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皖南烟区土壤氯的动态变化及氯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皖南旱地黄红壤烟区施氯处理,分析了土壤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年降雨量在1459.1mm的情况下,至采烤结束时,0-20cm土层各处理耕层土壤氯含量均低于耕作层氯含量的本底值9.85mg/kg,土壤的残氯量与施氯量多少无关;各处理20~40cm土层,施入土壤中的氯在该土层中有积累现象,积累量随着施氯量的增加而增加;40-60cm土层各处理氯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均低于相应土层的本底值;60~80cm土层中不同处理底层土壤的氯量浓度相近,各处理施入的氯对底层土壤氯含量无明显影响;皖南旱地黄红壤烟区,不施氯肥状况下每年每公顷耕层土壤有7.11kg的氯损失;随着KCl用量的增加,土壤流失的氯量也随之增加,亏损值不断降低。在不施KCl的情况下,土壤流失的氯量为10.9905kg/hm^2,也就是说年平均每公顷有氯10.9905kg离开农田系统。  相似文献   

2.
多糖纳米脱氯剂对烤烟氯素吸收积累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多糖纳米脱氯剂对烤烟氯素吸收积累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脱氯剂处理促进了烟株生长发育、增加烟株的干物质积累量,但10‰脱氯剂处理反而抑制了烟株生长发育,不利于烟株干物质积累。施用脱氯剂均未降低根和茎中的氯含量和积累量,却显著降低了中部叶和下部叶氯含量及积累量。从烟株的氯分布来看,脱氯剂施用显著增加了根和茎中氯的分布,却降低了叶中氯的分布。各处理植烟土壤各土层氯含量均表现为不施脱氯剂 <5‰脱氯剂 <10‰脱氯剂处理,表明脱氯剂处理抑制了烟叶对氯的吸收,使大部分氯残留在土壤中。从烤烟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评吸及吸氯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在烤烟生产上利用5‰多糖纳米脱氯剂的处理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3.
南平烟区烤烟氯化钾适宜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南平烟区适宜的氯化钾用量,在南平烟科所试验基地和光泽县进行了不同氯化钾用量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氯化钾用量对烟叶各生育期几乎没有影响;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感官质量随氯化钾用量均呈"抛物线"变化,感官质量主要表现在香气量上的变化,烟叶中氯离子含量随土壤水溶性氯含量和氯化钾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烟叶中的钾氯比主要受氯离子含量影响,土壤水溶性氯含量和施氯量对烟叶氯含量的影响和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施用氯化钾可以降低生产和生态成本,生产上建议南平烟区采用45 kg/hm2氯化钾用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海南雪茄茄衣氯离子来源及降氯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海南茄衣氯离子来源,以求控制烟叶中氯离子含量。【方法】分析研究了烟田水源、肥源、不同海岸线距离土壤、不同作物茬口以及整个生育期内不同土层、烟株不同器官氯离子动态变化规律。【结果】①海南茄衣烟田水源、肥源不是烟叶中氯离子的主要来源;②植烟田距离海岸线的安全距离在10 km以外;③不同茬口作物(如香蕉、甘蔗、红薯)中残留氯离子是茄衣烟田氯的主要来源;④在海南降雨量较大的条件下,连续四年控制烟田氯离子进入,烟叶氯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结论】目前海南雪茄烟叶氯离子来源于前茬作物土壤残留,推测来自少量海水的渗透;建议种烟的安全距离在距离海岸线10 km以上,并严格控制含氯肥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氯素营养水平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福建烟区烤烟土壤氯素的适宜用量和烟叶氯含量的适宜水平,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方法,分析了土壤中不同水溶性氯含量和不同氯肥用量对烟株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经济性状、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福建烟区土壤水溶性氯含量25~35 mg/kg为适宜,15~25 mg/kg 为潜在缺乏,低于15 mg/kg 为缺乏,高于35 mg/kg为丰富;高于330 mg/kg为严重过量,导致烤烟中毒。烟叶中氯含量0.46%~0.66%为适宜,大于0.99%时,烟叶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氯量对烤烟氯含量和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不同施氯量对烟株氯含量、积累量及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氯量上升,烟株氯含量和积累量均表现为显著上升的趋势,整株氯含量和积累量与施氯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施氯量从0kg/hm~2提高到48kg/hm~2时,上部叶中的氯明显增加;但施氯量进一步增加到96 kg/hm~2时,中部叶和下部叶中的氯增加较为显著;茎和根中的氯随施氯量增加而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施氯量在24 kg/hm~2时,烤后烟叶产质量较好,化学成分较为协调,不施氯或施氯太高均不利于烟叶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箱式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化学成分的变化动态及对烤后烟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烟夹和箱式两种装烟方式在烘烤过程中烟叶的含水量、色素含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香气成分含量变化及烤后烟质量.[结果]与烟夹密集烘烤相比,47℃前箱式密集烘烤烟叶失水速率较低,淀粉降解量及水溶性糖积累量较少,叶绿素降解速率较低,香气成分总...  相似文献   

8.
氯素营养对黔北烟区烤烟产量和品质的效用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淋溶作用较强,游离氯含量低的贵州北部烟区,适当施用含氯的肥料对烟株生长和烟叶开片有促进作用;在施氯量22.5-50.0kg/hm^2范围内,不仅可以提高烟叶外观质量。增进香气质,香气量,改善烟叶内在品质,而且能明显提高上等烟比率,原烟均价,烟叶产量和产值,从经济,安全施氯考虑,贵州北部烟区,施氯量以45-5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广东南雄烟区砂泥田、牛肝土和紫色土3种主要植烟土壤的供氮特性及相应土壤中种植烤烟的氮素吸收规律,采用田间试验探讨了烤烟大田生育期植烟土壤氮素矿化特征及烟株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规律。结果表明:1在烤烟大田生育期中,砂泥田、牛肝土和紫色土3种主要植烟土壤中氮素矿化量随烤烟生育进程的推进而持续增强,总矿化量分别为360.27、327.50和277.82 kg·hm~(-2),且烤烟成熟期氮素矿化量均占总矿化量的60.00%以上;2烟株氮素积累总体上均表现出"缓慢—快速—缓慢"的增长趋势,积累高峰期出现在移栽后45~60 d,总积累量分别为5.36、4.81和4.19 g N·株~(-1);3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4.04%、33.11%和30.53%。因此,在烟草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氮肥施用时间前移和少量多次的施氮方法来提高肥料的有效性和利用率,同时避免烤烟生长后期的供氮过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电渗析法调控造纸法再造烟叶氯含量(质量分数,下同)的可行性,考察了电渗析对烟梗提取液氯离子的脱除效果,利用脱氯的烟梗提取液制备了5个再造烟叶试样,并对样品进行了常规化学成分分析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1电渗析法可高效脱除烟梗提取液的氯离子,脱除率可达99%以上;2通过脱除烟梗提取液中的氯离子可调控再造烟叶产品中氯含量,使产品的感官质量得到一定改善。电渗析法具有可调控性强、物料损失小等优点,适用于再造烟叶产品中氯含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烤烟氮素营养高效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究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烤烟氮素营养利用效率的影响。  方法  试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常规栽培(FP)和水肥一体化(DF)3个处理,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和1年的盆栽实验,检测了3个处理不同时期烟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对比了3个处理不同生育时期烟株根系生长发育情况,并测定了常规栽培(FP)和水肥一体化(DF)处理烟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和烤烟氮代谢相关的NITR和GS基因的表达量。  结果  (1)DF处理NR活性在移栽20 d和40 d均明显高于FP处理,分别是FP处理的1.26倍和1.31倍,NIT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也均高于FP处理,在移栽80 d后,DF处理NR活性大幅下降60.81%,而FP处理下降较缓慢;(2)DF处理较FP处理能显著提高烟株根系活力和根体积,促进烟株根系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使烟株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93.21%,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5.24%,土壤氮素依存率降低了15.01%;(3)DF处理和FP处理烟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变化规律趋势相同,但DF处理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积累速率均较FP处理有明显提升,且DF处理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高峰提前,烟株生育后期氮素调亏,成熟落黄较好,烤后烟叶品质较高。  结论  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调控烟株对氮素的吸收,提高氮素利用率,对促进烟株干物质积累和产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研究不同材料来源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碳库及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  方法  以云烟97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在陕西汉中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置四个处理:T1常规施肥;T2(T1+花生壳生物炭600 kg/hm2);T3(T1+稻壳生物炭600 kg/hm2);T4(T1+麦秸生物炭600 kg/hm2)。  结果  (1)施加生物炭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壤水溶性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碳库指数显著增加,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下降。(2)施加生物炭能降低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降低烟叶钾氯比、糖碱比,但可以增加烟碱含量,提升烟叶两糖比。(3)花生壳生物炭对土壤易氧化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提升效果最好,对土壤改良效果明显。同时,也提高了烟叶钾含量。(4)麦秸生物炭显著地增加了土壤全碳含量,但也增加了烟叶烟碱含量,对烟叶品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结论  施用生物炭有利于活化土壤碳库,但不同材料来源的生物炭对烟叶品质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研究微生物菌剂对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的影响。  方法  以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微生物菌剂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以及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旨在为缓解烟草连作障碍提供参考。  结果  (1)未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土壤随连作年限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SOC)、全氮(TN)、有效磷(AVP)、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呈降低趋势,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介于5.0~6.4;土壤胞外酶过氧化物酶(PER)、酸性磷酸酶(ACP)、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不同程度下降;同时烟草长势变弱,株高、根、茎、叶鲜重和相同叶位叶片干重、鲜重、叶长和叶宽均呈降低,且均在连作8年达最低。(2)添加微生物菌剂后,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pH值呈上升趋势,介于6.0~7.1;土壤胞外酶活性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  3种外源微生物均能改善土壤胞外酶活性,提高碳循环和氮循环能力,增加土壤养分,促进烤烟生长,缓解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初烤烟叶主脉不同区段色度值的变化,为烟梗的差异化加工和分类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云烟87 B3F、C3F初烤烟叶为试验对象,将每片烟叶中的主脉平均分成6段,采用色差计测定每个区段烟梗粉末的色度值L*(明度值)、a*(红度值)、b*(黄度值)和E(总色差值),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研究不同区段烟梗色度值的差异性及变化趋势,并通过Fisher最优分割法分析2种烟叶主脉最佳的分段比例。  结果  ① 同一烟叶主脉不同区段烟梗的色度值L*、a*、b*、E总体均存在显著差异;B3F和C3F烟叶主脉相同区段的色度值对比,L*值为C3F > B3F,a*、b*、E值为B3F > C3F。②从主脉基部到尖部,L*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抛物线形变化趋势,a*、E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抛物线形变化趋势,b*值呈逐渐升高的线性变化趋势。③从梗基到梗尖,B3F烟叶主脉最佳分段比例可分为1/6、3/6、1/6、1/6,C3F烟叶主脉最佳分段比例可分为4/6、1/6、1/6。  结论  烟叶主脉不同区段的色度存在较大差异和规律性变化趋势,叶基和叶中部分的烟梗更适宜作为制梗丝的原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豫中烟区烤烟上六片生育期温度和光照因子对烟叶质量特色的影响,提出优质上六片形成的气候指标。  方法  设置移栽期和采收期大田试验,测定上六片生长发育阶段的光、温等气候参数,研究其与上六片烟叶产质量的关系。  结果  ① 上六片烟叶的浓香型典型性与日最高温 > 30℃天数、成熟期均温和 > 20℃积温显著相关,当上六片成熟期和生育期日最高温 > 30℃天数分别为25~33 d和52~70 d、成熟期日均温达25.26~27.14℃时,浓香型特征明显;②该研究范围内,上六片烟叶的浓香型特征随 > 20℃积温增加不断增强。③上六片烟叶质量与上六片成熟期和生育期积温关系更为密切,当上六片成熟期 > 0℃、 > 10℃、 > 20℃积温分别为1122.97~1268.26℃、692.97~871.39℃、262.97~313.3℃,生育期分别为2018.0~2332.8℃、1257.9~1425.9℃、497.9~544.5℃,同时成熟期和生育期光照时数分别达到264.0~347.2 h和464.5~545.5 h时,上六片烟叶质量较好。  结论  上六片生育期与成熟期温度较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是形成优质典型浓香型上六片烟叶的重要条件,适当推迟上部叶采收时间,增加积温,可以在保证浓香型风格典型性的条件下显著提升上部叶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酸性土壤改良与土壤培肥同步、表层土与表下层土壤改良同步的目的,运用垂直深旋耕与无机、有机、生物等多物料综合协同改良酸性土壤,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试验设垂直深旋耕和传统耕作方式,以及石灰、石灰+绿肥、石灰+绿肥+酸性生物有机肥、石灰+绿肥+碱性生物有机肥等改土物料组合,研究了耕作方式和改土物料及其互作对植烟土壤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NtPPO8基因在烟草中的功能以及对烟叶耐烤性和烤后烟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烤烟品种NC89为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NtPPO8进行定向编辑,获得纯合突变植株,测定并分析原品种和突变体在叶龄60 d时的基因表达量和植物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差异,探究NtPPO8基因对烘烤过程中的PPO活性以及烤后烟的多酚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1)共获得6株T0代纯合突变体,突变均发生在靶位点上,为1个碱基的插入突变。(2)4个T1代编辑株系的NtPPO8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所有编辑株系的PPO活性显著下降。(3)T1代编辑株系烘烤过程中的PPO活性低于原品种,烤后中部叶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原品种。【结论】定向编辑NtPPO8基因后,降低了其在烟叶中的表达量,抑制了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PPO活性,有助于烤后烟多酚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发酵饼肥中氮在土壤中转化、氮在烟株体内积累及对烟叶产量、品质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发酵饼肥与土壤混合后在室内外培养条件下,发酵饼肥中氮在土壤中转化于60d后趋于稳定,土壤中无机态氮含量在培养前期明显增加,60d后呈稳定下降的趋势,此后再没有明显的供氮高峰,符合烟草对土壤氮素供应的需求;施用发酵饼肥150kg·hm-2处理,于烤烟移栽75d后,地上部(烟叶+茎杆)和烟叶内氮素积累量呈下降的趋势,与烤烟氮素吸收规律相吻合,有利于烟叶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而300kg·hm-2处理,移栽75~105d之间氮素在根内积累较多,90d后,烟叶中氮素积累量呈增加的趋势,表明过多施用饼肥,其氮素积累规律不符合烟叶质量要求。施用自然发酵饼肥具有改善烟叶的外观质量的作用,烟叶效益增加,但增加烟叶的杂气和刺激性,降低了烟叶工业可用性;烤烟施用适量的发酵饼肥,不仅可改善烟叶外观和内在品质,提高烟叶香气质和香气量,并且克服了自然发酵饼肥对烟叶内在品质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了烟叶工业可用性。发酵饼肥用量以15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背景和目的】烟叶成熟度的准确判定和适时采收是提高烟叶质量的关键,为提高烟叶成熟度判定的准确性。【方法】以翠碧一号(CB-1)的鲜烟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机拍摄上、中、下3个部位5个成熟度(M1~M5)烟叶图像,利用labelimg软件从原始的图像中获取目标烟叶图像二维坐标信息,通过轻量级网络You Only Look Once(YOLO)v5进行数据训练,构建烟叶5个成熟度识别模型。【结果】CB-1的上、中、下3个部位模型中的m AP值均达到0.9以上,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3.6%,92.8%,95.2%。进一步将模型部署到云服务器、并配套开发了基于Android端的烟草成熟度智能识别应用程序,实现在大田环境下响应式的鲜烟叶成熟度等级判断。【结论】基于YOLOv5模型的智能识熟APP可有效、准确地判定鲜烟叶成熟度。本研究结果可为鲜烟叶成熟度的智能识别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文山烟区土壤和烟叶氯素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文山植烟土壤和烟叶水溶性氯含量分布状况,并解析其影响因素,采用GPS定位技术采集了276份土壤和381份烟叶,对土壤氯和烟叶水溶性氯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其分布及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烟区土壤水溶性氯平均含量为13.81 mg/kg,61.95%区域氯元素含量在适宜范围内(10.00~30.00 mg/kg);烟叶水溶性氯含量普遍较低,平均含量为0.15%,变异系数为113.33%,仅有8.66%的烟样氯含量在适宜范围(0.30%~0.80%),低(0.10%~0.30%)和极低(<0.10%)的烟样占比分别为37.27%和51.71%。降水的强淋溶作用是导致文山烟叶氯元素偏低的重要原因。因此,文山烟区土壤氯元素含量适宜烤烟种植,但烟叶氯素含量均偏低,建议适当加强含氯肥料的施用,并做好对氯元素的动态监测,以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