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0篇
化学工业   1篇
能源动力   3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摘要】 目的 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动脉造影表现,探讨经动脉栓塞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价值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资料。分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相应的动脉造影表现;分析对于不同类型血管栓塞剂的选择及其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52例患者中DSA造影阳性者占63.5%(33/52),18例表现为直接阳性征象,11例表现为间接阳性征象,4例表现兼有直接和间接阳性征象。33例造影阳性患者中24例行经动脉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1.7%(22/24),临床成功率为62.5%(15/24),复发率为37.5%(9/24)。结论 经动脉造影及栓塞能快速发现出血部位并有效控制出血,是急性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有效诊疗手段;出血的病因、造影表现和出血动脉多样,其诊断率、栓塞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甲状腺动脉栓塞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患者术中、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术中发生对比剂反应1例、动脉损伤2例,术后发生甲状腺危象1例,其余均为非靶动脉栓塞所致,包括头痛(23例)、牙痛(11例)、颈痛(13例)、声音嘶哑(37例).最严重者为脑梗死1例和眼睑下垂、眼裂变小1例.脑梗死者行抗凝、扩血管治疗后好转,眼睑下垂者未作特殊处理,其余病例均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结论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有一定的危险,操作要仔细,出现并发症时处理要及时、恰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时各支甲状腺动脉的粗细及其供应甲状腺组织的多少,为甲亢的动脉栓塞治疗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55例甲亢患者行甲状腺动脉造影,测量各支甲状腺动脉的直径及其供应的甲状腺组织所占单侧甲状腺的比例,供应比例>60%时定义为主要供血,占40%~60%时为上下动脉供血相当.结果右侧甲状腺上动脉内径2.2~6.0mm,平均(3.8±0.90)mm,1例缺如;右侧甲状腺下动脉内径1.7~5.6mm,平均(3.5±1.3)mm,2例缺如.左侧甲状腺上动脉内径2.4~6.0mm,平均(3.7±  相似文献   
5.
肝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性病变,创伤(包括医源性)是常见原因之一。现将我们近两年遇到的9例医源性肝动脉假性动脉瘤报告如下,旨在提高对这类病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研究瘤体内注射不同浓度臭氧(O3)后兔VX2瘤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以探讨臭氧用于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浓度,并根据超微结构改变持续时间,推断重复治疗可能的间隔时间。方法 20只荷瘤大白兔分为4组,对照组2只,T20(20%臭氧)、T40(40%臭氧)和T60组(60%臭氧)治疗组各6只,直视下按瘤体积2倍量不同浓度的O2/O3混合气体用注射器直接注入瘤体内,对照组(仅模拟穿刺)及各治疗组取2只兔在实验完成后即刻取材,剩余兔分别于术后第4、8天各处死2只取材、制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T20组注射臭氧后即刻可见肿瘤细胞有轻微的损伤改变,线粒体轻微嵴溶解,少许线粒体呈球状肿胀,内质网扩张,部分核周间隙增宽,细胞间隙正常。T40组和T60组注射臭氧后即刻均可见肿瘤细胞有明显损伤,表现为线粒体明显肿胀,内质网扩张,细胞核肿胀,核周间隙增宽,部分细胞膜崩裂,组织结构崩解,术后第4天,可见大片坏死,炎细胞浸润,肿瘤细胞膜不完整,溶酶体线粒体形成(呈新月形黑颗粒)或线粒体溶解,内质网扩张,部分胞质溶解,细胞核不规则,核周间隙扩张,T60组更明显。血管内皮细胞也有损伤改变。3组的细胞损伤在术后第8天仍可观察到,但呈逐渐修复状态。结论 兔VX2瘤内注射20% ~ 60%臭氧后,都会对肿瘤细胞、瘤内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甚至死亡,20%的损伤较轻微,40% ~ 60%的比较明显,但综合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40%臭氧可能更为明显。虽然有部分修复,但术后第8天仍可见较明确的细胞损伤改变,故治疗间隔以4 ~ 8 d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损伤性鼻腔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外伤或手术后鼻出血患者,经药物及鼻腔填塞治疗失败后,采用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后先行颈外动脉造影明确出血点,再超选择插管至责任动脉以明胶海绵或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治疗。结果15例患者中9例为外伤后鼻出血,6例为鼻窦或副鼻窦手术后出血。14例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1例用PVA颗粒栓塞,均1次栓塞成功,2~3d后成功去除填塞物,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控制保守治疗失败的鼻腔大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损伤性鼻腔大出血明胶海绵是首选的栓塞剂。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各类介入操作中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我科CT引导下介入诊断和治疗259例次患者的检查资料。介入操作包括穿刺活检、引流、射频消融、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等6种方法。浏览PCAS系统上的医学信息和图像,并记录患者所接受的介入诊疗方式、扫描时间、扫描次数、总毫安秒、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制定的蒙特卡罗有效剂量转换公式进行计算。结果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射频消融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引流、活检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是(25.62 ± 10.43) mSv、(19.02 ± 7.35) mSv、(18.69 ± 6.39) mSv、(16.22 ± 5.60) mSv、(10.66 ± 4.51) mSv和(9.67 ± 3.81) mSv,粒子植入术的有效辐射量明显高于其他介入操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引导下单次介入操作有效辐射剂量相对较小,引起辐射损伤及后续并发症的危险小,但多次介入治疗累积的有效辐射剂量可能会较大,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在介入进修医师的培养中,充分认识其来源的差异性及临床知识与技能的参差不齐,合理利用其专长,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地带教,重视临床工作,同时兼顾科研方法的传授,半年至1年后,进修生就可以达到相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