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道苯甲酸雌二醇与益气祛瘀方剂芪甲丹对照射动物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小鼠照前单用苯甲酸雌二醇组较对照组提高存活率为26.7%,照后单用芪甲丹注射液组较对照组提高存活率为23.4%,而合并用药组较对照组提高存活率为33.4%。对照射狗的实验表明,合并用药的临床症状和外周血象较单用激素组改善明显。这些结果说明,苯甲酸雌二醇与益气祛瘀方剂芪甲丹合并应用对实质细胞和微环境,可起到加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藻硫酸多糖(SP)是一种从褐藻中提取的天然硫酸酯化多糖,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国内外对其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仅限于整体水平。该课题就动物整体、细胞及分子水平对SP的辐射防护作用及其可能机理进行了研究:(1)以γ射线照射小鼠为模型,观察了SP对受照小鼠的外周血恢复及30d存活率的影响;(2)以造血因子依赖细胞株(NFS—60及TF—1)为靶细胞,采用MTT比色法建立了简便且重复性好的体外照射模型,研究了SP对造血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3)应用ESR技术,以5′—TMP作为DNA模型,研究了SP清除辐射所致自由基的作用。结果发现,SP确有促进受照小鼠外周血恢复,促进造血细胞增殖,提高其30d存活率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藻硫酸多糖(SP)是一种从褐藻中提取的天然硫酸酯化多糖,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国内外对其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仅限于整体水平。该课题就动物整体、细胞及分子水平对SP的辐射防护作用及其可能机理进行了研究:(1)以γ射线照射小鼠为模型,观察了SP对受照小鼠的外周血恢复及30d存活率的影响;(2)以造血因子依赖细胞株(NFS-60及TF-  相似文献   

4.
动物照射前后不同时间给予新型抗放药E838腹腔注射,观察其死亡率和死亡动物活存时间,并在用药后不同时间检测其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粒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造血干细胞CFU-S数,研究了E838对放射损伤小鼠存活及造血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838预防用药能够明显提高损伤动物的30d存活率及平均活存时间,对造血功能的研究结果也表明,E838预防用药能够减少损伤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粒-单系祖细胞数及造血干细胞CFU-S数的下降幅度,显示出E838对放射损伤具有确切的预防效果,对损伤小鼠造血功能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单次和分次^137Csγ射线照射所致辐射残留损伤小鼠骨髓粒,巨噬系造血细胞细胞(GM-CFU)的HPRT基因突变。结果证明单次照射时突变频率与密切相关。总剂量相同的分次照射与单次照射的结果未见差异。辐射防护药QR-2721地HPRT基因突变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辐射损伤防护药,改变已知辐射防护剂芥子碱结构,经3,4,5—三甲氧基苯丙烯酸酰氯和二乙胺基代乙硫醇在碱催化下缩合,新合成了辐射防护药芥子酸硫酯衍生物:3.4,5—三甲氧基苯丙烯酸二乙胺基代乙硫醇酯盐酸盐。用ESR波谱研究表明:其保护机理是电子从靶分子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dTMP)及脱氧核糖核酸(DNA)向硫酯保护剂的长程转移。三甲氧基代苯丙烯酸硫醇酯是“潜在硫醇”类新型辐射防护剂,区别于文献熟知的硫代磺酸盐,硫代磷酸酯及硫代乙酸等其他代谢中能释放自由巯基的衍生物,预计芥子酸硫酯类衍生物有较小的毒性,对辐射损伤有防治功能;经小鼠整体抗辐射初步试验:~(60)Coγ射线7.5Gy辐照,用1.5mg/鼠照前预防及照后立即治疗后,预防组及治疗组动物30天中存活率分别比对照组动物提高20%和40%。芥子酸硫酯衍生物不仅对辐射损伤有防护效果,而且还具有增强机体辐射损伤的修复功能。由此推断:芥子酸硫酯类防护药不仅具有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的能力而那样起保护作用,还能通过电子转移保护DNA靶分子并能增强机体的修复能力;本文还报导了新防护药硫酯的质谱、红外及核磁共振光谱。  相似文献   

7.
用改良的硫代巴比妥酸(TBA)荧光法测定受照人血淋巴细胞中LPO值,从LPO水平上观察4种不同类型的抗氧化剂对~(60)Coγ线辐照所致的离体淋巴细胞的辐射防护效应。实验结果表明:(1)补加外源性抗氧化剂对辐射所致的细胞膜的LPO损伤的防护效应有显著影响;(2)4种抗氧化剂的辐射防护效果的强弱顺序为SOD>VE>VC、Se~(4 );(3)淋巴细胞的辐射防护效应不仅与细胞种类、照射剂量有关,还与抗氧化剂品质,用药浓度和预处理过程及监测时间的选择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80%硫酸铵沉淀与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层析,从当归饮片中得到分子量为18.33 kDa的当归蛋白(命名AP)。用X射线对小鼠进行全身照射至吸收剂量6 Gy,建立急性照射损伤模型,以阿米福汀为对照,监测小鼠的体质量、外周血白细胞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脾脏表观、脾组织病理分析和脾脏抗氧化活力等指标,检验当归蛋白AP的辐射防护效应。结果表明,当归蛋白AP可使受照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CFU-S和脾脏的过氧化氢酶活力分别增加135%、103%、23%、219%和180%,改善脾白髓损伤,使其体质量下降率减少94%。结果提示,当归蛋白AP对小鼠具有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离辐射会导致动物肠道的损伤,瓜氨酸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合成,同时被证明对肠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构建小鼠急性辐射致肠道损伤模型,设置正常对照组、单纯辐照组以及辐照加瓜氨酸组,研究瓜氨酸的辐射防护作用及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辐照后连续一周腹腔注射1 g·kg-1·d-1的瓜氨酸能够显著延长受照小鼠中位生存期,增加小鼠体重,显著降低小鼠血浆内毒素含量,提高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和肠道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降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量。本实验证明:瓜氨酸可以通过改善受照小鼠肠道屏障完整性,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缓解亚硝化应激,对电离辐射小鼠肠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改良的硫代巴比妥酸(TBA)荧光法测定受照人血淋巴细胞中LPO值,从LPO水平上观察4种不同类型的抗氧化剂对~(60)Coγ线辐照所致的离体淋巴细胞的辐射防护效应。实验结果表明:(1)补加外源性抗氧化剂对辐射所致的细胞膜的LPO损伤的防护效应有显著影响;(2)4种抗氧化剂的辐射防护效果的强弱顺序为SOD>VE>VC、Se~(4 );(3)淋巴细胞的辐 射防护效应不仅与细胞种类、照射剂量有关,还与抗氧化剂品质、用药浓度和预处理过程及监测时间的选择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细菌超氧化物歧化酶(b-SOD)对8 Gyγ射线照射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辐照前后注射过b-SOD的小鼠,其存活率分别提高50%和30%。辐照前注射b-SOD还可提高骨髓细胞和脾脏淋巴细胞的DNA合成率,降低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和结构损伤。同时还对b-SOD的辐射防护作用的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细胞核靶向富勒醇固体脂质纳米粒(C60(OH)24-SLN-E)对亚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致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采用SPF级雄性ICR小鼠,连续7天腹腔注射细胞核靶向富勒醇硬脂质纳米粒,于第7天送往辐照中心接受60Coγ射线全身均匀照射,照射剂量为6 Gy,照射剂量率为0.42 Gy/min,观察照后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变化,测定照后14天小鼠外周血液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胞核靶向富勒醇固体脂质纳米粒(C60(OH)24-SLN-E)能有效减轻亚致死剂量60Coγ射线所引起的小鼠体重、外周血白细胞的降低,还可以促进照射后小鼠骨髓红系造血的恢复,与照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细胞核靶向富勒醇固体脂质纳米粒(C60(OH)24-SLN-E)对受亚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的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我所自行合成的新型雌激素类化合物17a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观察其对受致死剂量(8.0Gr)^137Csγ射线照射IRM-2小鼠30d存活率的影响,以及药物对注射环磷酰胺(CY)所致的IRM-2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比较了其与炔雌二醇(EE2)对昆明种雌性小鼠的雌活性。结果表明,5mg/kg、7.5mg/kg、10me/kg三个不同剂量17a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药物注射组,30d存活率分别比单纯照射对照组提高55%、85%、75%(P〈0.01),保护指数分别为1.99、2.56、2.46;同时,药物可明显保护环磷酰胺所致的小鼠造血系统功能的损伤。与EE2相比,该药物雌活性约为其1/10000。因此,17a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对γ射线及化学药物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且该药的雌活性低,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4.
E838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E838是雌激素类辐射防护药物。实验证明,E838对体外培养的MXF7乳腺瘤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IC50为5.6μg/mL,D-为3.9μg/mL;它能提高荷瘤小鼠(H22腹水癌、L615白血病)的存活时间,对肿瘤细胞无辐射防护作用。无刺激或促进T739小鼠肺腺癌转移的作用。有可能成为临床中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5.
作者分别从小牛脾脏和猪血浆中提取了粒细胞生成抑制因子(GIF)和血浆非特异性免疫抑制蛋白、(PNIP),并对它们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GIF能够明显抑制BaBL/C小鼠骨髓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但对小鼠脾脏细胞及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的~3HTdR掺入无明显作用;PNIP能够显著地抑制C57BL/6J小鼠脾脏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同时也能够抑制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和人淋巴瘤Raji细胞的生长,但对非淋巴细胞系列的Hela细胞和Vero-E6细胞则无明显作用。GIF和PNIP均可使相应靶细胞的辐射敏感性降低。经GIF处理的骨髓细胞,受照射后其GM-CFU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经PNIP处理的L578Y细胞受照射后其细胞生存率和~3H-TdR掺入率亦均较对照组为高。组织抑制因子的辐射防护作用与它们作用于靶细胞的时间和浓度以及照射剂量的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辐射防护剂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世界核安全形势的紧张以及放射治疗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辐射防护剂的研究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辐射损伤防治药物是救治与防护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手段之一,在接触放射性物质前使用,能预防射线对人体的损伤,受到照射后使用,能减轻放射病的临床症状,促进早期恢复。自1949年Patt报道半胱氨酸能预防急性放射损伤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很多国家对辐射损伤的药物预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深入的研究。本工作简述了辐射防护剂的研究简史、化学分类及其作用机理,并就其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观察DHEA(17a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联合137Csγ射线辐照对EC109移植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及放疗后对荷瘤小鼠造血系统的防护作用。将接种食管癌细胞系EC109的裸鼠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照组、DHEA组和DHEA联合辐照组,给药组连续给药9 d,12 d后分别检测肿瘤抑制率、外周血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等指标。结果表明,DHEA组抑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DHEA联合辐照组的瘤重分别低于单照组和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DHEA联合辐照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及单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HEA联合γ射线辐照对食管癌移植小鼠肿瘤具有显著的协同抗瘤效果,DHEA对辐照后荷瘤小鼠造血系统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淋巴母细胞(PENG-EBV)作为细胞模型,采用细胞增殖率检测、微核率检测以及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测定等方法检测GANRA纳米药对淋巴母细胞的毒性作用和辐射防护效果。同时,检测药物对淋巴母细胞中几种辐射敏感microRNA(miRNA)辐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GANRA纳米药对淋巴母细胞没有毒性作用,且加药后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GANRA纳米药预处理可以缓解淋巴母细胞由X-射线产生的辐射损伤,提高辐照后细胞活性、细胞存活率以及降低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并且对X-射线辐照产生的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此外,miR-150、miR-57、miR-223和miR-34a对GANRA纳米药具有敏感性,GANRA纳米药可能通过影响辐射敏感miRNA的表达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结果提示,改进后的GANRA纳米药物可以作为一种更有优势的辐射防护药物,并且给药后miRNA的差异性表达可能是GANRA纳米药物发挥作用的一种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紫芝多糖对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诱发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微核细胞率影响的观察结果。结果表明,紫芝多糖对受照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的微核效应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对瑞士白变种小鼠,受照剂量为0—4.728Gy 范围时,剂量减低系数(DRF)为1.72;对 LACA 小鼠,受照剂量在0—3.152Gy 范围时,DRF 为1.73,和L-半胱氨酸的防护效果很接近。  相似文献   

20.
辐射防护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为一门完整的独立学科。辐射防护的指导思想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变,特别是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其第26号出版物(1977)中提出了源相关的要求,并把辐射防护最优化强调为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辐射防护工作的开展,首先应确定基本的辐射防护政策和指导思想,然后把确定的政策和思想转化为有关的法规、规程和规定,来指导辐射防护工作。辐射防护的重点是减小所有人员(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受照剂量,从而减少人们所遭受的辐射危害。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