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将炭黑(CB)、氢氧化单甲基丙烯酸锌(HZMMA)和碳纳米管(CNTs)进行复配,以改性氢化丁腈橡胶(HNBR)/氟橡胶(FKM)共混胶,制备了HNBR/FKM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型增强剂对HNBR/FKM共混胶硫化特性、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HZMMA和CNTs后,HNBR/FKM复合材料的硫化速率加快且交联程度提高;在HZMMA和CNTs的协同作用下,HNBR/FKM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明显提高;与纯CB增强的相比,加入3份(质量)CNTs的HZMMA增强的HNBR/FKM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后扯断伸长率的保持率最高,与此同时硬度变化率最低;随着CNTs添加量的增加,HNBR/FKM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同时损耗因子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丙烯/聚己内酯/多壁碳纳米管(PP/PCL/MWCNTs)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MWCNTs含量对PP/PCL/MWCNT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WCNTs含量为2%时,PP/PCL/MWCNT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好,断裂强度为13.22 MPa,达到PP/PCL/MWCNTs复合材料的逾渗阈值。PCL的加入提高了PP的热稳定性,MWCNTs的加入阻碍了高聚物分子链的热运动,提高了PP/PCL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  相似文献   

3.
碳纳米管/HDPE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艳妮  冯莺 《塑料工业》2006,34(8):7-11
将酸化处理以后的碳纳米管(CNTs)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定向CNTs/HDPE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相态结构、流变性能及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NTs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拉伸模量,但同时却降低了材料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CNTs在HDPE基体中有了较好的分散性和相容性;CNTs的加入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加入少量的CNTs可以使复合材料体系的表观粘度降低,有利于HDPE加工性能的改善;CNTs加入后,HDPE的熔融温度和结晶熔融焓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以聚己内酯(PCL)和碳纳米管(CNTs)为主要材料,采用熔融共混制备PCL/CNTs复合材料。随着CNTs含量增加,以直径为10 nm的CNTs(简称CNTs10)制备的PCL/CNTs10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以直径为5 nm的CNTs(简称CNTs5)制备的PCL/CNTs5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减小后增大,断裂伸长率先降低后增加,体积电阻率逐步降低。CNTs含量相同时,PCL/CNTs5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小于PCL/CNTs10;CNTs5含量分别为12%和14%时,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分别为0.92Ω·cm和0.52Ω·cm。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发现,随着CNTs含量增加,复合材料表面暴露的CNTs5数量逐渐增多,当CNTs10含量≥12%和CNTs5含量≥10%时出现一定的团聚。CNTs5含量为12%的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佳,其体积电阻率为0.92Ω·cm、拉伸强度为26.4 MPa、断裂伸长率为267.7%、撕裂强度为46.0 N/cm;在3.7 V直流电压下通电12 min,可从28℃上升到36℃,20 min后达到38℃,随后温度缓慢上升,该复合材料在热敷保健和医疗器械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转子连续混炼挤出机与微纳层叠共挤出成型设备制备了聚丙烯/聚酰胺6/碳纳米管(PP/PA6/CNTs)复合材料和原位微纤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万能拉伸试验机及电阻测试仪对其微观结构、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共混相比,微纳层叠共挤出法使得分散相PA6/CNTs形成了微纤,微纤的形成不仅提升了复合膜的动态流变性能,并且增加了基体PP相的结晶度,提高了PA6相的结晶温度,提升了复合膜的结晶性能;当CNTs含量为0.5 %(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2.17 MPa和857.82 %,体积电阻率(R)下降到104 Ω·cm,综合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6.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聚苯乙烯/二甲基亚砜插层改性高岭土(PP/PS/K-DMSO)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用量K-DMSO对PP/PS共混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DMSO的加入,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均得到提高;与PP/PS共混材料相比,在K-DMSO的加入量为6 %(质量分数,下同)时,熔融流动速率增加了2.925 g/(10min),冲击强度提高了48.8 %,弯曲强度提高了24.1 %。扫描电镜分析表明,K-DMSO的加入,使PP与PS两相界面模糊,PS分散相尺寸减小,增加了PP、PS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塑料科技》2017,(4):25-30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基体、碳纳米管(CNTs)为导热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和溶液共混法制备了HDPE/CNTs导热复合材料;研究了CNTs添加量和尺寸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导率、维卡软化温度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并对比了两种制备方法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NTs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热导率均明显提高;直径大的CNTs更有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加入10%的CNTs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热导率分别提高了33.43%、36.31%和52.59%(测试温度60℃);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提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EPDM/PP TPV与导电炭黑复合材料导电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EPDM/PP动态硫化热塑性硫化胶与导电炭黑复合材料导电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导电炭黑用量(小于 15份 )增大 ,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显著减小 ,EPDM/PP共混比为 70 /3 0的复合材料减小趋势较缓 ;EPDM/PP共混比从 3 0 /70增大到 5 0 /5 0 ,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减小 ;EPDM/PP共混比大于 5 0 /5 0后 ,随着共混比增大 ,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呈增大趋势 ;导电炭黑用量达到 10份后复合材料热老化前后体积电阻率变化不大 ;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NTC效应 ,在 180℃的半熔融状态下体积电阻率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9.
采用预聚体法制备了聚氨酯/碳纳米管(PU/CNTs)复合材料,考察了该复合材料中CNTs含量对复合材料电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及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在聚氨酯体系中能够较好地分散;扩链/交联剂对PU/CNTs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影响较大,TMP比MOCA交联的PU/CNTs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好;用TMP作交联剂制备的PU/CNT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低于以MOCA为扩链剂的PU/CNT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CNTs的加入,PU/CNTs复合材料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明显增加,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穆柄臻  陈海龙  何燕 《橡胶工业》2022,69(10):0790-0797
介绍近年来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方法,包括共价键修饰和非共价键修饰。概述CNTs/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机械共混法、熔融共混法、溶液共混法、喷雾干燥法、胶乳共混法、淤浆共混法,分别指出这些方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从CNTs/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热性能和导电性能着手,概述其研究进展,分析CNTs/橡胶复合材料领域存在的问题,展望CNTs/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二元乙丙橡胶(EPR)为增韧材料、纤维素(α?C)为增强材料、EPR接枝乙烯醇共聚物(EPR?g?VA)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聚丙烯(PP)/EPR/改性纤维素(M?C)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验证了M?C的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塑料材料动态性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对PP/EPR/M?C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球晶尺寸、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EPR、EPR?g?VA包覆碱预处理纤维素(APC)形成“皮?芯”结构;相对于PP/EPR共混物,PP/EPR/M?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均有明显提高,当M?C添加量为6 %(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维卡软化温度分别达到12.59 kJ/m2和146.5 ℃,并且复合材料中PP相的球晶尺寸变小且晶界面模糊。  相似文献   

12.
余旺旺  刘芹  张莹  杨晨  雷文 《中国塑料》2020,34(10):6-11
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PP)、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处理对聚丙烯(PP) /小麦秸秆粉(WS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MAPP质量份数的增加,PP/WSP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逐渐增大,但冲击强度却先增加后减小,复合材料达到塑化峰的时间逐渐延长;使用EAA后,无论体系中是否已经使用了MAPP,PP/WSP的拉伸、弯曲和冲击强度均可得以提高,特别对于未使用MAPP的体系,效果更加明显,可分别提高65.04 %、45.42 %和6.75 %,储能模量增加,表面疏水性增强,平衡扭矩从13.9 N·m降至11.8 N·m,吸水尺寸变化率及吸水率下降,吸水平衡时间缩短;使用EAA可改善PP/WSP中WSP与PP间的界面结合,改善PP/WSP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表面疏水性能、尺寸稳定性能和加工性能,降低其吸水率。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石墨进行氧化处理制备氧化石墨(GO),然后对GO进行超声处理得到氧化石墨烯(GOs),并通过共混法制备了水性聚氨酯(WPU)/GOs复合材料。讨论了超声分散以及GOs加入量对WPU/GO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超声分散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比未超声分散的好;随着GOs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断裂伸长率逐渐减小;加入质量分数0.50%的GOs,其WPU/GOs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可提高44.7℃,明显提高WPU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以酰肼类成核剂TMC?300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结晶与性能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电子拉力万能材料试验机、数位冲击仪和热变形微卡温度测定仪等手段考察了TMC?300对PBS结晶过程、力学性能、热性能和收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MC?300可以有效提高PBS的结晶速度与结晶度,同时具有细化晶粒尺寸的作用,结晶峰值温度提高了4.74 %,半晶时间缩短了71.88 %,达到57 s;TMC?300的加入使PBS的弯曲模量、热变形温度和冲击强度均有提高,增幅最高分别为9.5 %、5.5 %、171.4 %,分别达到689.4 MPa、89.6 ℃、17.75 MPa,显示出良好的刚韧兼顾性和耐热性;成核剂TMC?300的加入使PBS各向收率均有所增大,但收缩比更接近于1,更易于改善PBS的形变和翘曲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克宏  王逍冉 《中国塑料》2020,34(11):23-28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聚氨酯(PU)为增韧相、纳米纤维素(NCF)为增强相,通过溶液法与熔融共混制得PLA/PU/NCF复合材料,研究了PU和NCF的含量对PLA力学性能与热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失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力学性能测试手段对PLA/PU/NCF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柔顺的PU分子限制了PLA的结晶,提升了PLA基体的韧性;刚性的NCF通过氢键作用提升了PLA基体的强度;当NCF含量为3 %、PU含量为17 %时,PLA/PU/NCF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比纯PLA提升了12.10 %和694.91 %;高温热稳定性有了显著改善,复合材料的600 ℃残炭率为19.36 %。  相似文献   

16.
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和丙烯酸(AA)为反应单体,利用羟基硅油(SO)与3?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MPDMS)制备的含巯基有机硅(PMMS)为改性剂,通过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有机硅改性水性苯丙复合乳液.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  相似文献   

17.
冯申  温亮  孙朝阳  计扬 《中国塑料》2020,34(11):36-40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组分含量的聚乙醇酸(PG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力学性能和水气阻隔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PGA含量为80 %(质量分数,下同)时,注塑样条的拉伸强度为68.80 MPa、断裂伸长率为72.15 %、冲击强度为16.00 kJ/m2、负荷变形温度为120 °C,表明该复合材料可用于制备一次性餐具;当PGA含量为20 %时,吹塑薄膜的纵横向拉伸强度均在25 MPa以上,纵横向断裂伸长率均在600 %以上,表明该复合材料可用于生产膜袋产品;此外,随着PGA含量的增加,PGA/PBAT材料的水气阻隔性能也逐渐增加,其中含20 %PGA的PGA/PBAT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为纯PBAT薄膜的1/7。  相似文献   

18.
应杰  邱琪浩  章兴  顾亥楠  罗锐 《中国塑料》2021,35(5):107-112
用滑石粉对钛白粉填充阻燃聚碳酸酯(PC)进行改性,研究了钛白粉以及滑石粉含量对阻燃PC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燃烧性能、热稳定性能以及抗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5 %~2 %(质量分数,下同)的滑石粉,阻燃PC的冲击强度下降了10 %,阻燃等级由UL 94 V?1级变为V-0级,总热释放量下降了4~8 MJ/m2,初始分解温度提高了8~10 ℃;同时,滑石粉能够提高阻燃PC的耐热氧老化以及湿热老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 of poly(caprolactone) (PCL) on the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polycarbonate (PC)/nickel (Ni)‐coated graphite (40 wt%) composites was investigated. The PTC trip temperature of PC/Ni‐coated graphite composites appeared at 155°C. On addition of PCL to PC/Ni‐coated graphite composites, the PTC trip temperature reduced to 125°C, well below the Tg of the PC (∼147°C), as well as the PC/PCL (∼136°C) blend.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observed PTC effect for PC/PCL (8 wt%)/Ni‐coated graphite (40 wt%) composites is highly reproducible during many heating cycles. The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CTE) of PC was increased in presence of PCL. Thus, the mismatch in CTE of the PC and Ni‐coated graphite at a temperature well below the Tg of PC was enough to disrupt the continuous network structure that increased the resistivity of the composites. Storage modulus of PC/PCL/Ni‐coated graphite composites was higher than PC/Ni‐coated graphite composites. POLYM. COMPOS., 2011. © 2011 Society of Plastics Engineers  相似文献   

20.
以碳纳米管(CNTs)和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原料,通过硫酸(H2SO4)/硝酸(HNO3)混合溶液处理碳纳米管颗粒表面以达到改性的效果,使用改性过后的碳纳米管熔融共混制备出TPU/CNTs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含量的CNTs对TPU基体的流变、力学、耐磨性以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性过后的CNTs在TPU基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分散性和相容性;TPU/CNTs复合材料在高频剪切下保留了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并且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以及耐磨性相较于TPU有明显的增强,其中在改性碳纳米管含量较低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较为明显;改性CNTs的加入提高了TPU基体的熔融温度和结晶度;改性CNTs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温度,提高了TPU基体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