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燕  李成勇 《电源技术》2016,(11):2177-2179
通过研究电动汽车铅酸电池充电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改进机制,分析了目前铅酸电池组在给汽车充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改进了充电电路设计,完成了包括主电路、信号控制电路、信号采集电路、PWM脉宽调制电路和辅助电源电路在内的无损充电系统。设计的充电过程能够按照蓄电池厂家给出的充电曲线进行充电,制定的充电策略对于减小电池不一致性增大的趋势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可以有效防止过充,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桂长清  蔡正英 《蓄电池》2007,44(4):166-169
对不同荷电态的固定型VRLA电池进行了并联充电过程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流经各个电池的电流是按照电池荷电态的不同自动调节的。在充电过程中,原来荷电态较高的电池充电电流由小逐步增大;原来荷电态较低的电池充电电流由大逐步减小,最终各个电池的充电电流趋于一致。试验同时还证实了恒电压并联充电可以改善蓄电池的均匀性,有利于延长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采用大电流充电时能使充电曲线更平滑的方法.充电电流既可来自于电网也可由太阳能光伏电池提供.结合运行数据,利用光伏发电量较大且稳定的时间区段对锂离子电池充电.通过仿真验证了大电流平滑充电可提高蓄电池的充电效率,从而可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光伏系统蓄电池二阶段快速充电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使用阀控式铅酸(VRLA)蓄电池的独立光伏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蓄电池端电压预测蓄电池的荷电状态来判断蓄电池的容量,采用CVT方式跟踪光伏电池最大功率来有效地提高光伏电池的工作效率,采用改进的二阶段充电法对蓄电池组快速充电优化充电过程。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蓄电池发生过充电和最大限度地避免欠充电,从而延长蓄电池的寿命,并且提高了整个光伏系统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5.
王坚  吕荣冠  焦昌梅 《蓄电池》2011,48(5):230-236
总结了电动汽车用动力铅酸蓄电池、镍氢蓄电池、锂及锂离子蓄电池充电与管理方面的一些研究结果和成果,概括地分析了动力蓄电池与充电及电池管理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尤其总结了在电动汽车动力铅酸蓄电池与充电及管理之间联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蓄电池的性能与蓄电池的充电及管理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慢脉冲快速充电及电池适度管理的条件下,铅酸蓄电池能够大电流快速充电,而且发热量少、温升低、出气量少、循环寿命长、均衡性好。  相似文献   

6.
倪德慷  杨文辉 《电源技术》2004,28(4):244-246
就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器起始充电电流、最高充电电压、脉冲占空比、脉冲频率、电池充满的判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采用较低起始充电电流可以降低充电器制造成本,采用合理脉冲可以在充电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充电电压,从而减少蓄电池失水和降低极板软化速率;计时停止方法的引入,可以使充电器能够在环境温度变化极大的情况下准确判定蓄电池的充电状况,在保证电池满充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杜绝电池热失控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随着太阳能资源的广泛利用,光伏发电技术也日益受到重视.蓄电池作为光伏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使用寿命受光伏系统的间歇性与随机性影响.常见的蓄电池充电策略存在光伏电池发电利用率低,充电速率慢和寿命短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和蓄电池阶...  相似文献   

8.
蓄电池快速节能充电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密封铅酸蓄电池理论和电池充电技术,根据电动交通工具对电池充电技术的实际要求,设计并实现了新型节能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系统,并结合脉冲充电与间歇充电的快速充电技术特点,简化了充电开关电源的结构,减少了耗能元件的数量,使得电源效率得到提高;对于脉冲放电的能量,利用储能电容进行能量吸收并回馈到充电电路实现回充,进一步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实现了快速充电与节能充电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9.
张磊  魏晓斌  张光  谢楠 《蓄电池》2007,44(4):170-173
快速充电方法的研究可以缩短蓄电池电池补充充电的时间,在分析极化产生的基础上,介绍了脉冲快速充电方法,列出了充电实例。  相似文献   

10.
蓄电池在线充电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太阳光伏电池直接对蓄电池充电,需根据蓄电池电压在线改变均充、浮充状态.通过器件的特殊设计,给出结构简单的控制电路,并进行计算和仿真验证,证明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此方法也可用于风力发电的蓄电池充电控制.  相似文献   

11.
免维护电池和阀控电池对充电电压很敏感,而添加负极膨胀剂又强烈影响电池的充电接受性能.论述了免维护电池和阀控密封电池对充电电压的要求,试验确定了采用不同负极有机膨胀剂、适用于汽车起动用富液免维护电池的适宜的充电电压.  相似文献   

12.
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具有大功率、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将给电网带来峰值增高、电压波动等不利影响。为了降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电网的不利影响,建立了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换电池的充电优化模型。通过对换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时间、充电功率和电池电量的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电动汽车换电池的充电特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换电池有序充电模型,该模型在满足充电机数量、电动汽车对换电池的需求、充换电站容量和变电站容量约束的前提下,最小化所属变电站负荷曲线的离差平方和,并应用遗传算法实现了有序充电模型的快速求解。以山东省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为算例,证明了该模型的快速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苏沪杭充换电站城际互联示范工程的必要性、建设布点、服务对象和规模,并以江苏高速公路服务区充换电站为例,分别阐述了充换电站的土建、配电系统、充换电系统和监控系统,并介绍了示范工程建设和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难点,最后对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电池充电的便捷性是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文章旨在研究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汽车用户的电池上装设无线传感器采集节点,同时在充电站附近区域设置汇聚节点,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下获取最优充电路线,引导车主去就近的空闲充电站充电,专家库充电系统能根据电池型号自动寻找最佳充电方式进行充电。智能充电站可提高电动汽车充电便捷性和充电效率。  相似文献   

15.
带负脉冲铅酸电池充电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毅锋 《低压电器》2011,(8):23-25,39
针对中小型车用铅酸动力电池,说明了带负脉冲的充电原理,分析了带负脉冲放电充电方法能提高电池接受率的可行性,设计了带负脉冲充电系统。试验结果表明,该充电系统明显改善了铅酸动力电池的接受率,同时也证明带负脉冲充电方法用于不同的充电策略中,可加快充电的速度。  相似文献   

16.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传统充电方法虽然具有设计成本低廉、通用性强、可靠性高等优势,但存在充电时间较长、对锂电池循环寿命影响较大等问题。因此,锂电池充电优化技术已经成为最近的研发热点。首先分析了锂电池的充电机理以及传统充电方法的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锂电池充电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分别以充电时间、循环寿命、存储能量为优化目标分析了锂电池的典型充电优化技术;最后,总结了锂电池充电优化技术的要点。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不同类型、不同电压和不同容量的电池进行充电,设计了一种通用的智能充电电源.讨论了锂离子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的充电曲线和充电方法;介绍了以XC164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实现对多种电池进行充电;给出了具体的硬件电路和软件流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对电池的充电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其充电快速、高效、可靠,不会损坏电池或缩短电池寿命,可实现充电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充电电流更接近于蓄电池充电能接受曲线,提高充电效率,在分析铅酸蓄电池恒流充电曲线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对充电电流进行模糊控制的方法.以14 V/182 Ah铅酸蓄电池为例,阐述了铅酸蓄电池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并介绍基于模糊控制器的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系统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铅酸蓄电池充电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蓄电池充电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极化现象始终存在并逐渐加剧 ,严重影响充电速度与质量 ,损伤蓄电池 ,甚者可能报废。根据充电速度、出气、温升及活性物质脱落等现象 ,比较了传统的充电方法包括恒流充电、恒压充电及快速充电的优缺点 ,指出极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充电方法不符合蓄电池充电接受特性 ,据此提出了定电压快速充电法 ,不但所需人工干预少 ,而且极化现象少、充电效果好 ,即充电速度快、出气少、温升少、活性物质脱落少。  相似文献   

20.
出于对用户不同充电需求的考虑,市场上出现了具有多种充电模式的充电桩,增加了电动汽车充电控制的复杂性。针对区域内数量确定的充电桩,文中研究了针对具有多种充电模式的充电桩的控制策略。首先,根据充电桩和电动汽车的匹配结果,建立了充电桩的负荷状态向量;其次,根据系统是否需要考虑调峰需求响应,提出了不同的控制目标和控制策略;最后,以某实际工业园区为例,计及园区光伏出力、电池储能及分时电价等条件,进行仿真控制,对比分析了其在不受控、不考虑需求响应控制以及考虑需求响应控制3种情况下的结果,验证了文中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