后肝区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首次介入术后4~6周行CT检查,按RECIST标准评价疗效,A、B两组CR、PR、SD、PD分别为0、1.45%、88.41%、10.14%和0、14.29%、81.63%、4.08%,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7)。分析术后疼痛原因可能与术前病灶血供、包膜、肝硬化和术后病灶碘油充填类型有关,其中碘油沉积分型与疼痛分级呈负相关(r=-0.539,P<0.01)。结论介入术后肝区疼痛多提示患者肿瘤栓塞效果好、预后好。充分认识TACE后肝区疼痛与疗效相关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肝大部切除术的患者行手术前门静脉栓塞(PVE),可使未栓塞侧的肝组织增生肥大,增大肝脏体积,从而提高肝癌的切除率,降低术后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故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已日渐成为外科肝大部切的重要的术前处理。本文就术前选择性门脉栓塞术的技术及临床相关问题如:相关解剖、入路、栓塞剂的选择、PVE病理生理,适应及禁忌症,联合治疗及门静脉栓塞后肿瘤的生长等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胆囊动脉及胆囊显影与术后胆囊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肝肿瘤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动脉造影时出现胆囊动脉和(或)胆囊显影的临床资料,对出现术后胆囊炎的48例所采用的治疗方式、次数与发生胆囊炎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肝癌42例,肝血管瘤6例)TACE后并发胆囊炎(26.2%),42例并发胆囊炎的肝癌患者化疗方案为:FUDR(或5-FU)+HCPT+BLM11例,FUDR(或5-FU)+HCPT+DDP(或CP)9例,FUDR+HCPT+BLM+DDP(或CP)6例,FUDR+HCPT+EPI 7例,FUDR+MMC+CP4例,含草酸铂(L-OHP)方案5例(其中2例发生2次以上胆囊炎)。6例并发胆囊炎的血管瘤患者治疗方案均为BLM粉8~24mg 溶于超液化碘油5~10ml 内栓塞。结论肝TACE时胆囊动脉及胆囊显影者术后发生胆囊炎的概率增高,化疗、栓塞方案(栓塞剂)含DDP、BLM及L-OHP粉剂的发生率更高,越过胆囊动脉后进行化疗栓塞可降低其发生。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新型明胶海绵微粒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导致肝脓肿的发生率。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8月,应用明胶海绵微粒行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208例,观察TACE术后肝脓肿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及机制,总结预防及治疗经验。结果 208例患者共行792次TACE术,每例平均手术3.8次,介入手术平均间隔时间为4.9个月,随访时间为2 ~ 3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共发生肝脓肿3例,发生率为0.38%,其中1例行经皮肝穿刺外引流术,生存期达25个月,另2例未行外引流术或抽吸术,围手术期内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明胶海绵微粒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肝脓肿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高危因素人群给予积极预防措施,及早确诊及早引流能够降低致死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比较3种介入栓塞材料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巨大肝血管瘤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23例接受平阳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A组),17例接受单纯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治疗(B组),15例接受博来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C组)。A组2例、B组1例分别经2次介入治疗。结果 术后3~6个月复查增强CT或MR显示,A组、C组肝血管瘤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术前相仿;3组有症状患者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缓解,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临床效果良好,创伤小,重复性好,无严重并发症。平阳霉素、博莱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后瘤体缩小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药物是主要针对高危患者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栓塞的一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但抗凝、溶栓及抗血小板药物伴随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等。认识抗凝、溶栓及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并加强监测,有助于我们合理、有效的选用药物,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扩大肝切除术前使用经皮经肝钢圈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PVE)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1月收治肝门部胆管癌28例,分为两组,将预保留肝占全肝体积 < 50%、接受PVE者设为PVE组12例,其中10例最终接受联合扩大肝切除者设为PVE肝切除组;同期未行PVE而接受扩大肝切除术者为非PVE切除术组(16例)。PVE均为伴有梗阻性黄疸的Ⅵ型肝门部胆管癌,11例PVE前行预保留肝选择性胆管引流,PVE前血清胆红素(TB)为(98.0 ± 60.8)(12.4 ~ 167.9) μmol/L。PVE采用经皮经肝、同侧或对侧门静脉穿刺,放置多枚弹簧圈栓塞门静脉分支。记录PVE前后肝脏血流动力学、体积、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比较PVE肝切除组与非PVE肝切除组的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例PVE均获得成功,10例PVE后顺利施行扩大肝切除术,1例(1/12)因发现远处转移未行手术,另1例(1/12)因PVE后预保留肝叶增生不全未行手术。栓塞术后2周预保留肝叶体积增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未出现严重门静脉高压、肝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VE在肝门部胆管癌扩大肝切除术前的临床应用可行、有效和安全,能有效的诱导未栓塞肝叶的增生肥大,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增加手术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暂时性肝静脉(HV)阻断下经肠系膜上动脉(SMA)化疗及肝动脉(HA)化疗的价值.方法 10条犬,每犬均行4组实验并作自身对照.于灌注5-氟尿嘧啶(5-Fu)以后0.5、5、10、15、20、30、60 min抽取门脉血各5 ml,测定血药浓度,进行药动学分析.结果阻断组5-Fu的峰浓度及药时曲线下的面积明显高于单纯组,药物总清除率阻断组低于单纯组.肝静脉阻断下肝动脉造影显示阻断区末梢分支增多,肝段浓染明显.结论暂时性阻断肝静脉经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灌注5-Fu,可以提高门脉及局部肝组织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准确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是实现肝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本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锥体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 HA)对比DSA肝动脉造影(DSA- HA)在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价值。方法 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组研究。术中分别进行DSA- HA、CBCT- HA、碘油- TACE(Lip- TACE)、碘油CBCT(Lip- CBCT)。2名有经验的介入科医师共同分析DSA- HA和CBCT- HA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供血动脉。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5个肿瘤通过金标准确定肿瘤供血动脉。DSA- 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40个,其中真阳性32个,假阳性8个。CBCT- 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72个,其中真阳性68个,假阳性4个。CBCT- HA对肿瘤供血动脉判断的灵敏度为68/75(90.7%),明显高于DSA- HA(32/75,42.7%)(P<0.001);阳性预测值(68/72,94.4%),亦高于后者(32/40,80.0%)(P=0.040)。结论 CBCT- HA对肝癌肿瘤供血动脉的判断明显优于传统DSA- HA,对超选择性TACE治疗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750 kV变压器长时感应耐压试验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50 kV官亭—兰州东示范工程投运5年来,西北750 kV电网建设突飞猛进,但作为主设备的变压器频繁出现绝缘事故,对于多年前制定的750 kV变压器技术规范、标准有必要进行反思。长时感应耐压试验标准是750 kV变压器绝缘设计和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750 kV变压器技术规范、试验标准与1 000 kV变压器技术规范、试验标准进行比对,结合现场变压器绝缘击穿案例,通过计算和分析,提出了750 kV变压器长时感应耐压试验标准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20.
郭彤  王微 《地热能》2008,(1):18-19
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北苑家园三眼地热井的抽水、回灌工作,论述了该区域的地下水位,并对加压回灌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