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界面聚合法的橄榄油-聚氨酯微胶囊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用微胶囊技术赋予纺织品护肤功能,采用界面聚合法,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聚乙二醇(PEG)为反应单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制备了以橄榄油为芯材、聚氨酯为壁材的护肤微胶囊.探讨乳化剂种类、界面聚合温度、搅拌转速和聚乙二醇分子质量等因素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用粒度仪和生物显微镜分析不同乳化剂对橄榄油的乳化效果.结果表明,由吐温80和聚乙烯醇混合所乳化而成的橄榄油乳化体系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稳定性好.扫描电镜分析表明,以混合乳化剂制备的微胶囊平均粒径在3~5μm左右,粒径分布范围窄,颗粒大小较均匀,形状较规整;以聚乙二醇600制备的微胶囊较以聚乙二醇800制备的微胶囊多孔性好,囊芯橄榄油较易释出.  相似文献   

2.
 为了应用微胶囊技术赋予纺织品护肤品功能,采用界面聚合法,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聚乙二醇(PEG)为反应单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制备了以橄榄油为芯材、聚氨酯为壁材的护肤微胶囊。探讨乳化剂种类、界面聚合温度、搅拌转速和聚乙二醇分子质量等因素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用粒度仪和生物显微镜分析不同乳化剂对橄榄油的乳化效果。结果表明:由吐温80和聚乙烯醇混合乳化而成的橄榄油乳化体系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稳定性好。扫描电镜分析表明,以混合乳化剂制备的微胶囊平均粒径在3~5μm左右,粒径分布范围窄、颗粒大小较均匀,形状较规整;以聚乙二醇600制备的微胶囊较以聚乙二醇800制备的微胶囊多孔性好,囊芯橄榄油较易释出。  相似文献   

3.
基于正十二醇(DA)相变温度(约22℃)处于人体最佳舒适温度18~28℃范围内,采用DA为相变芯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包封壁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蓄热调温纺织品纤维用DA@PMMA相变微胶囊,并对相变微胶囊的形貌、粒径分布、热性能及抗压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DA@PMMA相变微胶囊粒径分布集中于1.232μm附近;壁材表面光滑致密;相变温度为18.7~25℃,热焓值为92.3 J/g,芯材包封率为84.7%,且具有较好的抗压性;可用于制备蓄热调温纺织品纤维。  相似文献   

4.
单凝聚法制备壳聚糖-艾蒿油微胶囊抗菌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黄玲  林桂顺  刘淑芳 《印染助剂》2006,23(12):13-15
探讨了以壳聚糖作壁材、艾蒿油作芯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绿色环保型微胶囊织物抗菌剂的工艺条件,研究了w(艾蒿油和壳聚糖)、pH、凝聚温度等因素对微胶囊化的影响,用多媒体显微镜观测了微胶囊颗粒的外观形貌、粒径大小及分布,将所制微胶囊用于棉织物整理并检测了效果确定了用单凝聚法制备壳聚糖-艾蒿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pH为7.0-7,5,w(艾蒿油和壳聚糖)为1.0%~15%(对反应液质量),50℃,30(交联剂)为2%(对壁材质量);制备的微胶囊基本呈球体,平均粒径为2~4μm,分布较集中;当w(微胶囊)为1.00%(对整理液质量)时,整理试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3.07%和84.33%,但白度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5.
《丝绸》2015,(12)
以磷酸三钙(TCP)为分散剂,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聚乙二醇(PEG)为油相和水相反应单体,通过基于高速剪切分散的界面聚合制备包裹檀香精油在聚氨酯壁材内的微米级微胶囊。发现通过调节分散剂TCP质量分数、悬浮化剪切强度、芯材/壁材比等因素,可制得拥有不同粒径和囊壁厚度的精油微胶囊。对不同粒径和囊壁厚度的精油微胶囊进行热重分析,缓释速率测试结果显示,当微胶囊粒径为30μm、壁厚适中时,胶囊的缓释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以角鲨烷为芯材、聚氨酯为壁材,通过界面聚合方法制备了角鲨烷微胶囊.考察了一些微胶囊制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提高乳化速率、增加乳化剂用量、降低相比(有机相/水相)及增大芯壁比等,都会使角鲨烷微胶囊粒径分布变窄、平均粒径变小、壁厚变薄.经正交试验优化出的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乳化速率9 500 r/min、乳化剂PVA 2.0%(对单体质量)、相比10∶90、芯壁比1∶2.在该工艺条件下,可得到粒径分布比较集中、平均粒径7μm左右、壁厚0.3μm左右、角鲨烷包载率为85%以上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天然驱蚊植物精油AB为芯材,壳聚糖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复合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驱蚊微胶囊。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了芯壁质量浓度、芯壁比、复凝聚pH值、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并测试了微胶囊整理后超柔织物的防蚊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芯壁比2∶1,芯壁质量分数0.5%,复凝聚pH值5.0,搅拌速度800r/min时微胶囊外观呈圆球形,表面有微孔,平均粒径为1~3μm。微胶囊整理能赋予超柔家纺面料良好的防蚊功效和耐洗性,且对织物的手感和风格及白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由于薄荷精油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应用受到限制,以阿拉伯胶和明胶为壁材,通过复合凝聚法对薄荷精油进行微胶囊化包埋,并将其整理在聚氨酯软泡材料上。通过显微镜观察、粒径测试,探讨芯壁比、复合凝聚温度、壁材比、固化剂用量等对制备薄荷精油微胶囊的影响,用扫描电镜观察薄荷精油微胶囊的表观形貌。结果表明:单因素优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为芯壁比2.0∶1.0,壁材比1.0∶1.0,囊化温度35℃,固化剂用量0.61μL/m L,制备的薄荷微胶囊平均粒径为36.1 nm,包埋率为42.61%;聚氨酯软泡材料的扫描电镜图显示有微胶囊附着,释香保留率为59.17%。  相似文献   

9.
《印染》2017,(24)
试验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素雅兰香精油为芯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香味微胶囊,考察反应pH值和芯壁比对成囊效果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对微胶囊的形态分布和粒径进行表征。将精油和香味微胶囊配制成整理液,采用浸渍、浸轧、喷淋和洗涤四种方式对织物进行处理,并对处理后织物的香味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壁材和芯材质量分数为2%、芯壁比为1:1、pH值为4.5时,所得香味微胶囊为规则球形,粒径14.62μm,粒径分布较为集中。香味测试结果表明,香味释放3~4 h后,微胶囊中的香味值始终高于精油挥发所产生的香味值。采用浸渍和洗涤两种方式处理后的织物,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一种可检测紫外光强度的光致变色纺织品,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以螺吡喃光致变色材料为芯材,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的微胶囊,用微胶囊对棉织物进行丝网印花。表征了所制备微胶囊的粒径、形貌、芯材包封率及光致变色性能。采用自制变色梯度板记录微胶囊印花织物变色色差,探究了紫外光辐照条件对棉织物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和印花工艺对其耐摩擦色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螺吡喃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729 nm,分散指数为0.34;印花织物变色色差随微胶囊质量分数、紫外光强度及照射时间的提高而增加,微胶囊质量分数为14%的印花织物经30 W/m2紫外光照射100 s,变色色差可达19.02;印花织物的耐干、湿摩擦色牢度分别可达4~5级和4级,20次紫外-可见光循环照射后光致变色色差损失12.26%。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调温纤维纺丝过程中微胶囊易堵网的问题,利用端羟基聚丁二烯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界面聚合反应制备以复配石蜡为芯材、聚氨酯为壁材的可形变相变微胶囊,借助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分析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聚氨酯相变微胶囊的粒度及其分布、微观形貌、分子结构和芯材包覆率,并 考察了其热稳定性、循环稳定性以及抗渗透性。结果表明:微胶囊的粒径分布集中在1 ~15 μm,平均粒径为8 μm,分散良好无黏连,表面圆整致密,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差热分析显示包覆率为46.45%,相变潜热为121.13 J/g;微胶囊耐热温度为182 ℃,相比纯石蜡提高了29 ℃,经30 次冷热循环仍保持良好稳定性,且有较高的抗渗透性。  相似文献   

12.
以明胶为壁材,以盐酸硫胺素(VB1)、核黄素(VB2)、盐酸吡哆醇(VB6)、叶酸、烟酰胺的混合物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制备水溶性复合维生素微胶囊。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壁材芯材比、进风温度、进料流量等工艺参数对微胶囊包埋率及产品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壁材芯材比对包埋率的影响最显著,进风温度对产品得率的影响比较大;较为适宜的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壁材芯材比10:1、进风温度170℃、进料流量3mL/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水溶性复合维生素微胶囊,少数为球形,大多数表面有凹陷,平均粒径为8.93μm。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和壳聚糖为壁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维生素E(Vitamin E,VE)微胶囊,研究了VE/SPI质量比对VE包埋产率和包埋效率的影响,比较了戊二醛、谷氨酰胺转氨酶交联对VE复凝聚微胶囊释放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谷氨酰胺转氨酶交联的VE复凝聚微胶囊在不同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VE与SPI的质量比为1:2时,微胶囊包埋效果最好,包埋产率和效率分别达到了91.48%和86.45%。戊二醛和谷氨酰氨转氨酶交联显著提高了微胶囊中VE的缓释能力,在无水乙醇中浸泡5 h后,VE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47%和42%。稳定性研究表明,与游离VE相比,微囊化显著提高了VE在不同温度、光照及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因此,利用SPI-壳聚糖复凝聚体系制备的VE微胶囊在食品工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白术挥发油为芯材,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工艺参数对挥发油包埋率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DTA)对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表面形貌、化学结构、芯材含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芯壁比为1∶2,乳化剂用量为5%,复凝聚温度为40℃,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2%,pH 1.5,乳化转速6 000 r/min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效果最好。微胶囊颗粒大致呈球状,表面结构致密,无明显的裂缝和洞孔,包埋率高,热稳定性能好,研究结果可为白术挥发油微胶囊的制备、鉴定、质量控制和制剂学性质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用复合醇为芯材,以密胺树脂为壁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了微胶囊相变材料。探讨了分散剂浓度、芯壳比、乳化剂用量、剪切时间和固化搅拌速率对复合醇微胶囊粒径及分布的影响。制备混合醇相变微胶囊的优化工艺为:分散剂SMA 10%,芯壳比4:1,乳化剂OP-10 7%、乳化剪切时间7 min;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制备的微胶囊形状规则完整,平均粒径为4.648μm,方差0.521,分布较为均匀;DSC测试显示,该样品的相变温度为35.9℃,调温区间为35.9~39.5℃,相变焓为128.2 J/g,是优良的纺织用储能调温材料。  相似文献   

16.
以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噁嗪为芯材,聚氨酯为壁材,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光致变色微胶囊.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Zeta纳米粒度电位分析仪、红外光谱对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形貌、粒径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胶囊为圆球形,芯材表面有聚氨酯生成,且表面光滑、完整,致密性能良好,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2.880μm,PDI值...  相似文献   

17.
王亚  黄菁菁  张如全 《纺织学报》2018,39(10):99-103
为研制用于医用非织造布抗菌整理的低毒高效广谱的天然抗菌剂,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艾蒿油 - 壳聚糖抗菌微胶囊。研究了艾蒿油与壳聚糖质量比、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复乳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的外观形态及尺寸的影响;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马尔文粒度分析仪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将抗菌微胶囊用于医用非织造布的整理并测试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艾蒿油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2:1,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为1:5,搅拌速度为800 r/min为最佳制备条件,制得的微胶囊尺寸分布在800~1 800 nm之间,均匀度好;当微胶囊质量浓度为20 g/L,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2.0 g/L,2 D 树脂质量浓度为120 h/L,氯化镁质量浓度为28 g/L,热烘温度为50 ℃,整理试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6.66%和98.88%。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维生素E(VE)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性质。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逆相蒸发法、薄膜水化法和复乳法分别制备v。脂质体,以包封率和保留率为考察指标,选择最优制备方法;经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选择,确定脂质体的最佳配方。结果薄膜水化法制备所得的VE脂质体包封率最高,VE保留率较高;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脂质体的最佳配方为磷脂:VE:胆固醇=20:0.8:1.5;用透射电镜观察最佳实验组VE脂质体发现其具有指纹状结构,Zeta电位为.30.9±0.9mV,平均粒径为33.7nm。结论薄膜水化法制得的V。脂质体具有包封率高,VE保留率高,粒径均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薰衣草香精和正十六烷为复合芯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芳香微胶囊。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及热重分析仪表征芳香微胶囊的表观形貌、粒径、包覆率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正十六烷后,香精的包覆率显著增大;当W正十六烷∶W香精=6∶4时,芳香微胶囊包覆率达到74.5%,微胶囊表面光滑,球形度良好,平均粒径为300 nm,具有良好的芳香缓释效果,说明正十六烷不仅有效提高了香精的包覆率,而且增强了壁材对香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