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谢辉  朱颖  罗俊  田雨 《中国园林》2024,40(4):116-122
哈尼族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布局,声景资 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森林-村寨-梯田- 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对四素空间的 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发现多数空间的声压级在50dBA 左右,且以低频为主。村落以水为径,串联起自然生态,水声 还能为游客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文化与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后 的声景舒适度为最高;村民生长于斯,赋予了村落丰富的声景 资源。最后提出了3个声景保护策略,即保护村落的原真性, 实现特色声景的有机呈现;促进生态保护与水源保育的正向循 环,构建自然和谐的声景;激活人的活态属性,延续村落空间 的声景活力。  相似文献   

2.
历史地段的声景——拉萨老城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拉萨老城声环境的特点,并与不同文化背景下其他城市的历史地段声环境和标志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拉萨老城的声环境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特点,且存在较多与传统宗教活动有关的声音,这些声音也是老城声景的主要构成元素.但其声环境受到的机动交通噪声影响较大,最高可达90dBA.与其他历史地段相比,拉萨老城的声环境和标志声都具有显著地方宗教特征.最后以拉萨老城为例阐述了历史地段声景的保护策略和方法,为历史地段声景研究和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东部苗、侗族传统声景为例,结合定点测试和移动测试两种方法通过分析得出,声音在当地具有五种现实功能,为满足不同功能需求所产生的声场特征与声源频谱和民族文化有关.此外,研究还总结出声景所具有的文化归属价值、历史传承价值和环境营造价值,并构建相应保护性设计框架.本研究旨在加大对声景文化遗产研究的关注,在更大范围内全面、系统地开展同类研究,以使珍贵的声景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历史声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是连接自然与人文、过去与现在、有形与无形的媒介,是城市空间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无形的历史见证。探究近代城市空间中历史声景的发展变迁,旨在深度挖掘城市文化景观的人文属性,多维度拓展历史城市保护的内涵。【方法】以近代汉口为例,通过历史文献调研,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视觉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解读汉口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历史声景的氛围特点。【结果】揭示了城市空间中历史声景的变迁与转化特征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表明近代城市声景的历史性变迁是“故乡性”与“异乡性”的二元并立。【结论】引导城市更新综合考虑城市原有声音环境以提升城市归属感,有利于城市空间历史记忆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摘要 通过空间基因图谱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传统聚落的生长、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湖南通道侗族聚落为对象,通过 计算机分析方法的可视化、量化辅助,对传统聚落生长发展影响因子和空间布局基因图谱行发掘和总结。对传统聚落 的空间规律提取与分析不仅有助于发掘、理解传统聚落特有的空间构成逻辑和生长发展方式,同时对于聚落的规划设 计、文化保护与复兴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空间基因图谱的研究体系建立为传统乡村文化承传和发扬、新时期乡村 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和指引。  相似文献   

6.
羌寨作为羌民族与川西高原岷江上游流域自然环境作用下产生的独特聚落形式,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保护价值。至今对羌寨聚落空间特征的研究主要为基于现状的定性描述概括。本次研究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布瓦羌寨为研究对象,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分析其长宽比值、形状指数值等数据,量化研究其聚落空间特征,为布瓦羌寨提供具体而精准的形态描述和空间结构分析,同时对传统羌寨聚落空间特征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做一定补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布瓦羌寨为具有带状倾向的指状聚落,整体聚落空间结构性较弱,聚落联系较为松散,其聚落空间特征的形成是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军事防御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针对布瓦羌寨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保护发展思路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是明代朱之 蕃等人对彼时“金陵四十景”的总结集称,其景 图与题咏共时关联,集中揭示了金陵名胜的风景 特色和品题风尚,对解读金陵风景名胜的地方 意识和传统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现代 声景理论,以声要素识别及其环境特征为契入 点,结合《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的景图诗词 判读,在景观空间建构、听觉系统感知等相关理 论的基础上,针对“金陵四十景”声音要素及其 动态场景进行联立解析,进而总结归纳传统声 景营造手法。以“天印樵歌”为例,通过图文解 析展现了朱之蕃笔下声音场景及其想象空间的 内在关系与变动趋势,分析论证传统景图声环 境与风景境域的同一性。相关研究为传统景观 集称图册的当代阐释提供了现代声环境分析视 角,为当代风景名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于传统 声景解析的研究坐标与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8.
声景是风景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声景在景观保护和营造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文章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读,梳理武功山不同历史时期的声景资源,归纳分析其声源类型,并从空间环境、人的感知两个方面剖析武功山历史声景的特征,揭示武功山历史声景的丰富性及景观、人文价值,为武功山声景营造及地域独特文化塑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古劳水乡空间生成解析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水乡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等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而岭南水乡既有研究对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关注较多,对聚落所处的自然整体环境关注较少。以古劳水乡为例,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从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互动的角度出发,对古劳水乡的空间生成过程进行了解析,系统梳理了古劳水乡的整体格局、水网水利空间、聚落空间、基塘农业与墟市空间、民俗信仰与祭祀空间,总结了古劳水乡具有“以水为脉”的文化生态特征,阐释了古劳水乡文化生态特色与整体性历史遗产保护对于珠三角的重要价值,以期丰富与深化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引入凯文·林奇的意象理论与比尔·希列尔的句法理论等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将聚落中人类认知、社会活动事件等与聚落空间形态有机结合,从"叙事空间"视角对桂北传统聚落进行系统分析与解译,提炼出其"叙事"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及其隐含的社会文化规范。基于"叙事空间"解构的传统聚落更能回归对聚落及其所内含社会人文的本质的探究,为传统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文中的探讨对于了解传统聚落空间构建机制及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性,以及如何在城镇化语境下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倞  宋捷 《风景园林》2019,26(12):28-33
临汾—运城盆地是中国最早的农、盐业生产区之一,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利用地方志、相关水利、农业等历史信息和现代考证成果,结合历史舆图和1968年卫星航拍图,以水为线索归纳其地域景观特征和营建智慧,为传承地域景观、缓解区域城镇化问题和指导未来相关规划编制提供启示。临汾—运城盆地的传统地域景观主要包括引泉、引河灌溉等引水工程主导的区域景观格局和与自然相适应的聚落防洪排涝景观体系,未来规划设计可以重点从4个方面开展:1)利用传统引水工程骨架构建区域景观格局,发挥新的城镇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开展水生态关键区域的精明保护、修复和关键资源的人文复兴;3)延续传统聚落防洪工程智慧,结合现代工程技术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防洪系统;4)传承城镇水利系统、公共环境和人文空间相复合的传统,实现城镇环境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2.
泉水聚落因其地理条件与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泉水系统,进而深刻影响了聚落体系与环境、聚落规模与形态、聚落空间与肌理等各方面。洪范池泉群作为济南十大泉群之一,其中浪溪河流域泉水分布众多,泉水聚落分布密集。选取与泉水关联度高的4个典型泉水聚落,分析其自然格局与三生空间、聚落形态与街巷肌理以及泉水系统与利用方式,识别泉水聚落的地域性景观。研究发掘了浪溪河流域泉水聚落地域性景观背后所蕴含的相地选址、泉村相融、水巷交织、畔泉而居、系统关联以及交融互利的生态智慧,这种敬畏自然、顺应环境的生态哲学是泉水聚落传统人居环境维系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然是个未受到足够重视的薄弱环节。在社会格局剧变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隔离区域生态与文化特征的规划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民对生活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更高追求。实现生态与文化视角的融合既是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以福建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实施研究区生态与文化区划的基础上,以空间统计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验证了研究区生态与文化类型区的空间关联性,并据此构建了乡土景观分类及区划方法体系。对乡土景观区划成果在区域风景道规划及旅游资源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应用途径做了初步探讨。本研究可视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有关乡土景观资源整合保护的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韩城司马迁祠为对象,探析了一种中国地方风景营造的内涵与价值。阐释了司马迁祠风景选址及其相址择位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宏观山水“场景”设计、风景图景设计、地景建筑设计等研究,探讨了司马迁祠风景营造的本土智慧,提出了一种结合山水地景的人居风景营造模式。  相似文献   

15.
程蕾  宣建华 《华中建筑》2012,(9):155-161
浙江传统聚落作为浙江极具特色的历史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类型和悠久的历史,在浙江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孕育发展。聚落与其赖以生存的地域之间历经了几千年的相互作用,历经了朝代的更替、环境的变迁、生活方式的转变,从最初的人类聚居点发展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聚落文化。该文通过对近百个浙江传统聚落进行研究,探讨聚落与历史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历史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发展过程与职能的影响,从中得出对传统聚落保护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嘉湖湖荡区的传统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整合与图像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聚落所处的水环境角度出发,对区域整体聚落分布格局与聚落单元景观格局两个尺度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聚落顺水而布,水随聚落而变革”、景观节点与水关联度高的特征。并对景观成因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嘉湖湖荡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是对低平水网环境的适应、水利与水运交通的促进、受思想文化与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贺鼎  郑淳之  王子瑜 《风景园林》2023,30(4):115-122
【目的】北京长城沿线区域水环境复杂,在旱涝灾害威胁下长城堡寨聚落形成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价值突出的水适应性景观。对长城堡寨聚落的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和模式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山地村镇聚落规划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启示。【方法】根据降水量、城水距离对堡寨聚落选址进行分析,提出水穿城、近水建城、旱地堡寨3种城水关系类型。【结果】归纳得出聚落为应对旱涝双重威胁、季节性干旱、季节性洪涝3种灾害条件,其水适应性景观相应形成台田模式、坑塘模式、沟渠模式3种景观模式,并总结不同景观模式下的空间模式、调蓄模式、作物类型和礼俗信仰。【结论】北京长城堡寨聚落在复杂的水环境与军事防御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多样化的水适应景观模式。在传统水适应性智慧的指引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聚落选址布局、旱涝调蓄方式和礼俗信仰。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研究结果对于长城文化带的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水适应智慧的传承与延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继力  赵烨  高翅 《风景园林》2023,30(2):123-130
【目的】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村庄规划存在规划理念、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以风景特质识别为理论和方法体系,探索有利于村庄分类指导目标的乡村风景特质识别方法。【方法】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为例,即通过系统分类,对不同乡村区域村庄提供规划设计引导。适应性调整了乡村风景特质识别的3步程序:风景特质图谱绘制、风景特质图谱信息分析、乡村风景保护利用对策制定。绘制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形成了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并以风景特质区域为分类依据提出了晋源区乡村保护及利用建议。【结论】乡村风景特质识别对乡村的分类指导、开发强度、保护利用模式等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在后续研究中,相关理论及技术方法等仍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菁  龙彬  陈秋渝 《中国园林》2023,39(1):85-91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征要素,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方法手段,总结归纳出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1)受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传统聚落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出北靠山居、南临水体的景观特征;2)受民族互动的影响,不同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呈现汉族聚落位于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土家族聚落位于溪河两岸与浅丘地带,苗族聚落位于后山“溪里”的族群景观分异;3)传统聚落景观在聚落尺度上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地理要素主要作用于生态、生产与聚落景观层次,民族要素主要作用于聚落与宅屋景观层次,并呈现出“从区隔到融合”的发展规律。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挖掘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支撑,可为构建西南山地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园林中的虚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园林中的虚景包含非常广泛,现通过古诗、古典园林理论与实例,分别对空间、光影和声、香等方面进行研讨,试图以小见大,触类旁通,揭示虚景的奥秘,扩展人们的欣赏视野。并对现代园林中重实轻虚的弊端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