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永新县位于江西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以区内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通过对历年来已发生的370处地质灾害的综合研究,总结了永新县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对区内各类地质灾害进行孕灾环境分析,研究了与地质灾害发育相关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等孕灾因子及其影响。结果表明:区内地质灾害孕灾环境受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共同控制和影响。充分考虑区内地质灾害孕灾环境,以工程地质岩组和地形地貌为主控因素,将永新县孕灾环境划分为3个大区和19个亚区,为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风险评价提供技术支撑,为地质灾害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在对高平市现有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市内地质灾害的空间及时间分布规律,并进行了地质灾害孕灾地质条件的分析,为高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3.
海洋河流域地质环境脆弱,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分析该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不同区段的地质灾害形成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地质灾害113处,类型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时间上多发生在5—8月降雨充沛期,空间上具有沿河流两岸呈带状分布、沿交通道路呈线状分布、沿矿区和构造叠加区呈密集片状分布的特征。地质灾害形成模式受控于地质构造、斜坡结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孕灾条件,而人类工程活动、降雨等诱发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关键。根据孕灾条件和诱发因素的耦合关系,将研究区划分为14个地质灾害形成模式分区,并归纳出软弱岩切层滑移型滑坡、硬岩夹软弱层顺层滑移型滑坡、沿基覆界面蠕滑—拉裂型滑坡、高陡硬岩拉裂—倾倒型崩塌、软硬岩互层软弱基座拉裂型崩塌、溶蚀—重力型岩溶塌陷、沟谷侵蚀基底型泥石流等7种地质灾害形成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区内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麦积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质灾害调查程度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存在一定差距。在充分结合已有工作基础上,开展甘肃省麦积区地质灾害高精度调查,阐述地质灾害类型和发育特征,进行了孕灾地质条件分析,总结成灾模式,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其地质灾害具有分布面积广、发生频率高、经济损失大、致灾作用强烈等特点。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统计了河南省地质灾害总体分布特征,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土流失、降雨等因素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找出了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条件,对河南省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国勇  张伟 《西部探矿工程》2011,23(8):175-176,180
以山西省高平市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灾害(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等)的分布特征做了总结,并对其灾害形成的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做了分析。研究得出:高平市不同地区地质环境背景及经济活动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灾种的分布及发育特征;地质环境背景通常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条件,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具有改造和破坏作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岳西县地处大别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是安徽省地灾易发区之一。在详细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了岳西县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对岳西县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的研究,为地方政府地质灾害的预防减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调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多轮发展,目前演变为以孕灾背景调查和隐患点识别的灾害地质调查。"藏东南重要城镇和交通干线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工作区位于西藏东南部,有工作程度落后、地质环境脆弱和工作条件恶劣等特点。项目主要从详实基础地质数据、地质灾害规律和孕灾背景调查评价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识别等3个方面重点进行灾害地质调查工作。为了在藏东南特殊的环境中实现这些调查要求,应用了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InSAR、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遥感系统和简易观测等技术方法。并且总结了各类调查技术方法的适用性。通过总结经验和找到不足,从而为今后该地区的调查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沁源县最主要发育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通过分析探讨沁源县此类地质灾害与其孕灾因子的关系,最终总结出沁源县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成灾模式。为未来沁源县国土空间规划及风险管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及组合多样、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原来采矿活动强烈,导致全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全、隐患多、发生频繁”的特点,更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和动态变化大”的特征。根据花溪区地质灾害调查,总结出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地层分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采矿影响。就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特点而言,地层分布、气象及采矿活动是关键的致灾因素。最后根据花溪区地质灾害治理紧迫性程度提出相应的花溪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以广州市2005-2008年突发性地质灾害资料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总结了该市地质灾害的灾种和分布特征,阐述了广州市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气象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广州市地质灾害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多样,自然因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基础条件,人类活动则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预防,了解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规律,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印钞石村东段不稳定斜坡是河北省阜平县境内中低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致灾影响较大的地质体之一。由于其地表变形特征明显、形成灾害的规模较大且位于紧临居民区的上游山坡地带,对当地居民形成的直接影响和危害也会较大。通过实地调查,查明了该致灾地质体的发育规模和变形特征;经系统分析,揭示了该不稳定斜坡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对该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瓮安县地质灾害的详查的基础上,针对该县脆弱的地质环境,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时空分布特征,全县存在101处地质灾害,其灾种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数达1312户5581人,威胁资产达5248万元。根据地质灾害引发和加剧因素及危险性危害性程度等,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FAST(中国天眼)保护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目前共有在册地质灾害132处,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已对FAST工程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本文以FAST保护区现有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保护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建立地质灾害关联模型,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及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对区内地质灾害成因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防治措施及监测预警建议。FAST保护区滑坡地质灾害主要有“牵引式”、“推移式”两种破坏力学模式,其中小型滑坡多呈“牵引式”破坏,中型、大型滑坡多呈“推移式”破坏;区内崩塌危岩体的主要破坏模式有“倾倒式”、“坠落式”、“滑移式”。区内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是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因此,强降雨前后应做好地质灾害巡查防控,区内开展岩土工程活动前需做好科学评估和规划,避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6.
杨磊 《现代矿业》2020,36(8):41
近年来,我国高位地质灾害频繁,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赫章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发现境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67处。通过分析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主要形成因素,获得了区内地灾隐患点的数量、类型、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等信息,为该区地灾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系统空间概念出发,探讨了煤岩地质体冲击地压孕灾机制的相空间维度,基于已有的冲击地压各类影响因素的重新划分,提出了包括材料属性维度(M)、应力环境维度(P)、空间结构维度(S)、叠加扰动维度(D)的冲击地压"四维"孕灾机制,其中材料属性维度是指赋存于地质环境中的煤岩地质体的物理冲击属性;应力环境维度是指煤岩地质体"内-外"复合应力状态;空间结构维度是指包括地质赋存构造和已有以及现在受采动影响形成的煤岩地质体空间结构状态;叠加扰动维度是指受到人工爆破及星体运动对处于极限应力状态的煤岩地质体所引起的多源叠加扰动作用。通过建立冲击地压"四维"孕灾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四维"孕灾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孙武 《煤炭技术》2013,(10):110-112
滑坡是地质灾害中较为频发的一种,具有分布广、危害大、时间不确定等特点。目前,在地质灾害的勘察和防治工作中仍旧沿用老套路及固定模式的防灾、治灾思路,往往忽视了灾前勘察和灾后治灾经验的总结与运用以及整个防灾过程的整体考量,如何做到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勘察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与岩土体结构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是地质灾害产生的基础条件,降水、人类工程活动、地震等是地质灾害形成的诱发因素。以安图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50000)的基本项目作为讨论背景,利用MapGis软件对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进行统计研究,从而分析不同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0.
李淼 《中州煤炭》2018,(10):55-59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和活动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形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通过对山西省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发现山西省地质灾害的主要控灾因素是地貌、年均降雨量和坡度。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内,黄土地貌是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降雨是山西地质灾害的重要的诱发因素,区域地质灾害密度与区域年均雨量关系密切。全省年均降雨量低于400 mm和高于800 mm的地区基本不发生地质灾害;年均降雨量在45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其中年均降雨量在50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崩塌和滑坡灾害。地形坡度和崩塌呈明显的相关性,是影响崩塌发生的最主要因素。40°~50°坡角度是大型滑坡的高发区;当坡度大于50°后,大型崩塌的数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呈指数式增加。研究对山西省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