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食用油脂既是人们膳食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其品质和安全性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食用油市场较为混乱,各种掺伪现象层出不穷,其掺伪种类和方式多变且复杂,使得油脂掺伪检验已成为油脂安全监控领域的一项技术性难题,亟待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方法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保障食品安全,强化政府监管能力。本文重点综述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色质联用等色谱技术,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光谱技术,以及核磁共振法和电子鼻技术等现代分析技术在食用油脂掺伪鉴别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今后研究方向,旨在为食用油掺伪鉴别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2.
食用植物油营养丰富,在生活饮食中必不可少,但市场上的食用植物油掺伪问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做好食用植物油掺伪的鉴别十分重要。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常规检测方法对仪器设备的要求较高,并且操作复杂,耗费时间较长,因此亟需一种食用植物油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来提高检测的效率。机器视觉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为食用植物油的无损快速检测提供了一个重要技术手段。文章介绍国内外机器视觉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品质与掺伪鉴别中的研究动态,比较了几种方法对机器视觉检测性能的影响,展望了机器视觉技术在食用植物油掺伪快速鉴别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蜂蜜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在利益的驱使下,市场上出现大量劣质蜂蜜,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掺假现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针对蜂蜜掺假手段的提高,现有标准无法满足检测的需求,如何分辨天然蜂蜜和假蜂蜜,成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兲心的共同话题。本文介绍了蜂蜜的概况,对国内外蜂蜜掺伪鉴别技术(碳同位素鉴定、高效液相色谱、中/近红外光谱)迚行概述,幵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以期在探索蜂蜜在蛋白质水平上的掺伪行为,规范蜂蜜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为今后蜂蜜产品掺假鉴别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食用植物油的品质检测和掺伪鉴别对于保障其食用安全性以及消费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分析方法由于操作繁琐、耗时较长,因此不能满足大量样品的实时快速检测要求。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由于可以实现快速、无损、在线和多组分同时检测,目前已快速发展成为一种应用于食品分析领域的新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包括在食用植物油品种定性鉴别、掺伪检测、品质检测及其在煎炸等热加工过程中的理化指标检测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检测中的检测原理、影响因素、准确度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对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食用植物油是重要生活必需品,但食用油脂掺假问题比较突出。将廉价植物油掺入到高价植物油中,可以此获得高额利润,但这些做法极大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本文主要综述了理化鉴别、仪器分析等当前植物油掺伪检验的主要方法及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等色谱技术,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紫外和拉曼光谱等光谱技术以及核磁共振和电子鼻等现代分析技术在植物油防伪鉴别上的应用,总结了国内外植物油掺伪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对在植物油掺伪鉴别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市场上存在用低值低价油脂掺伪高值高价食用植物油的现象,这不仅损害食用植物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也不利于我国食用油脂产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学者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到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了对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总结了国内外现阶段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进展,这些机器学习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等。对所述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研究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算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些年来芝麻油掺伪现象日益严重的问题,对目前采用的芝麻油品质检测方法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主要介绍了常用的显色法、色谱法、光谱法、电子鼻技术以及一些联用的方法在芝麻油掺伪检测中的研究现状,通过检测脂肪酸、甘三酯、芝麻林素、芝麻酚等特征物质来实现芝麻油品质的有效检测。  相似文献   

8.
利益驱动的食用植物油掺伪现象危及消费安全和食用油市场秩序,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食用油鉴伪方法。目前,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常规理化测定的鉴别技术、基于波谱分析的快速鉴别技术、基于代谢组学的全谱指纹分析、基于特征标志物的鉴别技术,这些方法优势互补。其中基于特征标志物的鉴别方法因具有确证性、高灵敏、可实现鉴定多种低价食用油同时掺伪的优点,越发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综述了DNA、脂肪酸、植物甾醇、维生素E以及加工过程中引入的外源物质等特征标志物在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发现进一步挖掘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标志物,建立多种标志物的高灵敏同步检测技术是基于特征标志物的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山茶油与橄榄油组成相似,被誉为"东方橄榄油"。为研究其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对山茶油的掺伪鉴别技术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常规理化检测方法、色谱法、光谱法等,分析了各种鉴别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山茶油掺伪鉴别技术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应从山茶油的特征指标入手建立多维山茶油掺伪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将气质联用技术与相关性分析、显著性分析、线性回归方程等方法紧密结合,通过对建立的纯茶籽油中掺入单一油脂(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的掺伪模型的研究,建立了茶籽油掺伪单一油脂的一元回归方程组。结果显示:在茶籽油掺伪检测中,只需将相应脂肪酸含量检出后代入所得方程,便可直观的显示出茶籽油掺伪类型及含量,是一种较为简洁、直观的分析方法,该研究运用数学的方法为茶籽油掺伪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希望通过"科技兴检"为规范茶籽油市场、监控茶籽油品质、保护消费者利益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动物油脂是动物脂肪组织经提取精炼而成的油脂。动物油脂因资源丰富,具有独特风味,广泛应用于食用油、起酥油、制备肉味香精,同时也是生产肥皂、甘油和饲料的重要原料。因动物油脂成本低廉,不法商贩受利益驱使在食用植物油或高价动物油脂中掺加低价动物油脂,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法与拉曼光谱等光谱法、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及其质谱联用技术、实时分析质谱、低场核磁共振等技术应用于动物油脂掺假鉴别技术研究。本文对主要动物油脂掺假鉴别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动物油脂的掺假鉴别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在食用植物油中掺入其他食用植物油或非食用油的主要鉴别方法,包括电导率法、红外光谱法、太赫兹时域光谱法、拉曼光谱法、色谱法等,并对上述方法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食用植物油掺假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宁夏枸杞果实的差异性,以枸杞鲜果和枸杞干果为样品,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枸杞鲜果和枸杞干果的差异性代谢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建立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模型、单变量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火山图等统计学方法对所有代谢物进行鉴定分析,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表明,枸杞鲜果和枸杞干果可以明显区分,枸杞鲜果和干果中共鉴定出3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有机酸、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呈上调表达,核苷酸类、酚酸类、香豆素类化合物呈下调表达。本研究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揭示了宁夏枸杞鲜果和枸杞干果的代谢产物差异性以及特征化合物,为研究不同枸杞果实的物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肉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而成为广大消费者饮食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在高额利益的驱动下,肉及肉制品的加工生产中掺假问题频繁发生。因此开发出能够对肉及肉制品的掺假进行有效鉴别的技术与方法对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产品和消费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对掺假鉴别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对相应掺假鉴别技术的要求也不同。本文阐述了目前用于肉及肉制品掺假检测的常见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包括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免疫和质谱技术,基于DNA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以及基于无损检测的传感器和光谱技术。同时也对目前已知方法所存在的鉴别盲区和新的掺假鉴别技术的开发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肉类及其加工制品掺假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咖啡掺假快速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AdulterantScreen算法建立的咖啡快速鉴别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咖啡样品光谱,建立标样(材料光谱)光谱数据库,采集掺假物光谱数据,建立掺假物光谱数据库,建立了咖啡分类模型及掺假物模型,运用Adulterant Screen算法技术对模型的主成分及掺假成分进行计算分析,建立了咖啡掺假快速鉴别模型。本咖啡快速鉴别方法对含量在2%、5%、10%、15%、20%、30%及40%巴西莓果粉和5%、10%、15%、20%、30%及40%大麦掺假咖啡可以实现有效的掺假鉴别,最低识别咖啡中巴西莓果粉及大麦掺假含量分别为2%及5%。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Adulterant Screen算法建立咖啡快速鉴别模型可以鉴别咖啡中巴西莓果粉和大麦等掺假物,为咖啡样品掺假鉴别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无损的检测方法,能有效的运用于咖啡样品掺假鉴别的日常检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16.
驴肉及其制品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味道而深受人们喜爱。因其价格居高不下,市场上存在商贩掺假销售问题,极大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危害身体健康,且扰乱了市场诚信。目前,中国尚未建立驴肉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标准。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驴肉产品检测方法。近几年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其衍生技术成为鉴别驴制品真伪的研究热点,新兴的DNA条形码和数字PCR技术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驴肉及其制品的形态、代谢物、蛋白质、核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光谱法、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PCR及其衍生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近红外光谱法用于掺假羊奶的快速无损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多种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了快速鉴别掺假羊奶的方法。将淀粉溶液,含尿素的淀粉溶液,含尿素和奶油的淀粉溶液按不同比例掺入纯羊奶中,进行近红外光谱采集。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差别分析(PLS-DA),fisher线性判别和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法建立校正模型并进行检验验证。结果表明,MLP神经网络的鉴别效果最好,其校正模型的正判率达到99.4%,验证集的正判率达到100%。说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适当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实现羊奶掺假检测的快速无损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