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锦纶与氨纶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探讨用化学溶解法测定锦纶与氨纶混纺比的可行性与使用何种溶剂进行溶解的最优性。采用FZ/T 01095-2002的手拆法和20%盐酸法、GB/T 2910.20-2009的二甲基乙酰胺法、GB/T 2910.7-2009的80%甲酸法分别测定锦氨织物的混纺比,并对比这几种方法各自的优劣特点。结果表明,20%盐酸法的测试数据与拆分法相差只有0.04%,标准偏差0.04,置信界限为0.05%,操作简便,准确度与精密度较高,完全能够满足锦氨混纺织物纤维含量定量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测试》2017,(8):50-54
红外光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定量模型在两组分纤维混纺比的测定中的应用已有研究,但其在三组分混合纤维混纺比测定中的应用鲜有报道,该文旨在探讨其在三组分混合纤维混纺比测定中的应用。利用红外光谱仪,采集大豆纤维、涤纶、牛奶纤维、锦纶、黏胶纤维的红外光谱图,并选择合适的峰范围,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大豆纤维/黏胶/涤纶和牛奶纤维/锦纶/黏胶纤维的定量分析模型。大豆纤维/黏胶/涤纶定量分析模型中大豆纤维、黏胶和涤纶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999 2、0.998 5和0.998 9,定标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21、1.45和1.41;牛奶纤维/锦纶/黏胶纤维定量分析模型中牛奶纤维、锦纶和黏胶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999 6、0.999 2和0.999 7,定标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9、1.05和0.75。两组混合纤维的实际测试值和真实值的绝对误差的绝对值均小于1.80%。由此可以得出红外光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可以准确测定三组分混合纤维混纺比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根据色度学原理,三色复现系统要能获得理想的色度再现,三个再现色与其相应光谱灵敏度之间存在确定的线性关系。假设三原色 A、B、C 构成一个三色复现系统,其相应的混色函数为五(?)ω,(?)ω和(?)ω;而含有此三原色的三个记录单元的光谱灵敏度分别为(?)_A(λ),(?)_(A)(λ)和 (?)_C(λ)则要获得色度真实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表观直径12μm/45mm不锈钢纤维与1.33dtex/40mm阻燃粘胶纤维基本性能的研究,设计了不锈钢纤维含量1%~40%的10种混纺纱线及织物,实验分析了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力学、电学、热学、光学等主要特性,得出织物中不锈钢纤维含量1%可得到抗静电性能极好的静电耗散纺织品;含量在10%~40%可制成静电导体、导电织物静电屏蔽材料;混纺织物强伸性、绝热、透湿率、对可见光的反射率等主要风格随不锈钢纤维含量增加均呈下降趋势等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碱氧一浴法对洋麻纤维(KF)进行精细化处理,并制备了不同混纺质量比的精细化处理KF-棉纤维(KF-CF)混纺织物及KF-CF/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通过纤维强度、细度测试和FTIR、TG、SEM研究了精细化处理对KF性能的影响,通过对KF-CF/E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得到最佳混纺质量比,探究了最佳混纺质量比KF-CF/EP复合材料在湿热及化学环境下的吸湿性能。结果表明:精细化处理后的KF直径降低了30.66%,拉伸模量提高了31.24%,柔软度提高了13.20%,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当KF与CF混纺质量比为40∶60时,KF-CF/E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优,拉伸强度为101.90 MPa,弯曲强度为189.64 MPa;在湿热环境下,时间越长,温度越高,KF-CF/EP复合材料的吸水率越高,碱性环境会导致KF-CF/EP复合材料吸水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出行穿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衣料的舒适性和低碳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环保性,进而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和喜爱。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所形成的织物相较于纯棉织物在手感、光泽和悬垂等性能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改善,同时兼具棉织物所特有的吸湿和透气的优点。甲酸/氯化锌试剂测定法是一种测定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测定法。本文在分析甲酸/氯化锌试剂测定法特点的基础上对甲酸/氯化锌试剂测定法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保健纺织品中的功能纤维受经济发展影响,其应用有了更广阔的领域。磁性纤维织物以丙纶纤维为集体,采用共混纺丝法制成,在医疗、防护、屏蔽及生物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丙纶磁性纤维的静电、透气等方面较差,因此此类纺织品舒适性能降低。为此,对其进行优化和设计有利于改变上述现状。本文则以纺织品混纺比的优化和设计为切入点,通过应用遗传算法确定纺织品的整体功能,从而得出最优化混纺比方案,尽可能弥补传统纺织品设计的随意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光学图样的仿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阐述了利用计算机模拟再现各类彩色光学图样的问题。提出了RGB三原色与可见光光谱的转换方法,建立了RGB三原色与单色光波长的函数关系。通过光强度与RGB三原色的结合来控制绘图函数的颜色参数,获得单色的明暗彩色图样并对图样进行了仿真测量及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金相显微镜以及煅烧法对不同工艺T700/YPH-41T(12 k)体系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纤维体积含量测定以及采用落锤冲击试验机对冲击性能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板材采用热压罐工艺比采用真空袋工艺的纤维体积含量高,分别为77.3%、55%;板材采用不同工艺其冲击响应不同,具体表现在最大冲击力、冲击接触时间、冲击最大位移等;最后整理归纳冲击数据,得到相同能量冲击下真空袋工艺板材的冲击能量吸收率比热压罐工艺板材的冲击能量吸收率高。  相似文献   

10.
机织物复合材料纤维体积含量计算机图像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CCD 摄像机和专用A/ D 板采集的碳纤维织物增强的复合材料层合板截面图像检测碳纤维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纤维体积含量。按照测定纤维体积含量的原理, 设计了几何法和阀值法的测试步骤。用Photo-shop 软件对所采集的图像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获得了层合板的纤维体积含量值。对比分析表明, 检测结果与所采用复合材料的纤维体积含量标准值相符合。可以认为利用界面图像测定纤维体积含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醒目的黄色     
大家知道,色彩学上把红、橙.黄、绿、青、紫六色称为标准色,在这六种标准色中.有三种是最基本的任何颜色也调不出来的色,即红、黄、蓝三色(蓝色与青色区别甚微,蓝色可包括在青色之内)。这在色彩学上叫三原色。三原色互相调配,能产生许许多多的其它色。所以三原色又称为第一色。这是我们所熟知的了。 黄色是三原色之一,按色彩体系划分,黄色与红、橙、绿等属有色彩系,在有色彩系中,明度以黄色为最明,假定白色的明度为 100,黑色的明度为0,黄色的明度则为78.9。了解色彩的明暗差别,有助于在配色时掌握色彩的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多层彩色片的构造现代的彩色摄影方法,以三原色视觉理论为基础。此理论认为,将红、绿、蓝三原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获得各种颜色;同时,也可以将一般物体的颜色分解为各种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因此,只要能分别地记录这三种原色光,并且能再现与原景物中三原色光相同比例的色光,便可以获得彩色影像了。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多壁碳纳米管(TPU/MWNTs)复合纳米纤维,并通过平行板接收装置实现纤维的定向排布。测试了纤维压阻敏感性随MWNTs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浇注法制备的TPU/MWNTs膜的压阻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WNTs含量仅为2.91%(质量分数)时,纤维就表现出了最佳的压阻特性(Gauge factor≈11.4),比同质量分数下膜的压阻特性(Gauge factor≈2.6)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在8%的拉伸应变内电阻的相对变化量与应变值维持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度优于复合膜。  相似文献   

14.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纳米陶瓷中心成功试制出适用于液晶显示器背光源的白色LED。目前使用的部分背光源用LED是蓝色LED和黄色光合成的白色,因此只能发不自然的蓝白色光。NIMS利用以前开发的材料技术(红、绿荧光体)与蓝色LED组合,试制成功由红、绿、蓝三原色构成的白色LED。由于三原色以外的成分较少,与滤色器组合可获得纯度较高的三原色,并可提高液晶显示器颜色的再现范围。  相似文献   

15.
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无规苯丙乳液,然后与钛酸四丁酯混纺制备含Ti的复合纳米纤维,经高温煅烧成功制备了TiO_2纳米纤维。探讨了在乳液固含量与助纺剂PVA的质量比为8∶1时对在不同的煅烧温度下所得纤维的形貌及TiO_2晶型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晶体衍射(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制得的TiO_2纳米纤维在紫外光下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活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在不同温度下采用20%质量分数的盐酸溶液对氨纶/粘纤混纺物中氨纶的影响程度,引入新的合适的定量分析检测方法。通过多组试验得到,检测氨纶与粘纤混纺产品的纤维含量理想试验条件是在70℃±2℃的20%盐酸溶液中溶解30min。  相似文献   

17.
对光谱三刺激值概念的理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吕新广 《包装工程》2002,23(5):40-41
对CIE-RGB光谱三刺激值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它与三原色单位量及明视觉光谱光视效率函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对CIE-XYZ光谱三刺激值的意义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在不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下,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与黏纤混纺产品的定量化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0℃、时间为20 min的试验条件下,用15%质量分数的盐酸溶液分析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黏纤混纺产品的纤维含量,试验方法及效果最佳。试验使黏纤完全溶解,得到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修正系数d值为1.07,均值在95%置信度下,置信界限远小于1%,相比现行FZ/T01103—2009标准中的方法,该方法简捷、无毒、易操作且效率高。  相似文献   

19.
以六氟异丙醇(HFIP)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方法纺制了不同比例的丝素蛋白/聚乳酸(SF/PLA)共混纳米纤维,并通过SEM、FT-IR、X射线衍射和TG-DTA研究了该纳米纤维非织造网的形态特征、分子结构和热性能。结果表明,纤维直径在246nm~2000nm之间,混纺纤维直径随着SF含量的增大而变粗;FT-IR和X射线衍射谱图都表明混纺纤维有着较高的结晶度,并有相分离发生;TG-DTA曲线中明显的SF和PLA分解峰,进一步证明了在本实验条件下SF与PLA的共混不能形成共溶体系,共混SF/PLA纳米纤维存在两个分离的结晶区,即SF晶区与PLA晶区。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加精确的测定人血白蛋白的蛋白质含量,本研究采用自动凯氏定氮仪和半微量凯氏定氮法两种方法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用自动系统凯氏定氮仪做一次时间所用时间约2小时,测定蛋白质含量为19.9%;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做一次时间所用时间约4小时,测定蛋白质含量为19.7%,即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比自动系统凯氏定氮法耗时比较长,且半微量法所测蛋白质含量值与自动定氮仪所测结果比较偏低。可见应用自动系统凯氏定氮仪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准确可靠,且快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