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潘越  孙鹏程  陈尉  郎洪芳 《煤》2013,(2):4-5
依据河流动力学理论及流体力学相关理论确定煤泥水沉降实验方法,并根据实验结果对煤泥水的沉降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煤泥水的沉降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快速沉降阶段和缓慢沉降阶段,从入口处向水仓内,快速沉降阶段下降速率逐渐降低,缓慢沉降阶段速率则趋于相同。在井下水仓中,煤泥水快速沉降阶段与缓慢沉降阶段之间沉降速率存在明显拐点,而矿井水的沉降速率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
超浅层顶管顶进引起地表沉降的随机介质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随机介质理论对上海浦东某双线超浅层矩形顶管顶进过程的地表沉降进行了分析,推导出简化的沉降计算公式,并进行了理论计算沉降与实测沉降对比,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因此得出随机介质理论对超浅层顶管引起的地表沉降计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深层搅拌复合地基的设计有4个方面,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复合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给出了这种计算方法中的假想基础底面压应力验算公式,对复合地基的沉降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了沉降规律,进行了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机介质理论进行地铁隧道建设的沉降预测时难以考虑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本文基于正态分布累计函数及随机介质理论,建立了考虑时间效应的三维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分 别推导了考虑时间效应的单隧道及双隧道的三维地表沉降预测公式、地表沉降三维倾斜率及三 维曲率的计算方法。 以北京地铁七号线东延豆各庄站—黑庄户站区间工程为背景,对沉降监测 数据进行了反分析预测研究。 结果表明:沉降-时间模型与监测数据较为吻合,验证了本模型的 科学性;根据不同时刻的预测沉降曲面可以计算三维倾斜和三维曲率,获得了地表差异沉降及地 表沉降曲面的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基础沉降预测是工程施工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能快速准确的预测出基础沉降将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及缩短工期.采用VB开发的沉降预测软件,具体阐述了基础沉降预测的理论、软件制作的基本过程和软件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以宁波小港综合市场基础工程的方案选择为例 ,介绍了沉降控制设计理论在基础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沉降实测结果表明 ,沉降控制设计理论是合理的 ,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并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工程基础设计为软土地区地表缺失硬壳层情况下的沉降控制设计理论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7.
段文贵  曾瑞  王志  雷健 《地矿测绘》2011,27(3):22-24
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数据异常情况,若数据异常应将异常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并及时采取纠偏加固等补救措施,纠偏加固后通过灰色预测理论对后期建筑物的沉降进行预测,可判定建筑物是否趋于稳定。实践证明,利用灰色预测理论进行建筑物的后期预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基土体沉降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体的附加应力的分布特征为空间形态,相应的变形应为空间变形,由此提出土体各部分空间变形的总和就是地基土的体沉降这一概念,并对体沉降给出了理论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科学合理地确定云南某矿山尾矿的浓缩工艺技术参数,对该尾矿进行了自然沉降和凝聚沉降、絮凝沉降以及混凝沉降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0%的尾矿的自然沉降、凝聚沉降、絮凝沉降的效果都不很理想,但将500 g/t的无机盐凝聚剂聚合氯化铝和30 g/t的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混合加入尾矿中,可以使该尾矿的平均沉降速度达到无药剂时的约10倍。  相似文献   

10.
应用基于内蕴时间理论的土流变性研究的有关结论对地基沉降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地基沉降随时间变化的计算公式 ,然后对公式进行了验证 ,并且把所得到的地基沉降计算公式与现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基沉降公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公式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孙铭阳  韦鲁滨 《煤炭学报》2018,43(2):540-545
试验研究了颗粒体积分数对液固流化床颗粒干扰沉降末速的影响,以准流体有效密度和表观黏度概念刻画床层内颗粒间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干扰沉降末速模型,相对误差基本控制在10%以内,预测准确度比现有干扰沉降末速模型明显提高。利用提出的干扰沉降末速模型探究了等沉比随液固流化床层颗粒体积分数变化关系,发现等沉比随床层颗粒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表明入料粒度范围变宽、粒度效应对重选的影响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相似文献   

12.
彭啸鹏  杨小聪  郭利杰 《煤炭学报》2019,44(5):1521-1526
尾砂浓密作为充填料浆制备的关键工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并已经取得了包括尾砂仓浓密机理,絮凝剂选择方法在内的多种实践性研究成果。但该工序中所涉及的充填尾砂颗粒"干扰沉降"过程的机理研究却相对滞后,缺乏相应的经验或理论计算模型,已经成为制约不同级配尾砂高效浓缩、稳态造浆与精准过程控制的技术瓶颈。因此,探索尾砂颗粒"干扰沉降"过程的特征,在总结与综述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干扰沉降相关理论基础上,利用某矿山经分级处理后的分级尾砂与溢流细砂为原料,开展了多种配比尾砂浆的干扰沉降实验,并依据Kynch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了Richardson-Zaki均匀干扰沉降与Selim非均匀干扰沉降理论在研究充填尾砂颗粒沉降过程时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ichardson-Zaki理论计算的尾砂颗粒均匀干扰沉降速率值与实验实测结果相吻合,两者的相关性可决系数达0. 87,且残差值无明显规律,验证了其对尾砂颗粒均匀干扰沉降速率计算的适用性。基于Selim理论所得计算结果较均匀干扰沉降理论计算值更接近实验中尾砂浆非均匀干扰沉降的实测值,从而证明该理论能够反映尾砂颗粒非均匀干扰沉降中因不同粒径颗粒相互作用而降低了各自的沉降速率的特性,能够为尾砂浓密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分析,为进一步阐明尾砂颗粒干扰沉降机理,将继续对尾砂级配对干扰沉降的影响及其定量化表征以及粗细颗粒相互作用的机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煤炭运输转载点粉尘沉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煤系统中的转载点是产生粉尘的重要源头,为了降低粉尘的产生,文章分析了粉尘的受力、粉尘沉降和风流的关系,以气固两相流理论为基础,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了风流作用下的粉尘沉降规律,从而为运煤系统粉尘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微细矿粒表面性质对其在水中的沉降有重要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得出了包含表面性质因素的颗粒沉降的介质阻力公式和沉降末速公式。试验测定了疏水前后的单颗粒和粒群在水中的沉降速度。结果表明,矿粒表面疏水化后,在水中的自由沉降速度和干涉沉降速度均上升,这与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浅池理论”给出假设条件,推导出浓缩机底流量不可忽略和可忽略两种情况下煤泥颗粒的最小沉降速度公式,并分析煤泥颗粒最小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浓缩机入料装置进行改进,改变了入料液流的方式和方向,增加了水平流动层的厚度,稳定了浓缩机入料流态,改善了煤泥颗粒沉降的路线,有效提高了煤泥颗粒沉降速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陈河 《铀矿冶》1991,10(4):7-11
细粒级尾砂絮凝沉降性能是全尾砂充填应用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找出了影响细颗粒尾砂絮凝沉降的因素。文章详细论述了浓度与沉降速度的关系、絮凝剂投入量对沉降速度的影响以及絮凝剂用量同沉降充填体含水率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振动沉管下沉深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振动沉管下沉原理,从实践经验出发,提出预估振动沉管下沉深度的公式,指出正确预估振动沉管下沉深度是缩短工期、避免浪费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岭石对煤泥沉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泥水难以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粘土矿物含量多、粒度细,易形成胶体悬浮液。高岭石是最主要的粘土矿物之一,文章从高岭石的粒度和含量两方面,研究了高岭石对纯煤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岭石的粒度对其沉降影响较小;阳离子PAM适合于含有高岭石的煤泥沉降,随着高岭石含量的增加,阳离子PAM加入量以2‰~3‰为宜。  相似文献   

19.
全尾砂沉降特性决定其在深锥浓密机中的浓密效率,进而影响充填料浆制备及采场充填效率。为保证沙溪铜矿大规模开采的采场充填效率、提升充填料浆连续稳定制备能力,拟对矿山极细全尾砂深锥浓密控制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为此开展了矿山全尾砂自然沉降和絮凝沉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全尾砂自然沉降速率无法满足充填生产需要,需添加絮凝剂加速尾砂沉降;考虑絮凝沉降效果及絮凝剂成本,优选天润P-6型絮凝剂更适合本矿山全尾砂;增加絮凝剂的添加量,能有效提高深锥浓密机中全尾砂沉降速率,但同时会显著降低浓密机底流浓度;综合深锥浓密机中的全尾砂浓密效率及底流浓度,优化确定在15%入料浓度下的絮凝剂添加量为30g/t。可为同类矿山新建深锥浓密机沉降参数管控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微细尾矿沉降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丁丁 《矿冶工程》2003,23(4):27-29
研究了温度对某矿山微细尾矿沉降性能的影响规律。温度下降, 物料沉降速度下降, 浓缩机处理能力降低。得出了温度对沉降速度和浓缩机处理能力影响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