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致死率较高的一类重要食源性致病菌。本研究共采集上海市部分超市、农贸市场及生产基地的4大类(生鲜肉、鸡蛋、牛奶和果蔬)共437份食用农产品样品,按照GB 4789.30-2010方法对其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离、鉴定,利用多重PCR方法对收集的分离株进行血清组分型。结果显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总检出率为14.9%(65/437),生鲜肉、鸡蛋、牛奶和果蔬中的污染率依次为27.2%(61/224),3.4%(2/58),2.0%(1/51)和1.0%(1/104);79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可被分为5个血清组:1/2a或3a(55.7%,n=44),1/2c或3c(21.5%,n=17),1/2b或3b或7(17.7%,n=14),4a或4c(3.8%,n=3)和4b或4d或4e(1.3%,n=1)。上述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农产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且部分分离株有较高的致病性,该结果为上海地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流行病学的风险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福建省食品、临床病例和环境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为食源性疾病的暴发识别和溯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血清学分型、免疫血清凝集和PFGE方法对2000—2018年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型。结果 11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为4组血清型,包括1/2a(3a)、1/2b(3b)、1/2c(3c)和4b(4d,4e),占比分别为67.5%(79/117)、23.1%(27/117)、5.1%(6/117)和4.3%(5/117)。9株病例分离株血清型为1/2a(6株)、4b(2株)和1/2b(1株)。采用Asc I限制性内切酶将11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为83种不同PFGE型别,其中10株具有独特单一的型别。9株病例分离株分为8种不同PFGE型别。结论 福建省食品和病例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2a血清型占主导地位,4b血清型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猪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离与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磊  王文燕  闫鹤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2):2826-2829
了解猪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血清型和耐药性现状。按照国标GB 4789.30-2010程序分离猪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多重PCR确定血清型;纸片扩散法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273份猪肉样本中有52(19.02%)个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共检出78株该致病菌。33株(42.31%)、24株(30.71%)、16株(20.51%)、3株(3.85%)、2株(2.56%)分别被确定为血清型1/2a(或3a)、1/2b(或3b或7)、1/2c(或3c)、4a(或4c)和4b(或4d或4e)。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 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能、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都敏感,对四环素(20.51%)的耐药率最为严重。11.54%的菌株对临床治疗李斯特菌病的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出现耐药。tet(M)基因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四环素的主要机制之一,接合型转座子Tn916与该菌四环素耐药散播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谱系和感染相关基因的分布。方法以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中2007—2009年自即食食品分离的226株单增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技术和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PCR方法(ASO-PCR)研究其血清学分型,并采用PCR方法检测其与感染相关的基因。结果 226株单增李斯特菌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1/2a、1/2b、1/2c、4b为主要血清型,比例分别为41.59%(94/226)、40.71%(92/226)、10.62%(24/226)和5.31%(12/226)。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血清型1/2a、1/2b和4b菌株占87.61%(198/226)。谱系Ⅰ菌株为105株,谱系Ⅱ菌株为120株,谱系Ⅲ菌株为1株;我国绝大部分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的感染相关基因缺失率较低,只有个别菌株缺失感染相关基因。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分离自即食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谱系分析和感染相关基因的检测,提示我国需要加强食品场所卫生管理,降低单增李斯特菌对即食食品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北京市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学分型、耐药及分子特征。方法对2013—2015年北京市李斯特菌病专项监测中分离的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PCR法血清学分型和PFGE分型,并采用CLSI和EUCAST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共分为4种血清型,其中位居前2位的血清型是1/2b和1/2a,分别为17株和12株,4b血清型2株,1/2c血清型1株。32株菌经Asc I酶切共分为23种PFGE带型,分为4个簇,相同血清型李斯特菌的PFGE带型聚集成簇,两种分型方法一致性为93.75%(30/32)。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及红霉素敏感,大部分菌株对其他8种抗生素的MIC值较小,但有少数菌株对苯唑西林和四环素的MIC值较大,高达32、64μg/ml。结论北京市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型以1/2b和1/2a为主,PFGE图谱与血清学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耐药率普遍较低,但需加强耐药趋势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温州市近十年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子分型,并绘制MLST数据的最小生成树。结果 9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分为4种血清型,以血清型1/2b、1/2a为优势血清型,占比分别为48.45%(47/97)、35.05%(34/97);而毒力基因iap、prfA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0%(97/97),hlyA、inlA基因阳性率均为97.94%(95/97),plcB基因阳性率为96.91%(94/97)。其中患者分离株5种毒力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0%(6/6)。9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得到20个MLST型别,其中ST87型是优势型别,其次为ST121和ST9,ST1和ST779型是患者特有的,ST2、ST3、ST5型分布于食品和患者分离株。结论温州市不同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分子型别呈多态性,食品和患者分离株存在相同的ST型,且这些菌株大部分携带毒力基因,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因此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级微生物基因分型系统(DiversiLab系统)对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基因型分析,将分型结果与血清型和菌株的耐药性进行比对研究。方法 DiversiLab系统是基于rep-PCR原理对微生物进行分型,将分型结果与菌株的血清型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菌株的耐药性与rep-PCR型别进行研究。结果 采用DiversiLab系统将46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为9个型别A~I。血清型为1/2a的分离株以A型为主,所测试的6株血清型为4b的分离株均为H型;14株呋喃妥因耐受菌株9株为A型、1株为B型、3株为C型、1株为F型,除2株血清型为3a外,其余均为1/2a。结论 DiversiLab系统分析结果,揭示了46株从食品中分离的单增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间的亲缘关系,rep-PCR分型结果与H抗原结合位点存在一定联系,呋喃妥因耐受菌株的DNA指纹图谱相似度高,与耐药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台州市食品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型、毒力基因以及基因分型情况,建立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子特征本底信息,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近几年从食品中分离的3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多重PCR血清分型、9种毒力基因(prf A、inl A、inl B、iap、fla A、hly A、plc B、mpl和act A)PCR检测、PFGE基因分型,用Bio Numerics 6.6软件对分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7株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型以1/2a或3a型别为主;所有菌株均检出4种以上毒力基因,有15株菌携带所有9种毒力基因;37株菌经Apa I酶切PFGE分型后,共得到22种带型,每种带型包含1~5株不等,相似度区间为67%~100%。结论台州市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存在致病流行风险,建立的指纹图谱数据库可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北京市1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例进行病因溯源,对分离到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耐药及分子分型研究。方法对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分离的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1株环境涂抹样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耐药性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结果 3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为1/2a-3a血清型,耐药结果一致,均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美罗培南及红霉素敏感,3株菌的PFGE带型一致,MLST型别均为ST155。结论本研究中患者生活环境中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高度怀疑患者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与其生活环境中分离到的菌株为同一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干区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污染状况。方法参考国标方法,采用进口显色培养基,对4类食品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型鉴定。结果109份样品共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5株,总检出率为13.8%;生肉类、生食果蔬类检出率分别为36.8%、5.9%,熟肉制品和水产品中未检出。15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分属2个血清型,1/2b血清型占73.3%,1/2a血清型占26.7%。结论江干区食品中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污染,特别是生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河南省预包装熟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污染高风险环节及关键控制点,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概率。方法 样品的采集及检测参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进行,阳性菌株的血清学分型及分子分型分析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进行。结果 共监测样品168份,其中环境样品104份(生区4份,熟区100份),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8株;熟肉相关样品60份,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4株,沙门菌2株。2株沙门菌血清型均为肠炎沙门菌,经XbaⅠ酶切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后获得2种带型,相似度为92.9%。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属6个血清型(1/2a、1/2b、1/2c、4ab、3a和4b),1/2a为优势血清型;经AscⅠ酶切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后获得17种带型,每种带型包括1~10株菌,相似度为55.8%~100.0%。监测生产用水4份,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均<1 CFU/mL,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结论 生区环境与食品及食品与食品之间存在交叉污染现象,产品经蒸煮环节后微生物污染可得到有效控制,建议进一步严格产品分区管理,加强地面和操作人员的消毒处理,规定合理的生产加工及保存期限。  相似文献   

12.
对从广州市天河区超市和菜市场及厦门某食品加工厂分离得到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ERIC-PCR和Sau-PCR检测,进行溯源研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ERIC-PCR将22株单增李斯特菌共分为8个基因型,其中以h型为主,共有8株菌。Sau-PCR方法将这批菌分为7个基因型,主要型别为E型和G型,二者共占50%。两种分型方法的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与关联,使用两种不同分型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菌株间的遗传关系和流行病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8年和2020年徐州市市售生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随机采集市区零售鲜或冷冻生禽肉及调理肉,按照GB 4789.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分析其血清型、耐药性、毒力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142份市售生肉中有40份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28.2%(40/142);血清型主要为1/2a型,占50.0%(20/40);4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共分为15种PT型;对氨苄西林及青霉素耐药菌株分别有4株和2株;所有菌株均携带多种毒力基因。结论 徐州市市售生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较严重,存在小规模同源菌株,需进一步加强监测管理,以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对脂肪酸分型方法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菌株鉴定、菌株相似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本研究选取2005~2007年从河北地区六大类食品中分离到的90株LM菌,提取脂肪酸,利用MIDI公司Sherlock系统进行菌体脂肪酸成分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聚类分型,并将脂肪酸分型与传统的血清分型和分型金标准PFGE分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脂肪酸分析法判定LM菌的符合率为96.67%,所有菌株共检出20种脂肪酸成分,主要脂肪酸成分有3种,分别为脂肪酸15:0anteiso、17:0 anteiso和15:0 iso。各血清型间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血清1/2c型菌株与血清1/2a、1/2b和4b型菌株相比,有2种主要脂肪酸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FGE分型相比,在对结构简单的小样本资料的菌株亲缘关系鉴定中脂肪酸分型更具优势。将脂肪酸分型与血清学分型和PFGE分型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分析LM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福建省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携带hly、plcA、plcB和prfA毒力基因的情况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的分型情况。方法将hly、plcA、plcB和prfA基因作为靶序列选取4对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2株可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毒力基因,用PulseNet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标准方法进行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FGE分子分型。结果6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毒力基因为hly 、plcA 、plcB 和prfA ,2株可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毒力基因分别为hly-、plcA 、plcB-、prfA-和hly-、plcA-、plcB-、prfA-。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FGE分为5个型。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福建省食品中分离到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含有hly、plcA、plcB和prfA基因,属于致病株。对2株可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了进一步的鉴定,排除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该毒力基因检测方法可用于可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进一步鉴别。7株菌中有两对2株PFGE型别一致,一致的菌株来自不同年份不同销售地点的同一品牌,应用PFGE方法可以进一步调查该厂冻鸡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传播途径和污染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从食品中分离的8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进行协同溶血(christie,atkins and munch-petersen,c AMP)测试。方法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GB 4789.30-2010的方法进行c AMP测试。结果所测试的8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离株与GB 4789.30中描述的结果一致,即在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接种端溶血增强,78株靠近马红球菌一端呈阴性反应。同时,发现10株分离株c AMP测试结果与传统的测试结果不同,在靠近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的接种端溶血增强。结论对8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离株c AMP测试结果表明,有大约11%的菌株在靠近马红球菌的接种端溶血增强。  相似文献   

17.
部分市售农副产品李斯特菌污染情况调查及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农贸市场食品中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及其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按国标方法GB/T4789.30—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对食品进行李斯特菌的分离、API试剂条进行生化鉴定,PCR扩增进行hly、prfA、plcB、actA、inlA和iap6种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320份样品中共检出李斯特菌36株,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0株;英诺克李斯特菌23株,其余3株。1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hly、prfA、plcB、iap、inlA、actA6种毒力基因携带率分别为100%、100%、100%、100%、100%和0,即10株菌株actA基因全部缺失。结论本地区农贸市场食品存在李斯特菌的污染,生肉禽类食品中李斯特菌污染比较严重,应加强监督管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actA毒力基因均表现为缺失,是否为本地区特性,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上海市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亚型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上海市采集各类食品样品,从中分离到86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并对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毒力基因检测。MLST分析结果显示:86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可以分为15个ST型,其中,80.2%(69/86)属于谱系II,其余属于谱系I,未发现谱系III和IV菌株。同时检测了10个毒力基因(prfA,hly,plcA,plcB,actA,clpE,mpl,inlA,inlB和iap),结果发现,这些分离株中10个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均为100%。以上结果提示:上海市市售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需加强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19.
对进口食品和国内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和分子分型研究,探讨不同来源菌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及不同分型方法之间的联系。对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69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4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1/2a(3a)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分为55种带型,主要型别为GX6A12.CN0018。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分子型别呈现多态性,进口食品分离株和国内食品分离株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了解市售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采集成都市市售生畜肉、生禽肉、熟肉制品、水产品、生食蔬菜以及其他熟食等食品样品共135份,采用李氏增菌肉汤(LB1,LB2)进行初增菌,应用选择性分离培养基PALCAM和在TSA-YE平板上进行分离,利用单增李斯特显色平板进行鉴定;根据李斯特菌的特异性基因iap基因设计引物,采用PCR方法检测所有分离的李斯特菌株;根据单增李斯特菌的特异性基因hly基因和prfA基因设计引物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株.结果 135份样品中共检出李斯特菌17株,检出率为12.6%;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株,检出率为3.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PCR方法具有特异性,本市市售食品不同程度受到李斯特菌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