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采用热弹塑性有限元法,对直通焊和多人同时分段焊两种焊接过程的平板对接焊时焊接应力变形和圆柱壳板环缝的焊接变形进行比较,认为多人同时分段焊直通焊无论在降低焊接残余应力还是焊接残余变形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三维移动热源,对TC4钛合金激光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钛合金激光焊接产生很大的纵向残余应力,而横向残余应力较小.激光焊接线能量增加时,纵向残余应力拉伸区域变宽,峰值应力降低;而横向残余应力随线能量的增加而升高.在临界焊透规范以上焊接时,随焊接线能量的增大,角变形随之而减小,而横向收缩变形增大.焊件被完全穿透时,线能量对角变形的影响作用降低.钛合金激光焊接变形和残余应力实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性较好.通过焊缝金相实验分析了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与线能量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爆炸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在贵州铝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胜禹 《爆破》2002,19(4):81-82
介绍了用硝铵炸药对氧化铝厂碱槽进行爆炸,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实践,论述了爆炸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工艺和施工方法.测试结果表明,爆炸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爆炸消除脱硅槽底板焊接残余应力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谭胜禹 《爆破》1991,8(3):71-73
爆炸处理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技术,具有方法灵活,操作简便,费用较低,不受工件尺寸限制,消除残余应力效果好的特点。爆炸法消除脱硅槽底板的焊接残余应力工程实践证明,它完全适用于制铝行业大中型碱槽的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处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船体结构的某一环形拘束焊缝进行焊接残余应力的模拟计算.同时采用压痕式应力测试仪,对实际船体结构进行测试,并与模拟结果相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测得的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环形拘束焊缝纵向残余应力大于横向残余应力,最大焊接残余应力位于靠近热影响区的直线段焊缝近表面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焊接工艺参数对Q345钢平板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对采用药芯焊丝半自动焊接后的8 mm厚平板焊缝结构进行仿真模拟,在经验数值范围内设置不同的焊接工艺参数值,分析平板在横向和厚度方向的焊接残余应力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横向的最大焊接残余应力分布在热影响区,且随着焊接速度的增大和焊接层间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沿厚度方向的最大焊接残余应力为115.92 MPa,位于平板中间层,随着焊接速度的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平板焊接在横向的残余应力远大于厚度方向的应力。根据焊接残余应力的变化情况,运用二元回归分析法对横向和厚度方向的最大焊接残余应力进行函数拟合与检验,并开展多因素拟合模型的分析,得到焊接速度和焊接层间温度对焊接残余应力的综合影响规律。通过研究残余应力的变化趋势可选定焊接残余应力最小时的工艺参数范围,实现焊接工艺参数优化。  相似文献   

7.
苏联乌克兰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为了证实对接接头进行爆炸加工的良好作用与消除残余焊接应力有着密切关系,研究了用爆炸负荷方法消除钢板对接接头的残余应力的效率和机理。采用操作既简单又经济的高电容高功率的爆炸方法加工焊缝,是改善焊接接头性质的理想方法之一。从七十年代开始,人们研究了金属爆炸处理技术的工业应用,即通常用表面线状药包的爆炸作用来消除焊接接头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用有限元法计算焊接残余应力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数值模拟,介绍了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方法的近期研究成果,并探讨了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有限元方法,通过计算机对水电站合拢焊缝残余应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基本上一致,证明该方法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焊接残余应力预测方法,可为制订焊接工艺时控制残余应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树谦 《安装》2011,(3):51-54
储罐底板焊接变形量的控制是储罐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底板不平整度直接影响了储罐的整体使用寿命。为有效避免过大的焊接残余变形和残余应力,本文利用焊接变形原理,从设计和施工角度综合论述了保证储罐底板平整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余娟  金建伟  王光  宋若愚 《硅谷》2013,(19):68-68,60
焊接残余应力的降低了焊接件的刚度和稳定性,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热一结构耦合和单元生死分析功能对钢板焊接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的规律,为复杂焊接结构的温度分析和应力分析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铝合金材料由于其重量轻、耐腐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海洋工程中。铝合金的焊接及焊接接头的性能,备受关注。不同的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艺产生的焊接残余应力对接头的疲劳寿命影响极大。以氩弧焊和搅拌摩擦焊工艺,选用不同的铝合金材料,采用小盲孔法测试焊接残余应力。比较了两种焊接方法、工艺所产生的接头焊接残余应力值,为今后铝合金焊接接头中,疲劳性能的计算提供初步的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在铝合金的氩弧焊和搅拌摩擦焊对接接头中,残余应力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焊缝中心到热影响区的范围内,随着与焊缝中心距离的增加,残余应力的数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残余应力在焊接构件中普遍存在,不均衡分布的残余应力是构件变形和开裂的根源,直接影响焊接构件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服役寿命。焊接残余应力随构件服役环境及外界载荷变化而动态分布,对残余应力的消减、均化应贯穿焊接构件设计、生产和服役全生命周期。焊接变形及残余应力控制关键在于塑性区的调控,合理的焊接顺序能有效降低工件应力集中并改善其分布状态,及时的焊前预热及焊后回火能有效降低接头温度梯度、松弛应力集中、消减残余应力。对焊缝的锤击松弛处理能抵消部分焊缝区收缩,减小残余拉应力。对焊缝及周边区域施加拉伸、振动时效、超声冲击和喷丸强化等力学形变载荷,可与焊件内部应力叠加促进塑性形变,释放、均衡残余应力。这些方法各有优势,但均需密切结合构件材料、结构及性能控制要求来进行选择。随着制造业转型发展及绿色环保政策驱动,未来工程装备残余应力调控技术会向绿色环保、柔性高效、过程可控、专业化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4.
U肋加劲板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秋  吴冲 《工程力学》2012,29(8):262-268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对U 肋加劲板焊接残余应力进行了估算和分析,建立了三维热弹塑性有限元模型,采用生死单元法模拟焊缝填充和焊接热输入过程,实现了整个焊接过程中的动态应力和变形变化,得到了U肋加劲板的焊接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了U 肋加劲板的焊接残余应力分布,并与残余应力测试试验结果比较.结果显示:U 肋加劲板近焊缝区残余拉应力达到材料屈服强度,母板远离焊缝区残余压应力平均值约为材料屈服强度的0.2 倍,其分布趋势与实验测试得到的残余应力分布比较接近,证明了所采用的焊接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民机用铝合金加筋壁板搅拌摩擦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热-力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民机用铝合金加筋壁板搅拌摩擦焊接过程,分别模拟了采用3种焊接顺序进行蒙皮-长桁焊接时,壁板温度场分布规律及焊后残余应力及变形情况。结果铝合金壁板搅拌摩擦焊接后,沿焊缝方向残余应力为拉应力,由此导致长桁及与其连接的蒙皮产生向上的挠曲变形,垂直焊缝方向,焊缝两侧的壁板向上翘曲。结论对于3种焊接顺序,采用"先两侧、后中心"由外向里的焊接顺序,得到的壁板残余变形最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sireufact welding专用焊接软件,模拟了5种不同焊接顺序对T型焊缝残余应力及变形的影响,并得到了最优的焊接顺序。结果表明:残余应力和变形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先焊两端后焊中间分段焊法既可有效控制霹堕接头的残余应力,又可控制其变形量。  相似文献   

17.
从焊接残余应力产生机理入手,找出焊接变形的影响因素,通过数值分析推导焊接变形过程中残余应力产生的数学模型,用有限元模拟和试验方法检验模型并找出最优焊接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任小平  刘怡 《工程力学》2000,3(A03):691-693
本文介绍了一种无损测试板件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给出径向残余应力的计算公式、测试步骤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使用压痕法对两副对接试板进行了表面焊接残余应力测试,并通过焊接有限元仿真获得了对接试板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对比分析了表面残余应力实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焊接残余应力数值仿真结果和压痕法实测结果趋势一致,数值相差不大,残余拉应力峰值实测为599 MPa,仿真结果为597 MPa,表明数值模拟方法可预测焊接残余应力;焊缝及热影响区最大纵向残余应力属于拉应力,而最大横向残余应力为压应力,横向残余应力峰值低于纵向残余应力峰值;等效应力(Mises应力)峰值792 MPa,高于试板材料在常温下的初始屈服强度,表明该材料具有明显的加工硬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赵德奇 《工业设计》2011,(9):142-142
焊后残留在结构中的焊接应力是影响整个结构寿命的关键,因此,控制和消除焊接应力成了焊接领域的热点议题。本文介绍了机械应力消除法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通过两者之间的联系,总结提出有效控制残余应力的指导方法,以详实机械原理消除法与焊接残余应力的联动影响,进一步为焊接领域提供新的总结性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