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海岛聚落     
为期四天的“福建省闽东建筑考察团”马祖之行,行程虽略显匆忙,但却不虚此行,曾经的“军事禁地”马祖印象逐渐的暗淡远去,南竿岛、北竿岛、莒光岛传统聚落的自然风貌却深深的烙在脑海中。  相似文献   

2.
按《大宋重修广韵》解释,村”为“聚落也”。我国农村一般以血缘关系发展成为宗族聚落,村中除民居外,往往还有宗祠,用以祀奉祖先和宗族的活动中心。但在马祖没有发现有宗祠建筑,经了解,原来这里虽然人口不多(只有几千人),但姓氏却很多,可能是从福建闽东地区不同家族移民而来,属杂姓聚落。在聚落中,代替宗祠的是妈祖庙。北竿乡一位老村长告诉我们:“北竿7个村,村村都有一座妈祖庙”。以妈祖庙作为公众的活动中心,的确很有渔村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作者的实地考察及相关史料,论述了马祖芹壁传统聚落的历史沿革、兴衰过程,以及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同时还兼述了马祖民居的一些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4.
随着"茶马古道"的发展,周边城镇形成了大量商贸聚落,聂市是"茶道古道"的南方重要节点,而今仅有清末、民国时期的聂市古建筑群得以保存。通过阐述清末、民国时期聂市商贸聚落的生成条件、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分析得出聂市古建筑群遗址是以商贸聚落文化为载体而自然而然地生成的,它的存在是清末、民国时期聂市商贸聚落文化的物化反映,同时这一物化的场地又密切地映射出了清末、民国时期聂市商贸聚落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进而论证了商贸文化与场地营造的关联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克服传统聚落既有保护方法所导致的传统风貌景观资源碎片化、布景化、空洞化的倾向,实现整体保护的目的,以福建塔下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景观方法,探讨传统聚落整体价值的认知途径,发掘传统聚落“文化—活动—景观”的作用脉络以及整体风貌生成的文化机制,构建历史景观概念下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旨在保存传统聚落风貌的特质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余翰武 《建筑科学》2006,22(6):91-94
湘西高椅村是巫水河边的一个古村落,村内有保存较好的104座明清老宅。村落融于自然之中,其和谐的布局,灵巧的庭院,古朴的气质折射出浓厚的文化积淀。本文结合对高椅村的考察,探讨中国传统聚落的择地、理水、礼乐秩序等与聚落住居环境的关系,揭示中国传统聚落在社会约定俗成中所产生的共同哲学基础和营造理念,为营建健康的人居环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传统聚落的类型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 《南方建筑》2005,(1):14-16
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传统聚落进行了原型的分析,说明可以通过运用类型转换的方式,使传统聚落的精神在现代聚居模式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8.
盛建荣  章玲 《华中建筑》2007,25(8):166-167
坐落在湖北省宣恩县武陵山北麓的彭家寨,至今保存有完整的吊脚楼群,是鄂西土家聚落的典型选址和典型的土家山寨.通过分析彭家寨建筑群在规划设计中所蕴藏的大量符合生态的理念和技术,让我们感到中华传统乡土建筑所体现的环境生态观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应该不断吸取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刘旻 《城市建筑》2014,(17):270-271
本文以彰化县鹿港镇、台北迪化街和新竹县北埔为例,揭示了台湾自《文化资产保存法》颁布以来,古迹尤其是历史聚落的保存思想从政府为主导的被动保存到居民参与的保存与永续再利用并重的转变与发展,以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母系家屋的文化和社会内涵说起,分析了聚落的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旅游开发及建设的影响,探讨了处理聚落保存与发展所应持的态度。以及如何在维系摩梭居民生产与生活方式,保存摩梭文化的基础上,以旅游业促进聚落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徽州、徽商和徽州传统聚落。从徽商的经济实力、儒家修养及生活方式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指出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形成、发展及保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雄  王冬 《云南建筑》2009,(5):40-43
泸沽湖摩梭女儿国拥有独特的母系社会及强大的文化优势。摩梭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万物中寻找强大的精神寄托,并依附于这些磁体建立起来的保护了摩梭千年文化的严密聚落容器。摩梭文化得以保存的奇迹,与这些空间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聚落是基于当地的乡土环境由当地居民在无意识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产物。这种创作的过程,恰恰是艺术产生的重要过程,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居民对于生活的理解,憧憬以及内心的认知等等所有这些无形的意识通过聚落三维载体得以物化呈现。看似无规律的聚落形态后面隐藏着潜在的规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由居民自主表达自己居住生活理念的建造方式渐渐被摒弃。  相似文献   

14.
浅析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磊 《华中建筑》2009,27(11):144-146
该文通过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处土家族传统聚落的实地考察,最终选取了咸丰县大水坪村、咸丰县刘家大院、来凤县黄柏村、来凤县舍米湖村、以及宣恩县彭家寨等五个典型聚落作为文章的研究实例。以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聚落研究工作室的一手测绘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这五个聚落的空间布局特征以及聚落中典型建筑的建造特征,试图从保存尚好的土家族聚落中探求出中国民族聚落及其传统建筑文化的本源及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季富政 《华中建筑》2000,18(3):124-125
1和顺聚落规划风水意象自中国古代“万物有录”原始宗教始,经汉代董仲舒归纳推阐,形成系统天人感应思想,渐至影响中国学术发展达数千年。其中城镇、聚落,阴阳二宅等方面的风水术应用无不广泛浸透中华大地。云南边疆远离内地,又是少数民族为主的聚居区,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相对仍较薄弱。因此,风水文化的系统性浸染连淡薄都说不上。恰如此,反衬出和顺聚落和~般少数民族聚落在选址,布局等规划思想及实践诸方面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缘于和顺聚落一开始就确定的并卓有预见的选址规划思想,它的核心便是风水术应用,结果是我们看到现在十…  相似文献   

16.
《建筑师》2016,(3)
研究传统"自下而上"的城乡发展方式,是反思当今"自上而下"为主的规划建设方式的一种途径。本文以黎槎村和蚬岗村为例,运用实地调研、图解分析和理论概括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聚落空间中道路、公共空间、建筑的特点。"自下而上"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有:充分反映自然地形特点,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影响并校正聚落空间,其空间形式丰富的同时建筑整体风貌相对统一等。本文成果可为保存"自下而上"的城乡形态和反思现有的城市设计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因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同声",对声景资源的保护及运用研究成为目前国内研究瞩目的新趋势。笔者以游牧文化下蒙族传统聚落空间声景观的自然生态与地域文化资源保存较完好的锡林郭勒草原为对象,通过对声音信息的归纳总结分类,探索不同时域下聚落空间的声景资源多样性及其珍贵的文化性。构建视觉与声音相结合的保护理念,通过Atmos制式的全景声运用,弥补传统聚落空间的研究在声方面的缺失。期望通过对传统聚落空间声景研究,为我国具有地域性传统居住空间的声景资源与利用研究提供方法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环巢湖地区传统聚落民居是该地域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从中我们可以汲取丰富的生态文化理念和营建智慧。文章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白山镇齐咀村为例,从其聚落格局、传统民居和风俗文化这三个方面对其生态性进行探析,进而梳理出环巢湖地区传统聚落民居的生态文化理念和智慧的特征,以期对环巢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环巢湖城乡规划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在山西省阳泉市,广袤的太行山区分布着众多保存完好、极具研究价值的传统聚落,承载着独特鲜明的建筑文化,平定宋家庄就是典型一例。通过对其区位特征和历史背景的分析,试对其聚落形态特征与民居形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聚落形态特征包括:选址择水而居,负阴抱阳;布局沿古河道条状分布,呈“丫”字形;“枝蔓式”街巷组织,主次有序。在民居形态特征方面,建筑形制以砖石锢窑为主,院落多为两进或三进的四合院,横向并置或纵向串联,呈现山地窄院形制,艺术形态表现丰富。宋家庄村的聚落与民居形态均体现出与当地环境的完美融合,是对人文历史的绝佳诠释,为我国传统聚落体系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
杨涛  朱军 《山西建筑》2011,37(29):19-20
指出传统聚落及民居建筑是区域文化的物质载体,生动折射着族群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鲜明的经济、政治、宗教特点,通过对喀什聚落的价值及现状分析,探索了当代聚落营建的转换途径,进而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