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纳米级WO3粉的还原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一定的温度和氢气流量条件下,用热分析天平精确测量WO3还原反应过程中,不同时间的质量变化,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进行物相鉴定,绘制绘米级WO3(粒径≤50nm)的还原动力学曲线,分别讨论了由WO3制备WO2.90及由WO2.90制备W粉两阶段的还原动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纳米级WO3粉可在4900℃,37min完全被还原为WO2.90(蓝钨),而WO2.90则在750℃,45min完全被还原为W粉,TEM观测表明,W粉粒度小于80nm.  相似文献   

2.
通过H2-CO共还原法对Fe-18Cr-9W复合氧化物粉末进行还原,控制还原工艺的参数制得纳米级Fe-18Cr-9W复合粉末。采用XRD对粉末进行物相分析,并计算晶粒尺寸;采用高倍SEM观察粉末形貌;对复合粉末的费氏粒度、比表面面积、氧含量等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对粉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还原温度高于650℃时制得的复合粉末由Fe和Fe-(Cr,W)两相组成;粉末颗粒呈球形或近球形: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都对Fe-18Cr-9复合粉末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当还原温度为700℃,还原时间为90min时。制备的颗粒为平均费氏粒度低于0.58μm。平均BET粒度小于80nm,晶粒粒径小于50nm,粉末氧含量小于0.14%的纳米级Fe-18Cr-9复合粉末。  相似文献   

3.
氧化钨还原过程中的形貌结构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WO3为原料,于660℃下还原不同时间制备了不同价态的氧化钨,并对其形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优化工艺还原WO3,制备出纳米W粉及WC粉,初步探讨了相变过程中纳米粉末的长大机制及原料粉末的形貌结构遗传特性对其均匀性的影响,指出选用相成分单一、纯度高、粒度细而均匀、疏松多孔的氧化钨粉为原料,更有利于制备细小、均匀的纳米W粉及WC粉。  相似文献   

4.
以钨酸和氨水为原料,采用液氮预冻-冷冻干燥-两段还原方法制备获得了30nm的纳米W粉末。并对粉末制备过程中的各阶段产物进行了表征:采用XRD、SEM、FESEM对冻干粉、一次还原粉和二次还原粉的物相组成和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冻干粉是呈现非晶态的,粉末呈絮状团聚在一起,没有明显的颗粒形貌,表面平滑。一次还原粉末也是呈现非晶态,疏松的海绵体结构。最终产物是晶态的W粉,粒度分布均匀。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冻干粉末仍保持Keggin结构;热分析表明,冻干粉分三个阶段失去其吸附水、结晶水、结构水。  相似文献   

5.
直接还原碳化法制备超细WC-Ni-Fe合金粉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超声喷雾热转换法制取的(WO3J-NiO-FeO)纳米级复合氧化物粉末为原料,按WO3+C→WC+CO的基本反应进行直接碳化,制备超细WC-Ni-Fe纳米级合金粉。在碳化过程中,用DSC、XRD、S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氢气与氮气对直接还原碳化反应温度、反应历程以及粉体物相和粒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氢气气氛下,直接还原碳化温度明显低于氮气气氛(约低170℃);无论在氮气或氢气气氛下,直接还原碳化过程均由前期的还原过程(WO3→WO2.72→WO2→W)和后期的碳化过程(W C→WC)组成;所制备的合金粉体粒度小于200-300nm。  相似文献   

6.
以钨酸钠(Na2WO4·2H2O)和硝酸铜(Cu(NO3)2·3H2O)为原料,采用水热反应结合连续煅烧还原工艺制备W/Cu纳米复合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能谱分析仪(EDS)等检测手段,分别对制备过程中各步骤的产物及最终复合粉的组成、形貌及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初步分析粉体合成的反应过程及合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热过程中,钨酸钠和硝酸铜发生共沉淀反应,生成类球形的Cu WO4·2H2O和Cu2WO4(OH)2复合络合物,该络合物粉末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且无硬团聚,颗粒粒度均匀,平均粒径为10~15 nm。750℃煅烧后,水热产物脱水、分解,转变为由Cu WO4-x,Cu O和WO3组成的混合氧化物粉体。经800℃氢气还原,氧化物完全转化成W-Cu复合粉末,该W-Cu复合粉末呈一种特别的W包覆Cu的近球形结构,平均粒径为10~60 nm,且Cu的存在对氧化钨的还原起到了催化作用,致使钨相提早出现。  相似文献   

7.
通过H2O2氧化工业级钨粉颗粒制备出纳米级WO3粉体,采用两段还原法对所得的产物进行氢还原后得到超细钨粉。用XRD、SEM、BET等对所得产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结果表明:工业级钨粉经氧化水热晶化处理后所得产物为单斜相WO3,平均粒径约为60 nm;将制得的WO3在氢气氛下还原,800℃下保温45 min后得到颗粒分布较窄、平均粒径约150 nm的立方相钨粉。当还原温度升高至900℃时,所得的钨粉颗粒明显长大,部分粒径长大至2~3μm,但颗粒的球形度更好。  相似文献   

8.
纳米级W-Ni-Fe复合粉末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为原料,在700℃、保温90min的条件下进行还原,制得了纳米级90W-7Ni-3Fe复合粉末,并研究了不同稀土La含量对还原制备纳米级W—Ni-Fe复合粉末性能的影响;采用XRD及SEM分别对所制备的复合粉末进行了物相分析、晶粒尺寸测试和形貌观察;并对所制得复合粉末的Fsss粒度、比表面、氧含量、氮含量、碳含量等性能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加稀土La时所制得粉末的dBET为96.6nm、晶粒尺寸为26.1nm、Fsss为0.64μm、氧含量为0.23%、氮含量为0.17%、碳含量为0.028%,粉末颗粒为球形或近球形,还原粉末由W和γ-(Ni,Fe)两相组成;添加一定量的稀土La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晶粒的长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粉末的分散性;当La的质量分数在0—0.8%范围内(占90W-7Ni-3Fe复合粉末的质量百分数),随着La含量的增高,粉末晶粒尺寸和颗粒粒度逐渐减小;添加0.8%的La可以制得费氏粒度(Fsss)小于0.36μm,dBET小于60nm,晶粒尺寸小于22nm的纳米级90W-7Ni-3Fe复合粉末。  相似文献   

9.
以平均粒径40 nm的W粉为原料,采用"预碳化+二段碳化"的阶段碳化工艺制备出平均粒径为82 nm的近球形WC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BET比表面积分析仪等测试方法,分别对碳化产物的物相组成、形貌和粒径大小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预碳化温度和二段碳化温度对WC粉粒径和形貌的影响,并对阶段碳化的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800~1000℃范围内,WC粉的平均粒径随预碳化温度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在900℃达到最小值。WC粉的平均粒径随二段碳化温度升高而增大,当二段碳化温度高于1250℃时,WC粉的平均粒径显著增大。碳化过程中WC颗粒的长大主要是由碳化初期纳米W颗粒的烧结合并引起的。低温预碳化能够在W粉颗粒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WC层,阻碍W粉颗粒发生烧结合并,从而有效抑制WC粉的长大。阶段碳化制备纳米WC粉的最佳工艺为:预碳化温度900℃,二段碳化温度1150~1200℃。  相似文献   

10.
采用V(NO3)5为抑制剂,分别加入到溶胶凝胶前的钨酸铵溶液中及溶胶反应后的凝胶体中,制备含V前躯体粉,并经两阶段低温还原法制备纳米W粉.运用XRD表征了纳米W粉的物相组成、相的变化,运用FESEM、定量金相以及SAXS表征了纳米W粉的颗粒形貌及颗粒粒度.并初步探讨了以V(NO3)5为抑制剂对纳米W粉在还原阶段及加热保温阶段长大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V(NO3)5作为抑制剂的加入可有效抑制纳米W粉在还原阶段及加热保温阶段的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